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卫生服务需求的概念、特点与影响因素
一、卫生服务需求的相关概念
(一)卫生服务需求的概念
经济学将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购买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数量称为需求。可见,需求的形成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消费者的购买愿望;二是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如果只有购买愿望而没有支付能力,或者虽然有支付能力而没有购买愿望,都不能构成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或服务的需求。
卫生服务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卫生服务数量。卫生服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类特殊物品,其产品以服务的形式出现。卫生服务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费者为了获得卫生服务,需要付出费用。当消费者有获得卫生服务的愿望和要求,同时还有支付卫生服务费用的能力时,才能构成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在实际中,卫生服务需求通常用消费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来衡量。
卫生服务需求可以从结构性与根源性两个层面进行分类。
从结构性的层面看,卫生服务需求包括卫生服务的个人需求和卫生服务的市场需求。卫生服务的个人需求是指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将购买的卫生服务及其数量。其实现类型及数量取决于消费者相对于价格、保障状况的收入水平(预算约束)、卫生服务的效果和个人或家庭的消费目标和偏好。卫生服务的市场需求表示在某一特定市场、在一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所有消费者将购买的某种卫生服务数量,它是个人需求的总和。因此,凡影响个人需求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市场需求。此外,市场需求还受消费者人数的影响。当某种卫生服务的价格降低后,可能因每个消费者对该服务需求量的增加而导致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但在一些情况下,个人需求并不因为价格降低而增加。例如,对于某一个体并不会因为手术价格下降而做多次同样的手术,但过去因价格较高使用不起该种卫生服务的人则有可能使用该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需求量的增加是消费者数量增加的结果。
从根源性的层面看,卫生服务需求包括有需要的需求和没有需要的需求。有需要的需求又可分为有需要的现实需求与有需要的潜在需求两大类。人们的卫生服务需要只有通过利用卫生服务才能转化成为卫生服务的现实需求。有需要的卫生服务需求能否转化现实的卫生服务需求,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如卫生服务需要的自我感知能力、卫生服务的可获得性、风俗习惯等。如有需要的卫生服务需求不能有效转化成为现实的卫生服务需求,则称该种需求为有需要的潜在卫生服务需求。没有需要的卫生服务需求通常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下的利益驱动导致的。过度检查、过度医疗、过度预防接种等均属于没有需要的卫生服务需求的范围。这种情况的发生将导致卫生服务需求量的增加,进而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有时还会导致卫生资源紧张,甚至是短缺。
(二)卫生服务需要的概念
卫生服务需要是指从消费者的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支付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持或变得更健康所应获得的卫生服务量。通常是由医学专业人员判断消费者是否应该获得卫生服务及获得卫生服务的合理数量。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根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
广义的卫生服务需要包括由消费者个体认识到的需要和由医学专家判定的需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专家和个人都认为有卫生服务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得到卫生服务。二是人们主观上认为自己患了疾病或为了预防疾病应该获得某种卫生服务,但医学专家认为没有卫生服务的需要,这时个人觉察到的需要和医学专家判定的需要是不一致的。比如由于消费者的疑似生病或是某种非常小的健康问题,消费者感受到应该接受卫生服务,但医学专家从医学的角度判断不必利用卫生服务,此时两者出现不一致。实际上,消费者是否有接受卫生服务的需要应该以医学专家的判定为准,但实际卫生服务的利用往往取决于消费者的认识。三是指从消费者的健康状况出发,个体实际存在健康问题,尚未被个体所认知,但医学专业人员根据现有的医学知识,分析判断消费者应该获得和利用医疗卫生服务(表2-1)。
表2-1 消费者个体和医学专家对卫生服务需要的确定
卫生服务需要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心理、人口、地理环境、居住条件、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供给等,由此设计卫生服务需要量指标。
(三)卫生服务利用
卫生服务利用是指实际发生的卫生服务的数量,可以直接反映卫生系统为人群健康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和工作效率,间接反映卫生系统通过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
