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孩子的情绪需要被正确解读
精选案例
妈妈带着2岁多的灿灿路过一家烤红薯店,灿灿停下脚步,看着烤出来的红薯。妈妈问:“你想要一个烤红薯吗?”灿灿点点头。妈妈一接过售货员递来的烤红薯,灿灿就伸手要拿。妈妈说:“别急,得先剥了皮才能吃。”灿灿还是踮着脚伸手够红薯。妈妈把手举得更高、剥得更快,并安慰灿灿:“很烫,快剥好了,快剥好了!”灿灿够不着红薯,急得直跺脚。妈妈把红薯剥出一截之后,蹲下来给灿灿:“好了,吃吧。”谁知灿灿把红薯使劲扔到地上,哭了起来。妈妈非常生气,训斥灿灿:“你到底想不想吃?不想吃干吗还急着要买?”灿灿哭得更厉害了。妈妈说:“不吃就算了!不许哭!走,回家!”
孩子的情绪易被误解
妈妈与灿灿的冲突是由妈妈对灿灿的误解造成的。灿灿急切的神情和伸手够红薯的行为主要不是表达饥饿,而是对亲自剥红薯皮的渴望。妈妈却不理解,一再拒绝孩子,导致母女之间的情绪冲突不断升级。
孩子的情绪很容易被误解,这是因为情绪的表达方式有两种:言语表达方式和非言语表达方式。孩子用言语表达情绪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主要通过面部表情、姿势动作和语音语调等非言语形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同一种非言语形式具有多重含义,孩子所要表达的含义不容易被家长立即准确地解读出来。例如,灿灿的神情与动作既可以被理解为急着想吃红薯,也可以被理解为担心妈妈把皮剥完之后,自己就没法剥皮了。最后从灿灿把红薯扔了的表现来看,可以判断导致她生气的主要原因是后者。
有的家长可能认为这是“事后诸葛亮”,如果孩子不说,家长怎么知道孩子所要表达的是哪种含义呢?这就需要家长具有试探孩子心理活动的意识与行为,不要想当然。当灿灿第一次伸手够红薯的时候,家长就可以蹲下来,让她摸一摸,如果烫手,她自然就不想剥皮了;即使自己没法动手剥皮,因为妈妈是蹲着的,她可以看到妈妈剥皮的动作,她要剥皮的愿望也会暂时得到一种替代性的满足。这样冲突就不会发生,妈妈对灿灿的误解不会那么深,灿灿最后也不会那么气急败坏。
避免误解孩子情绪四部曲
〇 不急于判断孩子的情绪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的心理活动越来越丰富、情绪体验越来越细腻,家长很难判断孩子的哪一种情绪在哪一天、哪一件事上就发育成熟了;而且孩子用非言语形式表达情绪的方式对家长来说也像“打哑谜”一样,让人很难每次都准确解读出它的真正含义。所以,家长不要以为自己是过来人,对孩子那点心事没有不理解的。家长采取这种武断的态度很容易误解孩子的情绪。当孩子闹情绪的时候,家长首先应保持谨慎、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做好试探与理解孩子情绪的准备。
〇 帮助孩子给情绪命名
给自己的情绪命名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即使是成人,有时也会陷入莫名其妙的烦恼,难以弄清自己到底处在什么情绪状态,况且许多情绪都不是单一的,而是诸多情绪交织在一起的复合情绪。对于孩子而言,他的情绪状态更是如此。孩子的情绪概念发展水平低于情绪体验水平,他所掌握的词汇不足以表达自己丰富的情绪与情感,但是只要家长把他所处的情绪状态用词汇表达出来,孩子就会把情绪词汇与自己的情绪体验进行对应。如果是匹配的,说明家长理解了孩子的情绪;如果是不匹配的,他会摇头不同意,家长可以继续用情绪词汇验证自己是否理解了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给情绪命名的经验积累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就逐渐学会为自己的情绪命名,也就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情绪表达水平,家长误解孩子情绪的概率将会大大降低。
〇 允许孩子体验自己的情绪
不管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是孩子随着情境和心境的变化而自然出现的,所以有情绪不是孩子的错,不要责怪孩子。每一种情绪都有一个自然的来去过程,孩子完整地体验自己的情绪过程是心灵和精神成长的必要条件,所以家长不要遏制和压抑孩子的情绪。例如,孩子因为玩具被抢而哭的时候,家长可以对他说:“妈妈知道你很愤怒,气得想哭,想哭就哭一会儿吧。”可是有的家长却对孩子说:“玩具被抢了,有什么好哭的?又不是什么好玩具!妈妈再给你买一个更好的。不许哭!再哭,妈妈就不理你了!”这种方式既有威胁,又有利诱,还有责备,可能会阻止孩子的哭闹,但是对提高孩子的情绪管理水平没有效果。
〇 征求孩子管理情绪的方法
走出情绪低谷需要调动情绪管理能力,每个人的情绪管理方法是不同的,家长要给孩子一个自主选择的空间,允许孩子体验自己的情绪,锻炼孩子主动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但这并不是说任由孩子随便处理情绪,不用再管孩子。家长可以用征求意见的口吻对孩子表达关怀与爱:“你需要妈妈的帮助吗?是想自己待一会儿,还是让妈妈陪着你?”如果孩子选择前者,就允许孩子尝试自己消化情绪,不要过度干预孩子;如果孩子选择后者,家长可以接着问:“妈妈陪你做什么?妈妈抱抱你,怎么样?”听听孩子的建议,谈话、出去散步、看书、做游戏等方式都很好,孩子的情绪管理水平也会因此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