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薪传 德馨致远: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0年院史(1963—202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医院发展历程

(一)筚路蓝缕,创院时艰(1958~1963年)

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文教办与卫生部联合在河北省保定市召开全国中医中药工作会议。会后,时任湖南省卫生厅副厅长郑琼、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崔洪源等8位出席会议的同志草拟了向省委申请创办湖南中医学院的请示。随后,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成立湖南中医学院筹建领导小组,并指定由郑琼、崔洪源、谭日强(时任湖南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具体负责湖南中医学院筹建工作。

1959年,湖南省计委投资50万元用于湖南中医学院建设教学大楼和病栋楼,10月,湖南中医学院在长沙市南郊张家冲(今砂子塘附近)征地100亩(约6.67万平方米),其中,医院建设用地40亩(约2.67万平方米)。医院建设期间,湖南中医学院师生利用假期义务参与建设,他们毕业后大多留院成为医院各战线上的骨干力量。1962年,医院建成一栋三层砖木结构病栋楼,面积为4442平方米。同年11月,全省医院工作会议召开,医院筹建工作进度加快。为更好地推进医院筹建工作,1963年3月,湖南省卫生厅任命程茂轩为医院副院长,全面主持建设期工作。程茂轩将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医院的建设中,工作生活都在医院临时搭建的茅草屋内。

1963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42周年之际,医院克服业务用房和设施设备简陋、人员配备不足的困难,正式开放办院,定名为湖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这是我省在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时期由政府投资建设的第一所公立中医医院,也是当时学院唯一的附属医院。

开院时,医院工作条件特别艰苦,只有一栋集“门诊、住院、职工住宿”三合一的病栋楼和三栋小平房,此外是荒野一片,池坑不平。业务科室仅设立内儿科、外伤科、针灸科门诊、中医妇科门诊、药房、实验室。病床50张,其中,内儿科病床40张、外伤科病床10张,收治的病人中以慢性疾病为主。设立办公室、总务科、工会、共青团4个职能科室,工作人员82人。医院管理也相对直接,仅初步建立了一些基本工作制度,明确了各级人员职责。在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指引下,全院职工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在以提高医疗质量、教学质量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963年7月4日,外伤科收治第一例住院患者。开院半年门诊量即达到3.16万人次,其中内科1.48万人次,妇科0.30万人次,儿科0.24万人次,伤科0.16万人次,外科0.17万人次,针灸0.35万人次,按摩0.12万人次,理疗0.34万人次。半年住院人数146人次,平均每床周转2.7人次,病床使用率达98.8%。药剂科调剂室供应处方3.84万张。人员配备上由原有的82人增加到113人,其中高级医务技术人员8人。谭礼初、周绍久、张衡毓、陈中柱、周吉、李新华、夏度衡、胡天雄、任子高、胡毓恒、熊厚安等名老中医陆续来院工作。作为湖南中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医院将教学任务和医疗工作同步开展,开院半年即接收住院实习40人次,实习岗学习达530人次。

1963年,全国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各方面的建设仍面临巨大的困难。医院全面贯彻“勤俭办院”方针,精打细算,节约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医疗设备的配置及业务辅助用房的修建方面,以确保医疗业务正常顺利开展。半年时间先后配置各类医疗设备价值1.72万元,修建煎药房、营养食堂等各类辅助用房。全院干部职工克勤克俭,发扬革命干劲精神,克服人少事多的实际困难,奋发图强。如药剂科开院后一段时间里只有9名工作人员,不仅要保障门诊患者的处方供应,住院患者的中药煎煮,还要承担100余种中药材的加工炮制和10余种传统制剂的生产,加之用房设施条件差,全系手工操作,费时费力,所有人员忙完调剂忙制剂,忙完制剂忙调剂。即使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之下,广大职工依然苦中有乐,挤出时间参与医院基建和生产活动,还在基建余地上种有四五亩地的菊花。正是老一辈中医附一人的无私奉献和顽强拼搏,为医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铸就了奋斗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