诗是吾家事
杜甫,字子美,唐睿宗太极元年(712)生于巩县,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卒于湘江舟中。杜甫一生留诗1400余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因曾居长安城南之少陵,自称“少陵野老”,人称“杜少陵”。又因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而被后世称为“杜工部”。从六品的检校工部员外郎,是杜甫一生所做过的最大的官职。
尽管杜甫之前的杜氏家谱上,那一大串“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闪亮名字,曾让杜甫早早立下许身社稷、济世报国的人生大志,但他一生最大的功业却不是做官,而是他用1400余首传世诗歌筑起的唐诗高峰,那是一座令后人只可仰望却无法超越的高峰。
“诗是吾家事”,杜甫为此欣慰而又骄傲。杜甫在官场上处处碰壁、历经重重人生磨难之后,他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投注给诗,并以此来勉励他的儿子。
其实,于杜甫来说,也许用不着那种“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苦吟,他的骨血里流淌着诗的因子,它从遥远的东汉一路流淌,流到大唐。
谈及杜甫的诗歌创作成就,“杜审言”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正如树有根,泉有源。杜甫走进诗的王国,杜审言功不可没。
杜审言,字必简,杜甫祖父,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曾任县尉、县丞之类的小官。而他为后世所熟知的,依然是他诗人的身份。打开各种唐诗选集,杜审言的名字都赫然在目。
有人曾言,大多数作家诗人,其文学创作都起于模仿。在这一点上,杜甫、李白都不能免俗。李白跟着司马相如学写赋,也摹鲍照、谢安等人的诗。杜甫最先模仿的是他的祖父杜审言。
杜审言诗艺了得,为人却不能像杜家先祖那样让杜甫信服。杜甫一生推崇的只是祖父的诗歌才华,其余则不太提及。
关于杜审言的为人,正史、野史都曾提及,真真假假间,大约能让人有一个还算清晰的印象,那就是:他才华甚高,为人轻狂。
杜审言生活在武则天朝,其时诗名已轰动朝野,也惊动了武则天。武后欲任用他,临了,又问:“卿喜否?”杜审言“蹈舞致谢”,一点也不含蓄。
才高气傲,常常口吐狂言,令人瞠目。这就是时人眼中的杜审言。
杜审言与苏味道、李峤、崔融并称“文章四友”。苏味道,宋代大才子苏东坡的远祖,曾与杜审言同朝为官。据说,苏味道替人起草谢表,常不假思索,援笔立成,文章辞理精密,盛传于代。李峤的文才,更受武后重视,朝廷每有重要书写任务,都要交给他去完成。崔融为文典丽,当时少有人能与他相比。
四人当中,杜审言流传的文章最少,但他流传下来的狂妄故事却最多。
苏味道被召为天官侍郎时,杜审言为他拟判,出来后,杜审言满脸凝重,对人说:“味道必死!”听闻此言,众人大惊,急问:“为什么?”杜审言则说:“彼见吾判,且羞死。”
杜审言虽年长苏味道3岁,但二人才华却不相上下。杜审言此言,也实在够狂。
杜审言不仅对同代人狂,对前辈大家,也丝毫不惧。他曾对人夸口说:“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此话意思是:我写起文章来连屈原、宋玉都只配给我打下手,书法作品连王羲之都得臣服。《大唐新语》说杜审言“雅善五言,尤工书翰”。可见,他的诗、书作品皆出色。但要好到让屈原、宋玉、王羲之都佩服的程度,恐怕也不太可能。
杜审言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伴随他终生。他临终时,宋之问、武平一行人来探望他,自是百般安慰,问他可还有什么话说。杜审言道:“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也。”
此话一出,想必宋之问、武平等人只有相视苦笑的份儿。
杜审言狂傲,倒不是凭空自大,他也的确有自大的资本。能与当时的几大才子并称“文章四友”,已足见其实力。而他在武后面前不只是手舞足蹈,还当即赋诗致谢,深得武后欣赏,后被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只可惜,杜审言才华与人品并不相匹配,因与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有交往,中宗即位后被流放峰州,不久又被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于景龙二年(708)卒。
杜审言去世四年之后,杜甫出生。
杜甫并未从祖父那里受到直接的影响,祖父对他的影响,多在书册间。
杜审言更不会想到,他所留不多的那几十首律诗,直接催生了他们杜家的一颗诗坛新星,这颗新星一旦升空,其光华就远远盖过高度自负的自己。
杜甫的诗艺与其祖父是一脉相承的,但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以祖父的诗为范本教材,又将祖父的诗艺不断发扬光大,一步步攀上了中国古典诗坛的高峰。