卫生服务利用指标分为门诊服务利用、住院服务利用,以及预防保健服务利用等几方面。其中门诊服务利用指标主要有两周就诊率、两周就诊人次数或人均年就诊次数、患者就诊率及患者未就诊率等,可用来反映人群对门诊服务的需求水平;住院服务利用指标主要有住院率、住院天数及未住院率,可用于了解居民对住院服务的利用程度,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住院原因、医疗机构、科别、辅助诊断利用、病房陪住率,以及需住院而未住院的原因等,从而作为确定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制订相应的病床发展及卫生人力规划的依据;预防保健服务利用指标包括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康复、健康体检、传染病和慢性疾病防治等各项预防保健服务利用的指标。一般通过健全的资料登记和信息系统收集相关的数据资料,计算相应的统计分析指标,反映预防保健服务的利用情况。也可以采取入户调查等抽样调查方法收集资料,反映居民实际利用和接受医疗与预防保健的服务量。
二、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及利用的关系
卫生服务需要是卫生服务需求的前提。它们之间的理想状态是人们的卫生服务需要全部转化成卫生服务需求,且所有的需求均为合理的满足居民健康需要的服务,即卫生服务的需要通过卫生服务的利用均得到了满足,同时又没有资源浪费的现象。但现实中并非全部如此,有时存在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即部分卫生服务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
需要与需求的不同之处在于:①需求是基于对某服务“想要”的前提,个体可能会选择使用可及的资源购买该项服务。需要是将正义、公平等道德标准“放置”在某些群体,尽可能地保证这些需要能够得到满足,而不管支付能力。②需求取决于个体的购买意愿和支付能力,需要源于个人主观感知和客观判断,可能不考虑个体的主观接受度,如疾病预防等服务利用则主要根据专家共识、循证医学等客观判断供给。因此,从卫生服务体系资源分配的角度看,如果一项服务是不需要的,即使个体有需求,也应尽量不提供。
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2-1表示。图中,Ⅰ区为没有认识到的需要,即机体出现了健康问题,但个体没有认识或感觉到,因而也就不会去利用卫生服务;Ⅱ区为认识到的需要,但因种种原因(自感病轻、经济困难、交通不便、服务质量差、服务态度不好等)而没有转化为需求,这部分是潜在的需求,如果需求者没有获得这部分卫生服务,则对他们的健康状况不利;Ⅲ区为消费者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医生从专业的角度也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卫生服务量,这部分构成了卫生服务利用的主体;Ⅳ为没有需要的需求,如医生创造或诱导而来的需求,这部分需求是没有必要的需求,常常与真正需要卫生服务的人群竞争有限的卫生服务资源,导致卫生服务资源的浪费与缺乏。没有需要的需求,个人主观“要求”和供方的“诱导”,比如患者不必住院,自己要求住院治疗,患者不必进行检查,但医方“诱导”的服务等,此部分利用应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Ⅰ和Ⅱ构成了卫生服务的潜在需求,潜在需求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卫生服务利用障碍的大小,应采取措施减少潜在需求,使之转化为需求。例如,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因对健康的认识水平很低、经济困难等,导致卫生服务的潜在需求水平很高,影响到农民的卫生服务利用和健康的改善,可通过提高文化水平、加强健康教育、提供医疗保障、控制医疗费用等手段减少潜在需求。
图2-1 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的关系
三、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的政策意义
卫生服务需求和需要是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根据卫生服务需要配置卫生资源,这样的卫生资源配置具有较好的公平性。但人们是否利用卫生服务,除了从健康需要的角度考虑,还受到服务价格、质量、消费者的收入、消费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仅根据需要配置卫生资源,有可能导致所配置的资源利用率不高,即所配置的资源量大于实际使用量,资源呈过剩状态。如果配置的资源低于人们的实际使用量,则呈现资源短缺的状态,造成候诊时间的延长,或不能及时获得所需要的服务。
根据卫生服务需求配置卫生资源,可以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增加卫生机构的活力。但是卫生服务有其特殊性,应该保证公民不分民族、收入和地位,都能够平等地享受到最基本的卫生服务。如果仅根据需求进行卫生资源配置,则一部分低收入的群体会因支付能力的问题无法享受卫生服务,导致卫生服务的公平性降低,并影响到卫生服务支付能力低的人群健康。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完全根据需求配置卫生资源与卫生服务的性质和目标是相悖的。
四、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
卫生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形式,消费者在利用卫生服务时,并不能如消费其他商品或服务那样,做出理性的选择,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消费者信息缺乏
