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女性在公众表达中先要知道的
一、女性高管公众表达的现状
各位女性高管是否经历过:
有重要嘉宾或者客户来访,不知道如何清晰介绍;去到重要场合,不知道如何主动开口分享;面对上级主管领导,不知道如何快速精准汇报;面对重要项目路演,不知道如何专业讲述;甚至给下属开会,不知道如何激励……
我们经常说一句话:你要知道问题在哪里,才知道应该提供怎样的解决方案。除了以上所列的问题,我们来看看女性高管在公众表达中呈现的主要现状:
第一个现状,用“哭”来代替表达。
2018—2019年,我至少四次在沙龙中看到女性企业家、高管分享发言时,流泪抽泣,中断了接下来的分享内容,只能草草收场,甚至把场面搞得一度尴尬,氛围变得沉重起来。当我问她们为什么要哭呢?回答都是因想起自己创业的艰辛和职场的难处忍不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作为创业者,我非常理解这样的心情,创业难,女性创业更难。但我更想说的是:“无论创业的原因是什么,创业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听众中也许有更艰难的创业之路,在公众场合,我们不是来比惨的,更重要的是学会“与其用眼泪博取同情,不如用汗水收获认同”,抓住机会用我们有力的表达去获取更多人的支持,去做更多自己产品的介绍,去做更多有效的传播,去传播更多的正能量。
第二个现状,“话多”“词穷”、缺逻辑。
对于女性的语言优势,澳大利亚的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亚伦·皮斯和芭芭拉·皮斯的“男人,女人”系列丛书中,试图从进化角度解释:从原始社会父系时代,男外女内的风俗开始形成,男人更多地使用肌肉和力量去解决问题,而女性则更多使用语言去解决问题,从而演变出如今男性和女性在语言方面的差异。
在进入农耕文明之前,远古人类男性为了种群生存大部分时间在外集体打猎,而跟踪、潜伏、围猎的时候都需要安静和聚精会神,静谧无声地接近目标然后迅猛出击并成功将其拿下。长此以往就导致男性大脑向更加聚焦处理一个事情进化,同时弱化语言功能的发展。而女性大部分时间协同采集、烹饪、照看幼老。她们可能一天中很多时候要使用语言来处理问题,采集时相互交流哪条树枝上有果子,烹饪食物时还要用语言管理孩子等。所以女性大脑进化更注重并行事物的处理和语言功能的发展。
从远古时候开始,女性更愿意用语言来沟通交流,现实生活中,一些女性也会发挥自己话多的特点,有些时候站在台上更会滔滔不绝。但仔细听来,没有主题、前后逻辑混乱,再带上一些语气词,总是会令听众感觉乏味。而表达者却自己乐在其中,处于一种自嗨的状态。听众们心里只有一个声音不断地响起:“怎么还没讲完?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词穷”相对于“话多”也是常见的现状,就是所表达出来的内容平淡无味,不断重复词语和内容,没有提炼精华。很多女企业家对我说:“我总是话到嘴边不知如何开口,我总是不知道如何把词语说得更丰富。”我也总是笑着回复说:“是不是有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啊?”大家也用力地点着头。“词穷”会让我们失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表现,会让听众失去想听的意愿,会让我们的一次表达只是走过路过,只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而已,甚至浪费了所有人的时间,包括我们自己的时间。因为,一切没有目的、没有结果的分享都是浪费时间。
缺少逻辑性,往往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建立公众表达要有目的性的概念,也没有去真正学习过专业的逻辑表达和对内容的专业构建,所以经常处于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想起什么说什么的状态,逻辑性是女性表达中的一大硬伤,幸好只是硬伤不是死穴,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专业学习来改善的。
第三个现状,缺乏影响力。
1.内容上缺乏影响力
我曾经在不同的场合里看到有表达者进行了一模一样的表达。
曾看到一位女性上台发言,走到话筒前,开始读事先准备的发言稿,读了十五分钟终于结束了,结尾说:“谢谢大家,2012年3月12日。”您确定是2012年?今天已经是2022年……从日期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在十年前就写好的稿子,为什么会出现在今天的发言中?我问了发言者,说:“不好意思,忘了改日期了!”我想说的是,问题不是有没有改日期!而是,十年已经足以让一个世界从思想、环境、标准、信息、生活等发生颠覆式的变化,我们怎么能拿着十年前的发言稿出现在今天的公众表达中呢?我们怎么可以用十年前的思想来影响今天的听众呢?我们必须要改变,从对公众表达的认知开始!
