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大医之道·精神境界
第一节 淡泊名利的价值观念
一、生活简朴,亲近患者
生活上的简朴是李济仁夫妇的共同特点,特别是过惯了苦日子的张老,一生省吃俭用。衣裳没有一件是超过百元的,甚至衣服还打补丁。生活上李济仁教授对自己严格要求,对一些贫苦的人们却慷慨解囊。汶川大地震时,李济仁一次就捐款1000元。他对于患者非常亲切,而且患者提出的一些不是很合理的要求,他都不厌其烦地跟患者去解释,从来都很耐心。他虽然是星期四上午坐诊,但是患者有复诊的、有其他要求的,他有的时候在家里,也会给患者看病。针对路途遥远、交通不方便的患者,李济仁教授还创立了一种新的诊疗方式:函诊。全国各地的患者给他写信,告诉他症状,然后他就给人回信,他回过好几千封信且都是免费的。针对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患者,患者提出来是不是在遣方用药的时候,能够从经济角度考虑,这个他也是非常愿意帮患者的。很多患者病情比较复杂,用药时间也比较长,可能经济上比较困难,所以在经济这一块,包括挂号费这一块,他都会替患者考虑。
二、以人为本,一视同仁
李济仁教授给女儿李艳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站在患者的角度,一定要为患者着想,对患者态度一定要好,患者生病本来就很痛苦,你在看病的时候,有时候患者太多了,可能也有点烦,但你千万不能放松,他肯定有病了才来找你,他没有病来找你干嘛,他肯定有痛苦,希望你能给他解决痛苦,再一个,他们老远来找你看病也不容易。我们是干这个职业的,一定要把德放在前面,对患者态度要好,一定要把患者当亲人。”李济仁教授总以患者为中心,而不是以医生为中心,不是以我作为强势、患者作为弱势,对所有的患者一视同仁,跟患者之间也是一个平等的关系,甚至看待患者高于自己。这是一种对待生命的尊重,不管是人的、活体的,还是植物的、一草一木的。那我可以这样理解吗?如果我们把李老的境界方面、医术方面再往上提升的话,实际上它是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人的尊重,包括对社会的尊重。
三、脚踏实地,谦逊低调
李济仁教授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一个多么高尚或者多么伟大的人,在路上碰到他,他就像隔壁的一个老人,邻居家的一个老人,很和蔼可亲,他真的没有把自己放在多高的位置上。他做什么事情,从来没去想过这个事情对他有什么帮助,只是踏踏实实在做,就是行动派。为了给家乡建博物馆,在没有政府资助的情况下,他从自己的积蓄当中出钱,捐出自己名贵的字画去为家乡做建设,同时还让自己的三子辞职留在家乡传承新安医学。李济仁教授的脚踏实地、谦逊低调、默默奉献、尊重生命其实都来自于他淡泊名利的价值观。
第二节 悬壶济世,大医精诚的思想品德
一、悬壶济世,从医70余年
李济仁原名李元善,祖居安徽省歙县,7岁时开始跟随当地晚清秀才学习四书五经。他天资聪颖,乐于思索,很得老秀才器重,奠定了坚实的国学基础。1943年,他遵从“天下之至变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医也”的古训,弃文从医,跟随当地名医汪润身学医。3年苦读出师后,他想找名望更高的人拜师学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夜深人静,元善向最后一位患者交代完医嘱,看向不远处灯火摇曳的地方,那是正在“赶定潭”求“张一帖”救命的患者们。所谓“赶定潭”,是指天南地北的患者不远万里来定潭找“张一帖”,完全可以说是寻求“救命”的同义词。而定潭“张一帖”历史悠久、渊源深厚,为北宋名医张扩后裔张守仁,明嘉靖年间得“张一帖”之名,代代相传,如此大医世家,令元善心生向往。于是,他毛遂自荐拜新安世医“张一帖”第十三代传人张根桂为师,并改名李济仁,意为“仁心济世”,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决心。张根桂实在是太喜欢这个徒弟了,将其视为己出,并萌生了纳婿的心思。之后经历重重考验,最终,圆满双赢,张家得佳婿良徒,济仁得佳偶良师,李济仁与夫人互相督促学习,终是继承了“张一帖”的家传绝学。
1949年,李济仁在歙县开业行医,由于医术高明,名气逐渐传播开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召集了一批名中医共同探索中医发展之路,李济仁也在其中,先后两次被选派到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安徽中医学院前身)师资班学习,还参与安徽中医学院及附院的筹建工作,并担任内经教研组组长、大基础教研室主任等职。随后在歙县人民医院、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单位工作。1972年,李济仁调至皖南医学院工作,一直从事中医学发展、教育、学术研究的工作直至逝世,指导了包括仝小林、胡剑北、彭光谱、程宜福在内的2名传承博士后、22名研究生、3名国医大师学术传承人。在钻研教学和研究的同时,李济仁从未耽误治病救人的本业,凡是来找他的患者,不管多忙他从不推辞,晚年时期更是坚持每周四上午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门诊坐诊,若是遇到经济困难者,他便免费诊疗,直至逝世,心里也一直惦记着患者。李济仁教授从医70余年,成功救治过无数疑难杂症。很多人在试遍各种治疗方案之后,带着最后的希望慕名而来,这其中,有深受失眠症困扰的黄梅剧名角,有因风湿病痛夜不能寐的政府干部,有胃癌晚期的外国友人,还有更多备受疾病困扰的普通人。
二、大医精诚,仁心仁术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仁心是对中医人的最基本要求,体现了中医从业者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青年时期,李济仁教授看到了战乱中百姓深受病患之苦,便立志要重振医道、救人济世,并更名为“济仁”,取“仁心济世”之意。“张一帖”张守仁先生据传为宋代名医张扩后裔,据史料介绍,守仁公曾有机缘得到一位扮为乞丐的“异人”亲授医技秘方。他在家学基础上,精研《内经》与仲景之作,结合“异人”所授之术,历30余年,研制成一种粉状“末药”,由18味药组成,号“十八罗汉”。因对诸多疑难重症、杂病往往用此药一帖即愈,效如桴鼓,加上常夏施药茶、冬施姜汤,故被四方民众誉为“张一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济仁教授毅然决然地向国家无偿捐出了张一帖家传秘方,并积极相应国家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号召,参与筹建安徽中医学院,广收门徒,倾囊相授,70多年来,不仅培养了数百名中医骨干,一家五个子女也全部从事与中医临床、研究相关的职业。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他始终心系患者。在疫情期间,其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联系,参与武汉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其诊疗思路对支援武汉的安徽省医疗队起到了关键的指导作用,亦为安徽省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诊疗指南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自从20世纪70年代调入皖南医学院工作后,李济仁夫妇每年还是会抽时间回老家,并安排自己的儿子李梃留在家乡,传承医术,为乡亲们看诊。他的这些事迹真正诠释了什么是医者仁心,广济天下。