卫生服务是具有高专业性和高技术性的服务,卫生服务消费者很难掌握复杂的卫生服务信息,很难对卫生服务需求的数量、质量和最终结果事先做出正确判断,在利用卫生服务时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如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患者不能判断自己患了什么病,需要什么样的医疗服务,一般都是在医生的安排下接受各种检查、服用各类药品等。至于这些检查、药品等服务是否必要,患者自身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价格水平缺乏了解,往往是在不知道准确价格的情况下接受医疗服务。再者,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没有准确的判断力,很多医疗服务的效果往往具有滞后性,患者在支付费用时通常不了解诊治措施的成本与效果。因此,卫生服务的消费者存在着明显的信息缺乏,消费者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支撑自己做出正确的消费决策。
(二)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
卫生服务需求的产生经历四个阶段:一是通过自我判断是否需要获得卫生服务;二是为了健康决定到卫生服务机构接受服务;三是由医务人员判断其是否应该接受某种卫生服务及服务的种类、数量;四是消费者实际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在需求产生的四个阶段,虽然是消费者最初决定去接受服务,但由于存在着消费者信息缺乏,医生拥有主动地位,他们作为患者的代理人为患者选择服务,最终卫生服务的需求主要受医务人员判断的影响,因而消费者在利用服务的种类和数量等方面的自主选择权不大。在医疗服务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往往因病伤和痛苦到医疗机构就诊,往往带有求助心理,希望通过医生所提供的服务来维护和增进健康,卫生服务的供需双方存在着救援与被救援的关系,这也是导致需求被动性的主要原因。
(三)卫生服务利用效益的外在性
卫生服务的利用不同于其他普通物品或服务的消费。消费者在市场购买一般物品(如水果),并消费这种物品后,这种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或效益只有消费者本人能够享受到。卫生服务的消费则有所不同。例如,肺结核病的治疗,当患者利用了卫生服务并治愈疾病后,等于切断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根除了传染源,不仅自己受益,也会使与之有接触的人群受益,即卫生服务的利用在消费者之外取得了正效益,体现了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反之,假如消费者自身没有意识到疾病的严重性,或没有支付能力而没有利用卫生服务,则不仅会导致患者本人的健康受损,也会影响到周围与之接触者的健康。
(四)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
由于存在着个体差异,同一个患者在不同时期患同样疾病,或者患同一种类型疾病的同质患者,在临床症状、体征、生理生化指标等方面都可能有所不同,再加上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患者生理特征、健康状况、心理状况及生活环境的不同,使得疾病的表现非常复杂。因此,卫生服务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很难预测具体的患病时间、疾病的类型、严重程度和需要卫生服务的类型与数量,卫生服务的需求是因人而异的。
(五)卫生服务费用支付的多源性
由于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可能会遇到难以预测到的、突发的重大疾病风险,很多个体及其家庭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用现期收入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来应对这种风险。对于具有不确定性且高风险性的医疗服务,需要通过费用分担(如医疗保险)来解决医疗费用的支付问题。此外,为了保证人人享有健康的权利,使国民能够获得基本的卫生服务,以及解决贫困人口对卫生服务的低可及性问题,政府和一些社会组织也会在卫生服务上有所投入。因此,卫生服务费用是通过政府、社会、保险和个人共同支付的。
(六)卫生服务需求主体的广泛性
卫生服务需求主体涵盖了全人群,既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也包括患病高危人群及患病人群。健康人群有预防疾病的卫生保障服务需求,如预防接种等需求;亚健康人群有健康调理的卫生服务需求,以防止出现健康问题;患病高危人群有健康干预的卫生服务需求,以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患病人群有医疗服务需求,以便于早日恢复健康。
五、需求曲线
(一)需求表、需求函数与需求曲线
需求表是描述某种商品(服务)在每一可能的价格水平下其需求量的列表。它可以直观地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商品(服务)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需求函数使用函数形式来表示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影响人们对商品(服务)需求的因素除了价格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假定影响某商品(服务)需求的因素有价格、收入、相关商品(服务)的价格、人们的偏好,则需求函数可表示如下:
以上函数中,QD是市场对某种商品(服务)的需求量,P是该商品(服务)的价格,I为收入水平,P0为相关商品(服务)的价格,T为消费者的消费偏好。
函数式表示某项商品(服务)的需求量与右侧一些影响因素之间存在联系,如欲了解相互间联系的性质和程度,则需要选择具体的函数形式。
我们还可以用图形的形式表示需求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即需求曲线,图2-2是描述每一可能的价格下需求量的曲线。在坐标轴中,需求曲线是一条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需求量与价格呈反向变动的关系。
图2-2 需求曲线
(二)需求量的变化和需求水平的变化
需求的变动有两种含义:一是需求量的变动;二是需求水平的变动。
卫生服务需求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卫生服务价格变动引起需求数量的变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价格-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如在图2-3中,需求曲线上a点到b点的变动,就是需求量的变动(change in quantity demand)。