2.状态上缺乏影响力
有句话说:“70%的人怕死,90%的人怕上台演讲!”这句话可以解释为:我宁愿死,也不上台!说明太多人都有上台恐惧症,具体在台上的表现就是神情紧张、局促不安、站立不稳、言语不顺,上台恐惧症严重影响了表达者在公众面前的影响力。
3.肢体动作上缺乏影响力
一位表达者从头到尾低头读稿足已摧毁听众的耐心,这个动作已经为表达者得分打了折扣。再加上全程不敢动,没有恰当的手势、放松的微笑、眼神的交流等,注定这只是一次形式化的发言,将不会带来任何期待。
但是我们要记住,公众表达力就是一种影响力!我们要珍惜每一次公众表达的机会!
如何去珍惜呢?
我一直很欣赏在聚光灯下侃侃而谈的女性,在她们身上、声音里、言语中,总感觉闪耀着一种光芒,总能感受到强烈的“她力量”,这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女性的力量。
我曾经问过很多女企业家,你觉得公众表达重要吗?
重要啊,当然重要!
现在让你上台发言如何?
算了,重新找个人去发言吧?
为什么呢?
我不敢,我一上台大脑就一片空白,手抖脚软,经常说着说着就断片……
我不会,我从小到大都不太会说话,普通话也不标准,会让大家笑话的……
是什么,堆砌了女性公众表达的壁垒?
是什么,限制了女性在公众表达中的成长?
丘吉尔说:一个人能面对多少人,代表他的人生成就有多大!
罗振宇曾说过,职场或者说当代社会,最重要的能力是表达能力。因为在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资产是影响力。影响力怎么构成?有两个能力:第一是写作;第二是演讲。不难看出,就是写和说的能力。
李开复曾经说过,有思想而不表达,人就等同于没有思想。
哈佛才女许吉如说过,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今天女子有才天下知!
女性,无论你是企业家、职场高管、创业者或职场人,都需要用表达与这个世界相连!
二、公众表达的含义
讲公众表达的含义前,我们先澄清一下演讲和公众表达的区别?很多朋友来上我的课程时都会说:我来上演讲课程,我想学演讲的技巧。其实演讲和公众表达是不一样的,从归属来看,公众表达比演讲涵盖的范围更广,它包括了演讲,还包括了就职演说、会议发言、论坛分享、工作汇报等;而演讲只是公众表达中的一种方式。我们在本书里所分享的技巧也包括了演讲的技巧,只是内容是从大而广泛的角度进行的。演讲会更有现场的演绎甚至是表演、声情并茂的展示。那么,公众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
通过多年的沉淀和总结,我认为公众表达是指:当我们面对三人及以上,在合适的场合中,用合适的方法并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思想的传播、精神的传承和经验的传递。
从这个解释不难看出,公众表达中的关键点有三个:一是人数,当面对1~2人表达时,我们往往叫沟通或交流,只有面对三人及以上才叫公众表达;二是场合、方法与时间,公众表达要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并且控制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三是思想、精神、经验,任何一次公众表达都是有目的性的,而目的性说明公众表达中有干货,决定了公众表达的价值,当然,这也要取决于公众表达者的表达能力,所以需要来学习!
