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短篇写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你上你也行:新的写作模式

第一节 付费短篇与其他文字变现方式的区别

我在培训作者时,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写付费短篇是怎么变现的?问这个问题这是人之常情,找工作要先谈薪资,写稿子当然要先关心稿费。

在本节,我将从投稿、结算、运营三个维度来解析付费短篇与其他文字变现形式的区别。

一、投稿不再受制于编辑

付费短篇的投稿方式非常特别。

过去的文字创作,有两种方式让作品进入大众视野。一种是给传统杂志投稿,以及早期门户网站的“投稿制”,即一篇稿子能不能被读者看见,全看编辑的眼光。另一种是互联网平台的“投票制”,即依靠吸引读者点击,触发平台算法得到传播。

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劣。

投稿制可以保证作品质量的稳定性,但会限制作品的多样性。许多作者为了稿子能被选上,只能不断揣摩编辑的喜好,不断修改自己的作品。

余华在采访中讲过一个故事。他曾疯狂地给杂志社投稿,终于收到了一个回复。编辑表示,这篇稿子不错,就是结局太灰暗了,能不能改成圆满的结尾。余华用一天时间就把稿子改好了。最后余华总结:“不就是改结尾吗?只要你能让我的稿子发表,我从头到尾都可以给你光明。”

大家听后可能会一笑而过,觉得余华真幽默。但作为一个“码字工”,我知道,余华说的是事实。

投票制看似公平公正,但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出现了很多不管事实对错,只管迎合大众情绪的营销号[5]。久而久之,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而付费短篇结合了两者的优点。以知乎为例,如果你想投稿一篇付费短篇,有两种渠道:一种是找到知乎盐选的编辑,直接投稿;另一种是谁都不用找,你可以在知乎平台找一个合适的问题,直接在评论区开始创作故事,只要你的故事点赞量高,你就可以直接拿着这个链接去知乎盐选投稿。

甚至还有过这种情况:有位作者找知乎盐选编辑投稿,被编辑拒稿了。这位作者心灰意冷,将稿子改了改就直接免费发布了,结果效果出奇地好。作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用已发布的链接再次投稿,结果成功了。

由此可见,付费短篇是一个读者话语权与编辑话语权五五开的类目。可以理解为,你的作品有一张“复活卡”,即你的稿子被编辑拒绝的时候,可以靠读者投票“复活”一次。这样既能保证作品质量的稳定性,也能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因为有这样多样化的选稿标准,付费短篇的创作更加灵活。创作者不必拘泥于一个类目,试错成本很低。

在取悦编辑和取悦读者之间,你可以选择偶尔取悦自己,同样能获得收益。这是付费短篇对创作者最大的温柔。

二、结算快准狠

过去的写作收入结算有三种形式:

稿费,一次性直接变现;

版税,分成式直接变现;

广告,一次性间接变现。

稿费是最常见的形式,大部分创作者第一次实现变现都是靠拿稿费。我上大学时就纯靠稿费。这种变现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手停口停”,只要停止写作,收入就没了,无论一个月赚多少,人都很焦虑,没有安全感。

版税这种变现形式离普通创作者太遥远了。它不仅门槛高,对作者的知名度和能力要求也很严格。

而广告变现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的新型变现形式,博主日常输出高质量免费内容,偶尔穿插软文,靠品牌方变现。

但是,想靠广告变现,可没有那么容易。

首先,品牌方对粉丝数量一般要求很高,粉丝数量没有达标的博主基本上很难接到正经广告。五年前,在公众号的黄金时代,我经营了一个有10万粉丝的公众号,也仍然接不到“高大上”的品牌广告。

其次,这种间接变现一般要把广告包装得跟正常内容一样,结尾再露出广告。创作者每接一次广告,读者就要被“骗”一次。这种变现方式很容易把创作者“架在火上烤”。不接广告的话,靠什么维持创作呢?接广告的话,接一次被骂一次,还疯狂“掉粉”。我真实经历过这个阶段,所以后来果断放弃了这个赛道。

而付费短篇的变现方式和以上三种方式都不同,这是一种“低门槛分成式直接变现”的方式。

1.粉丝数量门槛低

所有做付费短篇的平台,对作者都没有粉丝数量的要求。在任何一个平台,你只要完成注册并且有好作品,立刻就能发表付费短篇。

前面我们说过,付费短篇的变现逻辑是把内容平台站内的免费流量转化成付费流量。所以,无论你有多少粉丝,只要你的稿子被发表,平台都会平等地给你一些基础流量,并根据数据反馈,决定要不要让你的稿子进入下一个更大的流量池。这一切只看内容质量,无关你的粉丝数量。

从平台的角度来看,一个只有10个粉丝的账号发的高质量文章转化了100个付费用户,另一个有50万粉丝的账号发的文章只转化了10个付费用户,那么平台也会毫不犹豫地把流量给这个只有10个粉丝的账号。