图2-3 需求变动示意图
卫生服务价格本身不变时,其他因素变动而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称为需求水平的变动。此时,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生改变,即在同一价格水平下,其他因素的变动将带来需求的升高或降低。在图形上,这种变动表现为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如图,其他因素的变动将引起D1向左右移动,形成D2、D3曲线。
六、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一)一般经济学因素
根据经济学消费理论,卫生服务需求受到卫生服务价格、消费者的收入、货币储蓄、相关物品(服务)的价格、消费者偏好和对未来物品或服务供应情况的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1.卫生服务价格 卫生服务需求受卫生服务价格的影响。通常来说,价格越高,需求量越低;价格越低,需求量越高。
2.消费者的收入 当消费者收入水平改变时,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就会改变,这将会影响到消费者对卫生服务的需求。收入越高,消费者对卫生服务的支付能力越强,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通常对卫生服务需求也越高;反之,收入越低,消费者对卫生服务的购买力越弱,对卫生服务需求也就越少。
3.货币储蓄 同样收入的消费者,货币储蓄额高,则可用于消费的货币量就少,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对商品(服务)的消费能力越低,消费量会减少;反之亦然。货币储蓄与卫生服务需求呈反向变化。
4.相关物品(服务)的价格 相关物品或服务分为互补物品或服务和替代物品或服务。一般来说,某物品或服务的需求量与其替代品价格成正向变动,即替代品的价格上升,该物品或服务的需求量也会升高。例如,富含维生素A食品的价格升高,则消费者就会更多地使用维生素A药品,对维生素A药品的消费就会增加。某物品或服务的需求量与互补品的价格呈反向变动,即互补品价格上升,该物品或服务的需求量随之下降。例如,注射器作为注射液的互补品,当其价格上涨时,可能会导致注射液需求量的减少。
5.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对卫生服务存在着质量偏好。因为卫生服务的提供关系到人的健康和生命,任何质量或不适宜的卫生服务都可能给人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危害生命。而且这种损害可能是永久性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是致命的。然而,卫生服务一经提供是不可退还的,如果患者接受了劣质的卫生服务,即使存活下来并获得了经济赔偿,但对健康的损害是金钱不可替代的。所以,卫生服务的性质决定了消费者非常注意卫生服务的质量,在寻求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往往寻求他们认为是高质量的卫生服务,对质量有着特殊的偏好。
6.对未来物品或服务供应情况的预期 对未来物品或服务供应情况的预期也影响着现在的需求量。如果消费者预期到今后的医疗费用有可能上升,他们便会增加对现在的卫生服务需求。例如,在我国开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前,由于消费者预期到今后将要支付更多的医疗费用,很多人在医改前突击检查、突击开药和突击住院,甚至还要多开一些储备的药品,在短时间内增加了卫生服务的需求量。
(二)人口社会文化因素
影响卫生服务需求的人口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和住房条件等。
1.人口数量 从人口学角度考虑,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口数量是决定卫生服务需求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卫生服务的利用增加。
2.年龄构成 人口结构的改变也会对卫生服务利用水平产生影响。由于老人患病频率较高,慢性病较多,患病的严重程度也较高,因而对卫生服务利用也相对较多。人口中老年人的构成比例增加,会导致卫生服务需求的增加。
3.性别构成 性别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是不确定因素。从男性从事职业的特点来看,有些危险性或有职业毒害的工作多由男性承担,因此,男性遭受生产性灾害和职业病的机会较多。但从女性生理特点来看,养儿育女也会增加卫生服务需求(主要是针对育龄妇女)。仅就住院率来看,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男性住院率高于女性,而女性平均寿命又比男性长,女性一生的卫生服务需求时间自然也会延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女性由于寿命比男性长,因此,潜在的卫生服务需求比较多。另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女性对疾病的敏感性较强,因此,在同样的健康状况下,会比男性更多地利用卫生服务。
4.婚姻状况 婚姻状况对卫生服务需求有一定的影响:独身、鳏寡、离婚者比有配偶者的卫生服务需求多。尤其当家庭病床能够代替住院的条件下,有配偶者的住院时间缩短,陪同去门诊治疗代替住院或需要在家疗养的人比以前增多。另外,未婚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水平要低于有配偶者,比有配偶者更易发生身心疾病,使得卫生服务的利用增加。