三、公众表达的目的
公众表达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不是随便聊聊,更不是一篇走过十年、走遍各种场合的发言稿。公众表达在没开始之前、在准备表达逐字稿的时候就要设定好目的,这就是价值的体现,我们给听众带来什么,是某种思想的传播,是某种精神的传递,抑或是某种经验的传承?公众表达最基础、最重要的目的是展示自己,快速与听众建立信任关系。
十年前,在商业领域做公司运营品牌,广告是少不了的,我们总是依赖广告去宣传公司、宣传产品,每年花费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上百万,实际从广告中得到的盈利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而今天互联网时代、自媒体时代是信息迅猛传播的时代,更需要精准对接、快速见效。当我们有了一次公众表达的机会,无论时间的长短,都给了我们去传播的机会,至少先传播自己,吸引听众,触动听众的情感,启发听众的思想,让听众有了共鸣,就会产生“小分享、大影响”的作用。所以说,公众表达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目的是展示自己,快速与听众建立信任关系。全球著名投资商沃伦·巴菲特曾经说过:“公众表达是一种财富。将伴随你五十到六十年,如果你不喜欢,你的损失同样是五十到六十年。”
四、公众表达中的主体角色
在公众表达群体构成中,一般来说,有表达者和听众两种角色,当然,有时候还会有第三种角色叫旁观者。旁观者就是人在现场但心不在现场的人。但是这类人我们往往也会归结为是因为表达者的表达缺乏吸引力产生的。所以提高公众表达力非常重要。对于表达者和听众来说,哪种角色是主体角色呢?主体角色是指一次公众表达中的中心角色、主要角色、核心角色。
让我们想象一个场景:一位表达者在台上侃侃而谈、滔滔不绝、自我沉醉,而台下听众有的在刷微信、有的在笔记本上画画,有的在闭眼打盹,数分钟过去了……此时的现场只有一个人“活着”,表达者自己在自嗨,现场只留下了她的声音,听众已经“灵魂出窍”般在各干各活了;或者如果可以选择,已经有人选择离开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了。
我们再来想象一个场景:一位表达者在台上侃侃而谈,状态极佳、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在适当的时候与听众做互动,听众时而频频点头回应,时而发出阵阵掌声点赞。结束后有听众跑到台上主动添加微信,说感觉意犹未尽,希望能有机会再听到她的分享。在现场,你能感觉一种被激励、被赋能的氛围,在心底里,也在行为中。
以上两种场景大家是否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
哪一种场景更多见呢?一定是第一种,我们都曾受过煎熬,我们也曾让别人受煎熬而不自知。
哪一种场景是最有价值的呢?一定是第二种,让听众意犹未尽,主动吸粉,希望交往。
所以,在公众表达群体构成中,主体角色是:听众!只有表达者把听众放在心上,从准备发言稿的那一刻起就放在心上,开始关注听众是谁才能达成一场有影响力的公众表达。记住表达稿准备时的经典五问:
1.为什么讲?
和主办方或者邀请方交流清楚会议的背景、主题是什么?本次会议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会议流程是什么?有哪些人参会?参会中的重要人物是哪些?还有哪些人同台分享?同台分享的主题是什么(这是很重要的了解,为了避免我们分享的核心重叠,为了让自己更清晰自己的分享优势是什么)?
2.为什么听我讲?
和主办方或者邀请方了解“请我讲、听我讲”的缘由,是因为我的影响力,是因为我在某领域的专业性,还是因为希望和我进行业务合作?了解清晰,才能知道内容构建中的轻重之分,才知道我在会议中的分量,才会更有方向性地去达成本次分享,既让我们自己满意,又让主办方也满意。
3.想听什么?
参会中的重要人群想听什么?我应该讲什么才会引起大家的兴趣?我应该怎么讲才能让听众接受?对听众想听什么这个部分的了解、思考和构建非常重要,这可以避免我们只讲自己喜欢讲的、想讲的,从而陷入一言堂、自嗨的模式。
4.我要讲什么?
内容和结构的确定决定了我们的表达是否有干货。本次公众表达的目的是什么?讲完以后要传播的是哪种思想,是哪种精神,还是哪种经验?
5.怎样讲?
内容和结构确定以后要准备和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讲,是站着讲,还是坐着讲?需要互动式讲授吗?在哪个部分加入提问会比较合适?提哪些问题能引发思考、促进表达的效果?
