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教育和性别经济学

写给女性的十大经济学原理[1]

导语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格里高利·曼昆(Gregory Mankiw)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十大经济学原理。这是经济学领域全球销量最高的书之一,是经济学本科生的经典入门教材。可经典经济学教材都是男性经济学教授们写的,我用女性更相关的视角举例来诠释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在中文和英文中的概念、意义是不一样的。中文“经济”两个字来自“经世济民”,世界、国家变好了,每一个公民个体也会更好。

英文单词economy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即每个家庭的资源都有限,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更好地管理。这里包含了经济学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稀缺性和效用。

稀缺性,曼昆直接将它定义成社会资源的有限性,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的。简单来讲,一个家庭只有100块钱,那食材是买鱼还是肉,甜点是巧克力还是冰激凌,你需要在有限的预算里做出选择。

效用,在经济学里,可以理解成利益最大化,也可以是幸福最大化、快乐最大化。这几个词也各自不同。钱可以买来舒适,但不一定能买来内心的充盈和幸福。简单来理解,效用最大化就是最大程度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需要注意,效用是不可与他人比拟的。有的人享受婚姻,有的人单身更快乐,而他/她的快乐别人是不懂的,因为每个人对幸福、效用的定义不同。我们唯一能比的,是比较自己在做不同事情的时候,哪个效用更高。例如,今天是否比昨天快乐,工作是否比躺平充实,旅游是否比读书更开阔视野。

在展开十大原理前,我先简单介绍,为何要从女性视角谈经济学。

有朋友问,很多女性更关心恋爱、婚姻、生育领域,这么说是否带有歧视或不公平的色彩?答案是也不是。

先说不是的一面。从经济学的发展看,宏观经济学发展在微观经济学之前,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增长,行业或企业的发展。过去几十年经济学才对微观领域有更多关注,特别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微观研究。所以普遍的情况依然是,男性外面赚钱,女性顾家。女性自然关注更多婚姻、生育等相关话题。

很多时候男女分工,关注的事情不同,这是由传统、文化、社会的刻板印象造成的。大家习惯性地认为,女性就应该学习洗衣做饭,不适合做工程师;男性就应该出门打拼,不适合当护士或幼儿园老师,等等。这些都带有性别歧视。

接下来,我用家庭、婚恋、生育等案例,分享经济学十大原理。

原理一 权衡取舍

人们都面临权衡取舍,这跟稀缺性密切相关。经济学的底层逻辑就是预算约束,也即预算是有限的。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钱也是有限的。你胃口的大小是一定的,这顿吃了牛排,就吃不下鱼香肉丝。今天你选择去迪士尼,就没有时间再去海洋公园。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拥有世界上所有的时间和金钱,也不能拥有所有你想要的资源。

例如,很多女性试图达到事业和家庭的平衡,我想说,任何女性都达不到平衡。当然,任何男性也达不到平衡。大家习惯不问男性该问题,这本身就是性别不平等的体现,似乎默认了男性的事业和家庭可以平衡。传统的性别分工和意识其实对男性也有很大的压力。

真正的平等,长期的两性和睦需要双方真正的相互尊重。

所以,不是说女性怎么达到平衡,而是我们怎么帮助女性和男性一起达到事业和家庭尽可能的平衡。既然任何人都不可能达到平衡,关键是我们怎么去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解决的方法不仅仅是为了女性,而是对男性和女性都有好处。其实,更重要的不是让每个个体都达到平衡,而是让大家有选择的权利。我们看到,现在有的招聘条件中规定不要女性,或者护士、幼儿园老师不要男性。我希望大家都有选择的权利,不会因为你是女性就不能去工作,同样,不会因为你是男性,就不能待在家里带孩子。

要达到整体平衡,关键就是每个个体都可以有选择的权利。当大家有了这样的相互平等和尊重以后,宏观上就可以实现更好的事业和家庭的平衡、社会的和谐以及经济的增长。

再深一层,我们常常面临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取舍。以家庭分工举例。家庭经济学领域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是已故芝加哥大学教授加里·贝克尔。他最重要的成就,就是把传统上的宏观经济学研究放到了家庭等微观层面。他有一篇文章《人力资本、精力和劳动的性别分工》(Human Capital,Effort,and the Sexual Division of Labor),关注家庭劳动的性别分工。比如,拖地、洗衣服、赚钱、照顾孩子等是男性还是女性的工作。

