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胃脘疼痛
林某,49岁。
初诊:2023年5月5日。患者于2023年4月14日始,食后上腹疼痛,持续3~5分钟;伴恶心,口干苦。外院检查,诊断为急性胰腺水肿。平素月经规律,月经周期28~30天,7天净。末次月经2023年1月18日来潮,量中等,色鲜,无血块,无痛经;偶腰酸。寐安,纳可,小便浓茶样,大便调。既往史:高血压、慢性胃炎。生育史:2-0-2-2。给予腹诊检查:上腹部无深压痛。2023年5月1日B超检查:子宫内膜9mm,右侧卵巢囊肿23mm×20mm,左侧卵巢囊肿38mm×29mm。2023年4月24日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52U/L↑,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0.7↓。舌稍红,苔薄腻,脉细。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
辨证:脾虚气阻,寒热错杂。
治法:辛开苦降,理气和胃。
方药: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加减。
半夏10g,党参12g,炒黄芩6g,干姜5g,炙甘草6g,黄连3g,大枣5枚,枳壳10g,炒白芍10g,柴胡10g,川楝子10g。3剂。
二诊:2023年5月8日。进药1剂,胃脘疼痛消失,其余无不适。舌脉如上。中药守上方,加佛手10g,甘松10g,7剂。
【按语】
半夏泻心汤是一张治疗少阳误下之后,因寒热互结中阻,出现“但满而不痛”“心下痞”的方子。尤在泾说:“邪气乘虚陷入心下,中气则痞。中气既痞,升降失常,于是阳独上逆而呕。阴独下走而肠鸣。是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还说:“痞者,满而不实之谓。”方中半夏、干姜性温,黄芩、黄连性寒,温清并进,辛开苦降;人参、炙甘草、大枣健脾和中。
恶阻一疾轻者为痞,重者为呕为吐,甚者呕血,重而绝食不治者,常引起人体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酮症酸中毒,有因此而堕胎以救母者,有久病而伤子者,绝非小疾,后果堪虞。恶阻属于寒者远多于热者,而寒热错杂者居于两者之间。所谓寒,即为胃寒;所谓热,多是肝热。因此,以半夏泻心汤治疗恶阻出现痞证或呕吐属于寒热错杂者,是十分常用的。
案1为妊娠恶阻,食入即吐酸水,舌略红,苔微黄,属于肝郁化火,肝胃不和之象。半夏泻心汤可以清肝和胃消痞,去大枣者,以防甘味生酸。大黄合芩、连,而成泻心汤,可以泻热疗痞;大黄合甘草,而成大黄甘草汤,可以清热降逆,治“食已即吐者”。佐代赭石镇逆;加菊花、钩藤清肝和胃;采用保留灌肠者,避其不受,取其所受,殊途同归。
案2为胃痛泛酸,呕苦嗳气,便溏,一派木盛侮土之象,这就是《灵枢·四时气》所说的“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除了呕胆之外,吐酸也应是其常见症状。肝旺脾弱,以半夏泻心汤抑肝扶脾,加佛手、藿、苏梗调气和胃。方中瓦楞子味甘、咸,性平,具有抑酸和胃的功效,煅后效果尤佳。对于胃气虚弱者,可加炒粳米一把入煎,以温养胃气,其效更佳。
案3主症为口角疮伴发腹泻,为寒热之邪干于胃肠,胃热肠寒所致。半夏泻心汤加葛根一味,便是该方与葛根芩连汤之合方,两方合用,对上症均有良好的疗效。葛根既可升阳,又可解表,可以兼顾喉痒、声嘶等症状。二诊耳窒,寐后倦怠,由于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改用益气聪明汤善后。
案4为痞证,吻合半夏泻心汤所治的条文内容。针对大便稀溏和升降结肠叩诊呈鼓音,为痞证兼气滞,加用制大黄通因通用,大腹皮行气导滞,共襄通下导滞,消痞行气之功。
案5为胃脘疼痛。虽不为痞证,尤较痞证为剧,除寒热中阻外,气机亦窒,故以半夏泻心汤除寒热,以四逆散调气机。方证相符,诸症冰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