五、衡量公众表达有效性的四要素
四年前,当女性朋友们问我,能不能有一套简单易行的方法,让大家知道什么叫好的公众表达,或者是有效的公众表达。我一直在思考和总结,通过自己亲身经历进行了很多要点的整理,最终将衡量公众表达的有效性归纳为四要素: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可传播。
愿意听。如果听众都不愿意听,接下来再精彩也没用,所以我们在公众表达开启的三十秒内就要让听众愿意听。为什么会是三十秒,因为人们的注意力集中是有时间限制的。
听得懂。人们只愿意听自己听得懂的内容,就像我们在学生时代一样,哪门课我们听着像天书只会选择放弃不学。公众表达中依然一样,当听众马上判断出自己听不懂时会选择不再听下去。所以,我们要用听众听得懂的语言、语境来进行内容和方式的准备。
记得住。记得住是为了达到公众表达者本次表达的目的。让听众记住我们的优势,记住我们的正面形象,记住我们传播的思想、精神或经验,才会让听众心中有数,对表达者的内容表示有收获、有启发、有共鸣,才会让听众觉得不虚此行,甚至意犹未尽。
可传播。一次有效的公众表达就是一次最好的对外传播。著名推销员乔·吉拉德的“250定律”曾提出:“每一位顾客背后,大体有250名亲朋好友。”如果每场表达中都有很多人愿意去传播表达者本人、传播表达中的精彩内容,这都将是一次倍速传播、具有重大价值的公众表达。
有效的公众表达里,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可传播是需要排序的。首先解决愿意听的问题,接下来是听得懂,然后是记得住,最后才是可传播。就像导游解说一样,一步一步地把听众引入其中,带着好奇和期待,最后带着满意而去。所以说,每一次公众表达要达成的目的不一样,但是产生影响力的目的是一样的。
有一种场景是我们作为表达者经常需要面对的:我已经很认真地准备,内容已经很通俗易懂了,为什么听众反馈还是没听懂呢?听得懂很重要,但总被表达者忽略,或者有“我认为应该可以听得懂”的想法,总感觉我们讲得已经够清晰、够通俗了,不可能听不懂。而实际上,在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知识的诅咒”,意思是:一旦我们拥有了某种思想或技能,就无法想象在未知者眼里的样子。我们的认为是:我懂,别人也会懂。其实,这种差别来源于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我们很难把自己知道的完完全全给对方讲清楚,我们被掌握的知识“诅咒”了。
有个真实的实验,1990年,一位名叫伊丽莎白·牛顿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研究生,分派人们去扮演两个角色:“敲击者”和“监听者”。每位敲击者要选一首常人都熟悉的著名歌曲,如“生日快乐歌”,然后用手在桌子上敲打出这首歌的节奏,而监听者的任务是猜出歌名。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敲击者共敲击了120首歌,监听者只猜对了其中的3首,成功率为2.5%,而监听者当时的预估是会有50%的成功率。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在奇普·希思与丹·希思合著的书《让创意更有黏性》中有描述,它反映的就是“知识的诅咒”:我们一旦拥有了某种知识或技能,就无法想象在未知者眼里的样子。我们的知识积累、人生经历、生活环境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也会使我们不能从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去共情。
我记得两年前,我们全家人出游回来,女儿准备传照片给我,说为了更加快速地传送照片,让我打开AirDrop(隔空投送),我问:“什么是AirDrop?怎么使用?”当时女儿一脸嫌弃的样子看着我:“这个您老都不知道?”我们同时崩溃了,在女儿的认知里,用苹果手机多年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个功能。这时候,女儿陷入了“知识的诅咒”。
正因为“知识的诅咒”经常性地存在,所以公众表达者除了正视和接纳这种现象之外,非常需要在表达前去了解听众群体的构成、甚至可以提前做个调研以便更加精准地准备内容,尽可能避免总出现“知识的诅咒”这种现象影响我们的公众表达。表达中应更加关注从听众的角度去选择适合的内容和表达的方式,才能真正达成听众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可传播的目的。
六、用六力来达成有效公众表达的影响力
如何才能让公众表达更有效呢?接下来就要进入我们的技能部分,也就是干货部分,主要分享六种能力来达成有效的公众表达,包括: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故事力、生动力、内驱力。这是我给近3000位女性管理者提供了“公众表达力提升”培训后的验证和复盘,也是对部分学员进行跟踪访谈反馈后的整理与提炼,更是我多年在公众表达经历中的反思与总结。相信对于很多想学或初学的女性来说会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