第三节 坚韧谦逊,勤奋担当的文化精神
一、坚韧不拔,用坚持抵达学术高峰
1943年,李济仁拜入新安名医汪润身门下,勤学苦练,仅仅3年便出师。但李济仁并不满足,为寻求更高的医术,几经考验,终于拜入新安医学世家“张一帖”门下,跟随“张一帖”第十三代传承人张根桂抄方学习。李济仁从侍诊的小学徒做起,在师傅的严厉管教下,对《本草备要》《黄帝内经》等医学著作倒背如流,采药、抄方、研磨、熬汤等各个环节无不烂熟于心。条件艰苦,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凭借着极高的医学天赋和辛勤的努力,李济仁学有所成,继承了“张一帖”的家传绝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济仁又先后参加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师资班和北京中医学院进修学校师资班学习,向邓铁涛、朱良春、张琪、李振华、周仲瑛、唐由之、路志正等多位杏林名家虚心求教,交流学习,并参加了《中医基础理论》《内经》等首批卫生部高校规划教材的编写。新安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数百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观点。李济仁教授意识到新安医学的宝贵价值,20世纪初期,他致力于新安医著的校注整理,潜心提炼新安医学诊治之特色规律,与学生一起历时3年,成功还原了尘封于历史的668位新安医家、400余部新安医籍,厘清和阐明了新安医学对急、危、难、重病症的诊疗经验和规律,并能在学术上融会贯通,互相参合,融为一体,为新安医学的传承创新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实现了人生的飞跃。
二、谦逊豁达,对学术观点兼听并蓄
李济仁教授,是我们首批《内经》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其在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开拓学生学术境界,因材施教,在学术讨论中遇到不同的观点时,也总是很大度,能够兼听并蓄,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李济仁是近代新安医学的代表性人物,他身体力行于新安医著的校注整理,潜心提炼新安医学诊治之特色规律,成功还原了尘封于历史的668位新安医家、400余部新安医籍,厘清和阐明了新安医学对急、危、难、重病症的诊疗经验和规律。同时从不排斥西医,李济仁教授常讲,作为一名医生,知识面一定要广,要多看书看报,吸取西医的长处,为我们中医所用,病不管有没有看好都要总结经验,好的要总结,没有看好的要吸取教训,李济仁教授的研究生仝小林院士回忆李济仁教授时常鼓励学生去西医科旁听,要敬畏科学。早在20世纪初,李济仁教授就发现中医有个不足的地方,就是没有统一的科学的标准。几个中医会诊,大家意见都不是完全统一的,用药也都不是完全统一的,究竟谁有理、谁对,这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标准,必须要用科学来判断。李济仁教授一直关注着中医的科学研究,不断鼓励、支持年轻的医生对中医进行科研创新。他指导学生整理出版了书籍20余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和科研奖励10余项。他潜心研究《内经》及新安医学,首次提出了痹病的寒热辨治理论,创立了“痹痿统一论”新说。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及新安医学特色,创立了富有疗效的系列方药与治法,代表方药如针对热痹的清痹通络饮(清络饮)、针对寒痹的温络饮。其中清络饮被纳入2017版中华中医药学会《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清络饮的现代研究成果亦被收录于国际药理学权威刊物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的综述文章中。
三、勇于担当,积极应对公共卫生事件
中医需要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后继人才。“一个人医术再好,能治多少人!不要保守,让更多人能学会治病,给更多的人治病,这就是为医的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召集了一批名中医共同探索中医发展之路,李济仁也在其中,前后两次被选派到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安徽中医学院前身)师资班学习,还参与安徽中医学院和附院的筹建工作,并担任内经教研组组长、大基础教研室主任等职。李济仁重视培养后辈,因材施教,他的弟子遍布各地,其中有院士、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无论科研还是临床,在中医学领域均颇有建树。李济仁还培养指导了一批学术传承人,其中博士后2名,研究生22名,高级学徒2名,形成了一个博士团队,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90岁高龄的李济仁教授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搜集新闻信息,了解疫情发展。在疫情期间,他还第一时间联系上了自己的学生——带队奔赴武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一边仔细研究疫情特点,一边为当地因地制宜辨证用药提供建议。同时李济仁教授坚守岗位为患者服务,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杨哲 整理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