杜审言的诗现存不多,仅有40余首,多为律诗,其中又以五律为佳。他与宋之问、沈佺期,都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对五律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杜甫对与他隔了400多年的远祖杜预,崇拜得五体投地,那是从杜预的功业方面。但杜甫一步步走上诗坛,却直接得益于他那未曾走远的祖父。祖父在朝为官,其为官的事迹,为人的狂傲,杜甫一定不陌生。尽管他对祖父在这方面的表现并不甚满意——至少,在杜甫的心里,祖父的官声是不能与远祖杜预相提并论的。
但杜甫却不能不叹服祖父的诗艺。祖父仅存的一部诗卷,被杜甫翻了个透。他一首一首地读,一联一联地拆分研究,从章法结构,到字句修辞,读到后来,他再也压抑不住内心涌动的诗情,提起笔来,一首首写下去,竟无处不透出祖父的诗笔影子。
拿杜审言所存不多的五律与杜甫的律诗对照阅读,杜甫对祖父的模仿痕迹随处可见。譬如在句法方面:
杜审言写:“绾雾青丝弱,牵风紫蔓长。”(《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其二)
杜甫写:“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曲江对雨》)
杜审言写:“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春日京中有怀》)
杜甫写:“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曲江二首》其二)
章法方面,也能轻易寻摘。杜审言的《登襄阳楼》和杜甫的《登兖州城楼》在章法上便极为相似:首联点明登临的时间地点,颔联写登临所见的阔大景象,颈联借历史遗迹抒发兴亡之感,尾联写诗人的惆怅之意。
杜审言登楼在前,杜甫登楼在后,其模仿之意不点自明。
另外,在意境构思和意象的营造上,也能找到杜审言对杜甫的深刻影响。不再一一列数。
然而,这所有的影响,都还不是最重要的。杜审言对杜甫诗歌创作的最大影响,当在于五言律诗的形式。
杜审言作诗重近体,尤其是五言律诗。后人总结杜审言五律特点,说他的五言律诗,声律和谐,对仗工稳,而且注重诗的整体结构和炼字设声。他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被明人胡应麟誉为“初唐五言律第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度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杜甫循着祖父所开创的律诗之路,兴致勃勃地前行、探索。他像所有的写作初学者一样,由模仿开始,继而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杜甫后来在联章律诗的写作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由五律而排律,由排律而七律,进而七言绝句,及至晚年,其诗艺已达炉火纯青的境地,写出了《秋兴八首》等传诵千古的名篇。
杜甫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是他的联章律诗名篇,历来为诗评家所推崇。他在诗中所采用的章法结构,修辞意象,早已在杜审言的《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中出现过。只不过后生可畏,孙子的才气远远胜过祖父。杜审言联了五首,杜甫则一口气写了十首。
再说五言排律,这是一种极不易掌握的诗歌创作形式,却是杜甫极为醉心的一种律诗形式。五言排律这种诗体既要求声韵、对偶的整齐合律,又要求辞藻、典故的富丽精工,极考验写作者的才力。但五言排律形式严整,风格庄严雄丽,最适于歌功颂德,因此让很多欲借诗文走向仕途的士子文人们跃跃欲试。杜甫旅食长安十年,向达官显宦们投赠的诗篇即多为五言排律。如《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上韦左相二十韵》等。
众所周知,律诗由于格律严整,对诗人创作有诸多束缚。凡才力不济,或学识不够渊博者,根本不能写出有气势的律诗,更不用说长篇五律。杜审言恃才自傲,目下无尘,他争强好胜的性格,让他迎难而上,从而创作出既长且工、典丽精工的五言排律。他的《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长达四十韵,写得沉雄老健,开阖排荡,连后来名满天下的李邕与杜甫谈起此诗时都赞不绝口。
这样一个祖父,是杜甫的骄傲,更是他诗歌创作道路上的榜样与向导。他不光潜心研究模仿,还在他的诗文中,不止一次提到祖父。在《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中他写:“天下之人谓之才子”;他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他对前辈评价祖父的话念念不忘:“例及吾家诗,旷怀扫氛翳。慷慨嗣真作,咨嗟玉山桂。钟律俨高悬,鲲鲸喷迢递。”
总之,“诗是吾家事”的家庭传统,对杜甫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他继承了祖父的才气,也承袭了祖父的狂傲。青年时代他漫游齐、赵,登泰山,一首《望岳》就让他在大唐诗坛光芒四射。
他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杜甫的诗歌创作宣言。
九泉之下的杜审言,若听到孙子在泰山上的这一声仰天长啸,亦该于泉下豪放大笑吧。不过,眼下离杜甫笑傲诗坛的日子还远,我们还要把目光收回到杜甫出生的那口破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