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初期情况
1949年,当时我家地处边远的山心村,有诗为证:
马岭山心真美呀!山青水秀人人夸。
人杰地灵物丰富,村民友爱笑哈哈。
砂弯水聚如盆地,柳暗花明是我家。
山心的水田绝大部分是西门杨家的上禾仓、下禾仓两个禾仓所占有,穷人只可向他们租田耕种。
当时是五五开,田主值一半,耕者值一半,产量又低村民生活十分艰苦。
1951年,我家虽然土地不多,我家父、母、兄、嫂、侄子(侄女)一共10个人,只有一担种(即100斤种的田)。平均人口每人分给11斤12两种(原来一斤等于16两的)。
我户的田地还不达平均人口数量,还补差不多二十斤种的水田。
我家有衣车,养有五只大水牛,犁耙齐全,生活稍微富裕一些,没有土地出租,也没请有长工。
土地则要按照全村人口平均分给每人11斤12两种的水田,旱地则不动。但因我家利昌兄读初中毕业出来后,当了十多年乡村教师。
本人(浩昌)则被迫在家看牛。有诗为证:
拿着鞭子去放牛,翻山越岭大汗流。
荒郊虎去窝尤暖,野岭人单胆亦寒。
远处鹧鸪在啼叫,眼前松鼠树上跳。
天上乌鸦在哀鸣,地上野猪自由行。
画眉吹箫真好听,狐狸见人心不惊。
山上野果多得很,甜酸苦辣都尝尽。
父母、嫂嫂种田、种菜共度难关。1951年年尾,则分了家,利昌、沃昌二兄另立一伙。奕昌兄正读岑中初中。
1952年春,山心村开设有高级小学一班,(当时高级小学二年制)我就在本村就读。
1953年开始改为秋季招生,我们班提前毕业。
当时我问科任老师,要不要借高级小学第四册(即现在小学六年级下册)书来学习,老师说:“不用借书。”,因为改为秋季招生,若考高小第四册的内容是不合理的。
不料到考升学考试时,高小第四册的内容(试题)占了三分之一。虽然当时自己在班上学科成绩名列前茅,由于当时招生人数少,全县仅招四班初中新生。山心校的老师又是初出茅庐的学生,没有教学经验,因而我名落孙山。
奕昌兄得在岑中读书,我非常羡慕。
我想到附城小学(现市一小)插班,我父亲认为读书无用,读读小学会算算数,会写信就得了。劝我跟他学裁衣,他说:“给别人车衣服,一天三餐吃人家的饭,烧酒菜招待,还有十四斤谷一天的工资。别人一天才得七斤谷连吃在内。读书有何用?”
所以我当时被父亲的影响,奕昌兄又在岑中读着书,无能力维持送两个读书,因而我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在家跟父亲学裁衣,直至1957年正月上灯节第二天,当时提倡“雨水”播种,正月初十饮了上灯酒后,十一便开始整秧田,贫农组长来到我家,我车衣服,穿着鞋袜,被贫农组长陈世英迫去踏秧田。当时落青霜,天气十分寒冷。
有诗为证:
多谢组长盆雇农,(我)穿鞋踏袜迫做工。
寒霜刺骨思出路,发奋图强把书攻。
当时我家乡山心地处高寒,正月落青霜,到田里踩秧田,准备播种,真是感到寒霜刺骨泪水流。做完工回到家里,大哭起来闹父亲,不愿再跟他去车衣服了。
适遇当时同公的韦泰昌老师(三哥)在中心校(现市五小)担任六年级语文班主任,父亲叫我找他,到樟小插班读一个学期,1957年秋我以优秀成绩考入岑中初中58级学习。
1960年春参加地区中学、师范数学竞赛,全校只有我一个获得地区数学竞赛优秀奖。
有诗为证:
从小读书很用功,发奋攻书志不穷。
专区数学大竞赛,领奖台上独称雄。
全校师生齐鼓掌,书记握手展笑颜。
千几双眼望着我,那时自觉好威风。
当年(1960年)中考,兄奕昌叫我报考中师,由于我成绩优秀,且获地区数学竞赛优秀奖,学校领导董镇胜、关付校长、班主任刘统广老师一连来动员三晚,做思想工作,要我报考岑中,为学校争光。1960年在岑中的高中毕业生普遍都考上大学,你成绩这么好,何愁没大学读?我说:“我的父母老了,恐怕无能力供我读大学。”
学校领导和班主任都说:“你哥哥韦奕昌大学出了,一定能供你读大学的,读大学好过你读中师好得多呀!”我当时被他们说服了,甘愿报考岑中高中,我被录取岑中高中尖子班——高中34班学习。
那时我学习非常努力,高三(1963年)元旦参加学校化学科竞赛获化学科第二名竞赛奖、模范奖、六好学生奖(如今奖状犹存)。
1962年开始,参加高考先要村支书写鉴定。当时我的高考鉴定被村支书寄来学校,赵丕贞、韦云扬、林桂初三位同乡同学则给本人带到学校交给学校。
班主任朱廷枢老师单独叫我来对我说:“韦浩昌,你在学校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表现都很好,期期评为三好、六好学生,又是模范、学习委员、学科奖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