这纯粹是从效率的角度考虑。例如,国际贸易里的分工就是重点考虑贸易双方更适合什么,更擅长什么。一个家庭如果选择生孩子,很多事情只有女性能做,比如只有女性有子宫,只有女性能哺乳等。从分工和效率的角度看,男性就要出去赚钱,保护这个家。就像远古时期,男性在打猎的同时要保护妇女儿童,女性主要在家带孩子。这也是传统性别分工的重要原因。

家庭里的性别分工,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家务活,二是孩子。现代社会,很多家务活都可以外包出去,或者雇人到家里打扫收拾。但关于孩子的很多事是外包不出去的。爸爸可以洗尿布,但是,爸爸生不了孩子,所以从分工和效率的角度看,男性出去赚钱,女性在家生养孩子,是最有效率的。

然而,这不是最公平的分工。因为很多时候女性并不喜欢或享受生理上的比较优势。有子宫,并不代表一定比男性更喜欢孩子、更享受陪伴孩子。所以效率和公平,很多时候是矛盾的。

再讲一个效率和公平的权衡取舍——共同富裕。

这个概念非常有意义,之前的政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些更愿意去努力,或更聪明的人,先获得更多回报。但是,如果社会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太大,就会有很多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新问题涌现。[2]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就必须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取舍。只考虑公平,完全刨除效率,也不行。就像以前吃“大锅饭”,所有人得到的都一样,那我为什么要比其他人更努力?

这种情况下,社会就没法发展。所以我强调在效率和公平之间找到平衡,这不仅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很重要,对每个家庭的和谐也是如此。

原理二 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经济学里有一个重要概念叫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要放弃的其他东西。举个例子,你上大学要付学费、生活费,这是直接成本。但同时还有你看不到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呢?就是读书的时间,这些时间本来是可以去打工赚钱的。所以成本不仅包括直接支出,还包括同样时间下我能(但放弃)做的其他事情。

对女性来说,有两大机会成本:一是工作和读书之间的权衡,另一个是工作和生育之间的权衡。

早些年有种说法,说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后来又说有四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以及敢娶女博士的男人。20~35岁这段时间,是学习、工作还有生育的黄金时期,你专注其中一项就很难变成其他方面的专家。这三件事情,你的优先级是怎样的?

我国生育率断崖式下跌,很多男性经济学家研究为什么大家不愿生孩子,得出的结论是因为成本越来越高,奶粉越来越贵、房租越来越贵、孩子的教育越来越贵,等等。有研究指出,抚养一个孩子到18岁平均需要48万元。

但这种算法只考虑了直接成本,完全没考虑更重要的机会成本。对女性来讲,对家庭来讲,生孩子的决定,要考虑的绝不仅仅是这些看得见的直接成本,而是大量其他看不见的间接成本。比如,女性生育和休产假会影响她的职业发展。

本书第四章会专门探讨“生育经济学”,其中会提到“生育惩罚”的概念。国际上有许多经济学研究发现,女性生育一个孩子的间接成本约为收入的20%。借用这个数字,我国女性生育的机会成本高达57万元,比直接成本还要高。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机会成本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如果大家讨论生孩子很贵,千万不要只讲奶粉钱和房租,还要考虑机会成本。

原理三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关于边际(marginal)这个词有一个简单的笑话。有一个人饿了。他吃了一个馒头,还觉得饿;吃了第二个馒头,还不饱;吃了第三个、第四个,终于心满意足了。有人问:你一开始选择吃第四个馒头不就够了吗?