所以,学会写付费短篇之后,可以说刚学完就能立刻“上阵拼杀”,不用积累粉丝,不用积累知名度。

付费大舞台,有胆你就来。

2.分成高于图书的机制

付费短篇的稿费发放形式可以说是最尊重作者的发放形式,我认为可以省略“之一”——我为这个说法负责。

出版行业的普通新人作者,一般版税率为6%~8%;有一点知名度的成熟作者,版税率为8%~10%;顶尖的作者,甚至大众都能叫上名字的当红作家,一般也只能拿到12%的版税率。

而做付费短篇的平台一般是跟作者签分成协议,平台扣除运营成本后,将所得的会员收入与作者五五分。这个分成比例直接摆出来大家可能觉得没什么,但与同样选择以分成机制发放版税的图书出版相比,你就能感受到差距。

分成机制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可以让你拥有长期的“睡后收入”。你的作品不再是一件通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形式售卖的商品,而是变成了资产。就像你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之后,每个月都可以收租一样。

所以,我常常跟工作室的新人作者说:“我们写的每一篇稿子就像一套租出去的房子,每个月都能让我们‘收租’。稿子的完成度决定了‘房子’的价格。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积累手上的‘房源’,尽量多建‘豪宅’,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哪怕休息几个月也没事,因为我们靠‘收租’就可以维持生活。”

包括我自己在内,我身边有几十位作者的生活都因为写付费短篇而发生了巨大改变。物质上的改变暂且不谈,这里主要谈生活态度的改变。从前,我们靠稿费生活,几乎没有休息日,几乎天天熬夜,始终不敢停下脚步;现在,大家基本能做到劳逸结合,甚至还有自由时间去各个城市见见朋友。

在我看来,付费短篇最大的贡献,不是让创作者挣到了多少钱,而是让创作者拥有合理收益的同时,也拥有了安逸、体面的创作环境。

3.纯粹的文字变现

付费短篇这种形式抛弃了广告,抛弃了营销,把几乎所有的关注点放在作品本身和读者体验上。只要内容够好,读者就直接付费,没有弯弯绕绕。

当年我接手公众号的商业板块,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的老编辑没有人愿意写这块内容。毫不夸张地说,每篇广告软文的写作对创作者而言都是一场“酷刑”。我至今还记得,为了写某知名银行的一篇商业软文,我换了3个编辑,改了8版,跟进了一个星期,在软文发布之前却被告知,那家银行负责此事的领导在国外出差,那边是半夜,让我再等4小时。4小时后对方说,拿第一个编辑写的那版改一改发了吧。我气得当场在北京东直门9平方米的出租屋里打了一套军体拳。

做了一年多的商业板块后,我得出结论:靠写广告软文挣的钱里有一半是用尊严和健康换的。

付费短篇就是把内容本身卖给读者。读者变成了出钱的人,你能写出读者喜欢的作品,就能获得收益。付费短篇能让你的精力百分之百地回归创作,顺便还能帮你把“卖”给品牌方那50%的“灵魂”赎回来。

三、更轻的运营

在过去,任何文字变现平台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步骤——运营,甚至现在所有互联网公司都推出很多岗位,就叫“××运营”。我在北京的时候也参加过不少论坛,似乎只要谈到变现,就一定会提到运营,而谈到运营,话题中总少不了算法、流量、技巧等。

在这里,我可以明确地跟所有人说:付费短篇不需要运营。但为了防止有人抬杠,我加一个前提:付费短篇在年收入达到300万元以前,不需要运营。

我做公众号的时候,“菜单栏设定”这种基础运营工作就不说了,光是文章推送出去后回复留言,都要专门安排编辑每天盯2小时。微博就更重视运营了,热门话题和定期的官方活动怎么参与,置顶微博怎么安排,抽奖怎么设置,等等,门道非常多。在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也一样,作者几乎要把读者当朋友,甚至最好可以事无巨细地及时汇报。

我写付费短篇以来,从零开始到变现500万元,没有专门花过时间做任何运营。如果非要吹毛求疵,我每天跟运营相关的动作就是吃早、中、晚饭的时候,点开账号看看留言和点赞数,如果看到有价值的留言,就回复一下。可以说,整个“运营”流程十分轻松。

为什么可以这样呢?因为付费短篇获取流量靠的是稿件质量。你的稿件如果质量过关,自然会每天被推送到读者面前;稿件质量不过关,即使你有500人的读者群也无济于事。这在官方流量池面前,就是九牛一毛,还需要额外花费时间去运营。有这时间,我多写几篇稿子不好吗?

不过,我还是要强调一点:我并不是要完全否认运营的意义。假如你是保质不保量的选手,写完一篇稿子后,需要很长一段“冷却”时间,那闲着也是闲着,就可以多跟读者交流,了解读者的喜好,优化下一部作品,这肯定是有用的。

但是,如果你跟我一样,已经把写作当成一种习惯,打开文档就能洋洋洒洒一直写下去,那么我用我的亲身经历告诉你,不运营也完全不影响变现。你靠文章发出去后的数据反馈来优化后续创作就够了,你只需要产出大量作品,建立自己的大数据库,了解读者的喜好。

我不否认运营有其价值,但付费短篇能给你选择不运营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