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标准化病人的培训与管理
一、标准化病人概述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是指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患者临床问题的健康者或患者。其既扮演“患者”,又是“评估者”“教学指导员”。考生根据SP表现出的动作、表情、行为,通过询问病史、身体评估判断病情,并给出相应诊断。SP最初被称为“程序化的患者”,经不断发展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高度健全的教学评估方式。
二、标准化病人的起源与发展史
1963年,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最先将SP应用到神经科考生的教学中。1975年,英国Harden等医师提出在OSCE中运用SP。随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纷纷将SP加入医师训练或医师考核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4年,美国有111个院校将SP应用于教学和考生的评价,其中53所院校专人负责SP项目,应用SP对考生进行考核。
1991年,Paula L. Stillman将SP概念引入中国。1993年,九江医学院、浙江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率先培养出第一批SP。随后,国内各个医学院校纷纷大力开展与研究SP,将SP应用到临床专业考生能力的考核。
三、标准化病人培训
SP的培训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与评价,细致严谨的培训流程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临床情境,提高教学质量。SP的培训一般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准备培训剧本
根据院校或机构的教学大纲要求,选择适用于病史采集、身体评估以及实践操作的常见疾病,由临床专家或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剧本编写,剧本应真实可靠,与临床实际病例相似,具有完整的病史、辅助检查资料及明确的医学诊断等内容。剧本应指示SP有侧重地进行模仿与表现。例如,在询问病史过程中,应重点描述疾病症状与心理状态;身体评估中,应根据疾病,准确地表达阳性与阴性体征。剧本应符合临床真实情境,流程可信、真实、符合逻辑,同时不应太过复杂,以免限制SP的表演。
(二)SP的招募与选择
SP主要通过电视台、互联网等传媒平台及报刊进行招募,同时也可以通过张贴海报、SP介绍等方式进行招聘。虽然招聘方式多种多样,但对应聘者的筛选有严格要求:
1.自愿参加,可以保证完成SP的培调并取得SP许可证。
2.具有一定表演能力,可以严谨客观地根据剧本表现疾病的病情与体征。
3.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4.诚信可靠,可以遵守培训守则,按时参加培训与考核。
5.体力充沛,记忆力良好,有耐心,可以完成多次重复表演。
在选拔出适合的SP人选后,需进行体检,保证身体健康,无传染病。对合适的人员,可根据剧本要求,展开针对性的训练。
筛选出具备以上条件的考生之后,为每一个考生进行体检,其目的是发现一些特殊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比如有鸡胸的考生可以培训其表演佝偻病;已经做过阑尾炎手术的考生可以培训其表演胆囊炎、腹膜炎等急腹症,训练考生对于急性阑尾炎的鉴别等。经过体检后最终确定培训人员名单。每个志愿者扮演2种疾病,SP之间可以相互交叉扮演同一种疾病,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意外因素对SP教学及考核的影响。
(三)SP培训的主要内容及管理原则
1.SP培训的主要内容
培养SP快速阅读、快速记忆能力,让SP充分理解所扮演角色的方方面面,包括人物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民族、职业、教育程度、家庭背景、居住条件等)、性格、症状和体征、详细的既往史、生活方式与习惯、发病后的措施和影响、正在服用的药物、就诊原因以及对考生或考生提出问题的反应等。案例需尽量贴近标准化病人本人的特征,增强可信度。培养受训者的表演能力,让其能够按照标准准确地表现症状和体征。培养受训者的反馈功能,让其能够理解反馈的目的和基本原则以及考核的目的和标准,并掌握如何做出反馈。
培训要根据SP的掌握程度决定是否要继续培训,一定要等到SP能够单独熟练地完成整个模拟案例任务(包括记忆案例、案例演绎、过程反馈)才代表培训结束。
2.标准化病人的管理
(1)SP管理的概述:SP的管理是以建立一支具有“良好职业素养且相对稳定的团队”为目标,具体包括培养合格的SP,建立优秀的SP团队和相关专业的考务组织以及后勤团队等,完成日常教学培训和考务考试,在此过程中,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使用。SP的管理可分为日常管理和考核管理。日常管理包括SP招募(从身边挖掘合适的对象)、定期培训、强化和考核。考核管理即遵守考核规定,如遵守时间纪律、考场规则、考题保密规定等。
(2)SP管理的原则
1)纪律原则:要保证SP团队规范运行,要坚持“纪律原则”。在SP项目中,只有具备规范的管理制度,才能根据相关的规章制度及操作标准,判断和评价SP的行为和工作结果是否符合要求。
2)以人为本原则:“人”是劳动的主体,只有当人对工作具有积极性和热情,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如果仅把SP、SP培训师及团队当作一种教学资源使用,而不从感性因素考虑,SP就与其他模具等一般的教学资源没有区别,团队成员也将失去创造力和执行力。
3)相对稳定原则:常常处于不稳定状态的SP团队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也会影响工作效率的提升和团队文化建设。维系SP团队稳定性,先要留得住人,应注意“留人先留心”。管理者应真心尊重、关爱SP,体察其需求,帮助他们成长进步,让他们有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如让团队中经验丰富的SP担任SP培训师,加大对SP的使用,使SP得到更多的团队归属感。
4)目标导向原则: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能够把传统方法中的“要我做”和“要我怎么做”转变为“我要做”和“我应该怎么做”。激发SP项目团队中的成员主动思考,创造性、灵活性地工作。为SP项目制订近期、远期目标时,应考虑是否切合实际,结合已制订的目标执行工作计划,确保执行的时间,小步快走,完成计划。每个阶段结束后,对上一阶段的工作进行评价,回顾目标是否完成,计划是否可行。在实施过程中,针对存在的不足应及时对目标计划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
5)效益与效率原则:管理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益。提高SP的经济补偿或津贴,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SP团队,即提高产出与投入之比。SP项目管理包括提高医学院校的办学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