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PREFACE
著名的科幻小说《三体》里曾经有一个说法,那就是人类穷尽所有高端技术,用以保存人类的文明成果,能达到的最长期限是多久?书里给了一个答案,大概是1亿年,而所用的技术手段并非是什么高科技,而是将信息刻在石头上。那么,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别的方式来保留人类的文明成果呢?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成为完成本书写作的动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地球已有约46亿年寿命了,也许已经有多个不为我们所知的文明湮灭在了岁月之中。传说,在我们这段文明之前,曾经有一个名为“亚特兰蒂斯”的文明,其科技远胜于我们当下,据说已经实现了太空星际旅行以及太空能源运输。然而,这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早已失落,留下的也只是一个传说。
未来也许是不可知的,在这个以“进步”为主调的文明进程中,值得我们审慎思考的是,曾经只是出现在科幻电影里的技术场景,正在逐步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科幻变成了预言,预言变成了现实,多样性的世界正在消失。
有个“土豆的故事”很能说明“多样性”的重要性,那是一场发生于19世纪中期爱尔兰的土豆大饥荒,这场饥荒是由于种植单一土豆品种引发的。如果进一步探究灾难的根本原因,是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作物的多样性一直在降低,品种越来越单一。据说当时,几乎所有爱尔兰人都种植同一个土豆品种。这个土豆品种的确非常优秀,它不只生命力顽强,而且产量高,由此成为爱尔兰家庭的主要食物。然而,在面对一种引发土豆枯萎病的真菌侵袭时,这个品种败下阵来,给了以土豆为生的爱尔兰人致命一击。饥荒的蝴蝶效应迅速蔓延,几年工夫,饥荒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口达100多万,另有150万人为逃避饥荒移民海外,由此引发了接下来的一系列自然与社会的全球化动荡与变革。
在20世纪的100年时间里,农作物品类的多样性已经丧失了四分之三,在与保护农作物品类多样性的意义一样,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就是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保证。多样的生物可以构建和谐稳定的自然生命共同体,那么多样的文明则能构建可持续的人类文明共同体。在人类文明的未来进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拥有更多可能性的应对手段,从而能够抵御单一文明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尽管,这种单一的文明在一定时间段看上去是先进的!
“现代性”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袪魅”!所谓“袪魅”,就是客观地去除各种添油加醋、牵强附会的理解,把结果还原回根源。在原因套原因的重重嵌套中,只有全面系统地罗列事实,多元视角进行观察与思考,才有可能在整体的图景中,寻找到个别基因演变的线索,从而以中国自己的方式实现现代化。想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文化的自知,必须直面以下的三个问题:
什么是建筑的了不起?
传统中国建筑有何了不起之处?
这些了不起与当下的关系和其意义是什么?
只有层层递进、多角度地进行问题研究,客观真实地了解中国建筑的了不起之处,才能从文化的自知转化为文化的自信,从而带着这种自信,自强不息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本书的内容共分为两章:第一章为“中国建筑六大门派”,精选了具有代表性的49个案例,力图通过精选的优美建筑影像图片使大家一目了然地全面了解中国建筑“是什么”;第二章是“了不起的中国建筑”,主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以“道、形、器、材、艺”五字联结的综合多元视角,以“主题叙事”的方式,围绕上述三个问题,构建出一种沉浸式阅读的体验,来唤醒大家血液里沉睡的文化基因。
“五字联结”,一“字”一“人”,通过五种特性描述,勾勒出中国建筑的人本特征,进一步反映出中国建筑从自然到社会、从多元到融合的趋势变迁,从而力求以图文建构一个纸上的二维博物馆,一个值得我们的后代传承的历史,一个值得未来考古的生活方式!
在众多逐渐趋同的人类现代化文明进程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显得独树一帜,它保持了相当的克制,以一种温和的姿态,用自己的方式默默维持着人类文明的动态平衡。因此,我们需要找寻中华文明中最为不同的智慧本质,也就是中国建筑真正的“了不起”,而不是基于西方视角或者流于表面、自说自话的现象与符号。如同农业现代化中,在大型收割机器收割作物时,采用的是一种省时省力的“共性”收割方式,而有些独特的果实,却往往必须采用人工的收割方式。
独特的视角就是独特的工具,能够实现成果的多样性。一个从未断裂的文明,一定蕴含着还未被发掘的智慧,一个独特的视角则是这个智慧宝库的另一把钥匙,本书就力图成为这把钥匙。人是文明的原点,正如书中不断重复的——“中国建筑就是中国人”。本书也力求在文明的宏大叙事基础上,探索一种质朴通俗的个体化叙事,它应该是慢的,柔的,可反复咀嚼品味的,滋润个体且身体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