5.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对卫生服务需求存在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受过较多教育的人,对健康的认识水平较高,其预防保健和早期诊疗的知识较多,因此,会增加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掌握更多的预防保健知识,就会更多地采用自我医疗,从而减少了对卫生机构卫生服务的利用。所以,受过较多教育的人,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是两方面的。因此,受教育程度高对卫生服务需求总的影响很难预测。受教育较少的人,其预防保健和早期诊疗的知识较少,因此,对一般卫生服务的需求不高,一旦有了健康问题,则往往会较严重,对卫生机构卫生服务的利用也会更多。
6.住房条件 消费者住房布局、结构、规模等条件对卫生服务需求也会产生影响。住房条件差,如背光、通气性差、潮湿、阴冷等情况下的居住条件,消费者易患佝偻病、哮喘等疾病,还容易得传染病,这将导致对某类卫生服务利用的增加。
(三)健康状况
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健康状况差的人群需要更多的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状态下降,会使消费者感到不适,对消费者来说也面临各种损失,包括金钱和精神上的损失。健康状况不佳者,往往需要利用卫生服务来增进健康,以减少损失。因此,健康状况是卫生服务需求发生的决定因素,但由于并不是所有健康状况不良者都对自身的健康损害有所认识,也不是认识到自身健康状况不良都去利用卫生服务,因而健康状况不是卫生服务需求发生的充分条件。
(四)卫生服务供给者的双重地位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供给状况将会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产生直接影响。卫生服务供给的类型、数量、结构、质量和费用、卫生机构的地理位置等是否与消费者的需求相匹配,将直接影响到卫生服务的需求水平,供不应求和供非所需会抑制人们对卫生服务的利用。
与一般商品(服务)不同,卫生服务消费者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等,通常在卫生服务的选择过程中不拥有主权地位,也常常不能够做出理性的选择,只能通过医生来选择卫生服务利用的类型和数量。因此,医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患者选择卫生服务的代理人,同时又是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所以医生的决策成为决定卫生服务选择是否合理的关键因素。医生的决策通常取决于几方面的因素:对患者的需要进行专业判断、患者的支付能力,以及医生的自身利益。假如医生是多提供卫生服务或提供某种类型卫生服务的受益者,他们就会出于自身的利益多提供服务或倾向于提供某种服务,甚至提供不必要的服务,在经济学中称为诱导需求或需求的创造。
(五)医疗保障制度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对医疗服务需方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不同,免费医疗、部分免费医疗与完全自费医疗患者相比较,前者由于不需要支付或部分支付医疗费用,其对卫生服务的利用通常更多一些。实际上,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是间接地通过改变卫生服务价格,从而改变需求者对卫生服务的消费行为,进而对卫生服务需求产生影响。
医疗保险常采用设置起付线、封顶线、按比例补偿或全额补偿等方式,对需方进行补偿,只是有的采取其中的一种方式,而大多数情况下是多种方式相结合。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采取设置起付线、封顶线、按比例补偿相结合的方式,对需方进行补偿。设置合理的起付线、封顶线,完善支付办法,有助于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六)时间
指消费者(患者)用于获取医疗服务的时间,包括到卫生机构在路途上的时间、在卫生机构内的等候时间,以及就诊时间。消费者的时间可以被认为是对商品(服务)的投入。时间是消费者的有限资源,在商品与服务的消费中,不仅要算财务成本,而且要把时间成本计算在内。
时间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对于某类卫生服务项目提供的时间长,意味着个人在接受卫生服务时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对消费者而言就是接受卫生服务的价格越高,从而对需求产生影响。例如,某项卫生服务价格为10元,但消费者为了获取卫生服务所花费的时间成本为20元,实际上总的就诊价格应该是30元。二是时间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做出一种选择或决策时所放弃的东西,称为这一选择或决策机会成本。利用卫生服务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有可能因此而放弃收入、升迁的机会等,这就是卫生服务利用的机会成本。卫生服务的机会成本越高,对需求量的影响越大。但不同类型的人卫生服务的机会成本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时间机会成本高的人卫生服务需求水平低于时间机会成本低的人。
时间成本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具有三方面的政策意义:一是随着卫生服务货币价格的降低(如提供免费或部分免费的卫生服务),卫生服务需求将对时间成本更为敏感。如果提供的卫生服务量不能够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可能的结果就是有时间候诊的人更多地获得卫生服务,低时间成本的人比高时间成本的人更有可能接受卫生服务。二是如果想增加某些人对卫生服务的利用,除了降低货币价格外,还要通过降低他们的时间成本来增加其对卫生服务的利用。比如将诊所或医院设在这些人住所附近以减少他们就诊往返时间,或者减少患者在医疗机构的候诊时间。三是在制定卫生服务政策时除了考虑卫生服务的货币价格外,还应该考虑消费者的时间成本。如医疗保险机构尽量扩大医保定点范围,提高参保人的医疗可及性,否则,仅从供方考虑或者仅从医疗服务提供单位考虑,尽管有利于规范管理,但是增加了患者的就诊时间,影响到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正常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