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体例说明
1.全书以方剂名称为纲来展示医案,方剂名称按照汉语拼音排序,便于检索。
2.对一方多名的方剂用以下方式表示,如“苓桂术甘汤(又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3.【原文】收录《金匮要略》方剂的条文。如《伤寒论》有同一方剂的条文,一并收录,以利参考使用。《金匮要略》原文以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由中国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编著的《金匮要略语译》为准,《伤寒论》的条文和编码依据1980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由南京中医学院(今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组编著的《伤寒论译释》为准。以上二书均以明代赵开美刻本为蓝本。形式如: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伤寒论》(350)。
《金匮要略》或《伤寒论》条文相似者,取《金匮要略》条文,另一条则以“《伤寒论》(149)与上文相近”的形式出现。
4.【组成与用法】中,方剂药名后的用量及炮制等文字改用小号字体,以便分清层次阅读。
5.方剂的【功效】系指原文的功效。而医案中的“治法”与原文中的功效可能有异,因为针对的可能不是同一病证,或者原方经过变通,或者原方与多方、多药重新组合。
6.【医案】的内容以经、带、胎、产、杂顺序先后排列。以经方复方治疗的医案如果出现于不同的方剂之下时,其余的医案会以“参见‘桂枝汤’条第×案”的形式表示,以减少篇幅,又可相互参阅。由于每则医案开首设有病名,故医案中的中医诊断从略,辨证分型则移至按语中讨论。
7.【方剂比较】中列出“方剂”和“药物组成”两部分内容,个别方剂由于特别需要注意用药剂量的变化,将“药物组成”改为“药物组成及分量”,以标明药物用量变化在此类方剂中的重要性。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的比较等。在两方或者数方比较时,内容基本安排在篇幅最后的方剂中讨论。
8.【按语】介绍与该方相关的研究资料,如历代医家及本人对该方的见解。按语的重点是辨证讨论,以及运用该方的心得体会。对于治疗中个别药物的特殊功效、用法和忌宜,也作相应的交代。
9.书末附有“妇科疾病《金匮》方运用检索表”一栏,旨在方便读者在繁杂的临床中针对某一疾病快捷准确地选择使用主方或辅方,以及药物的加减。对于同一疾病的不同主方,如有可比之处,通过“主方比较”一栏进行比较,以便甄别选用。表中所列内容,仅依据现有医案内容归纳而来,绝不包括临证时的多端变化,因此仅供参考。由于存在一方多名现象,如人参汤又名理中汤、白术附子汤又名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等,因而附设“《金匮要略》方笔画索引”一栏,便于检索;又由于某些方剂组成相近,如当归散与当归芍药散,某些方剂组成相同,如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厚朴三物汤,将组成相近或相同的方剂附在一起便于讨论,通过“《金匮要略》方笔画索引”,便于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