这就是典型的对边际一词没有概念的笑话。不是第四个馒头本身能够充饥,而是前面三个馒头打好了基础,凸显第四个馒头的满足感最强。

再比如,年轻时谈恋爱,爱得死去活来,分手时觉得世界崩塌,离开他/她就生不如死。尤其是初恋,分手的后劲非常足。但后来你步入大学和社会,谈过几次恋爱后,分手的感觉通常就不再那么强烈。初恋分手的体验之所以和后面几次不一样,就在于边际效用的不同。

原理四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也是经济学里面非常重要的概念。

跟经济学家聊天,不论他说了多么高深的事情,只要回他一句,“都是激励的结果”,就会显得你非常专业。

例如,这几年出台的离婚冷静期规定,让你多考虑30天,通过增加的麻烦和成本,让大家冷静一下,从而不离婚。政策初衷是希望减少冲动离婚带来的伤害,但实际的结果可能包括,大家觉得离婚很麻烦,那将来结婚就更加谨慎。

比如你在电商网站上看中了一双鞋,价格不菲,但只有穿上才能知道合适与否。现在有两个商家,卖的东西完全一样,一家说你买了很难退,手续很麻烦,另一家说你买了随时退,你会从哪家买?正常情况下,大家都会选择第二家。

但现在只有第一个商家。一双很贵的鞋,退鞋很麻烦,还有风险,那大家很可能就不买了。离婚冷静期这个规定的初衷可能是好的,但到底是降低还是提高了结婚率和离婚率,尚需要一段时间去观察。

原理五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经济状况变好

贸易与经济学另外一个高频词汇有关,即比较优势。例如,荷兰盛产郁金香,中国擅长做人工智能(AI),然后两边进行互补贸易。而不是说荷兰或者中国又种郁金香又做AI,这样大家的效率都降低了。

从性别角度来考虑这条原理,有一个家庭分工的简单方法,就是按谁更喜欢或更合适来分工。有的人更喜欢做饭,那做饭就由他负责。这样既能保证效率,也很公平。

另外一个角度是,在恋爱或婚姻里,你能得到的效用是多少。效用包括了情绪价值,两个人的相互理解,能提供对方需要的东西。很多时候大家说我爱你,不是以我觉得对你好的方式去爱你,而是我以你希望被爱的方式去爱你。

比如一对情侣,女生喜欢和朋友在酒吧看足球,男生又安全感不强,总是喜欢发短信催女生尽快回家。两个人各自的初始效用都是100,女生拿出1点自己的效用,抽一分钟回复男生,就能让男生觉得女生在看足球的时候还会抽出时间回短信,一定很在乎自己,于是得到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他的效用从100变成了200,可能还会给女生做一碗热汤面。看完足球回家有美食,女生的效用从99变成了200。这样两个人良性循环,整体效用就会变高。两人的效用从原来的200(100+100)变成299(99+200),再到400(200+200)。

同样,女生每四年才看一次足球赛,那几天她需要得到男生的支持。对男生来讲,四年才一次,那就从他100的效用里拿出来1点,让女生的效用也能从100变成200。

减去刚才每个人拿掉的1点效用,现在两个人结合后,每个人的效用从100变成了199。这就是很好的贸易和分工。这样的爱的交流和互动,就会让每个人变得更好;爱的贸易交换,就更成功。

原理六 市场通常是经济活动的好办法

市场经济的直接定义是,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和劳动力市场上相互贸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来配置资源的经济。

男女在选择配偶时都是理性的,经济学用词是匹配(matching)。各自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这其实也是一种市场经济。所以经济学有个词,叫婚姻市场。

有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莉娜·埃德隆德(Lena Edlund)写的《卖淫的理论》(A Theory of Prostitution)。她发现卖淫(无论男女)的时薪远大于普通蓝领阶层的劳务报酬,于是她就去分析为什么。

从长期市场的角度看,高出来的那部分工资是要弥补很多事情的。例如这种行为吃的是青春饭,随着年龄增大,工资会减少,而其他工作的工资则普遍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因为技能提升了。此外,如果卖淫者将来成家,可能通过婚姻得到的效用也是更低的。所以卖淫市场上的高工资,是一种补偿。

这些都说明,要让市场经济发挥更高效率,不能只简单短期地讨论为何某些职业收入更高。让市场发挥作用,就会发现很多可能忽略的问题。

原理七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原理六强调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和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我们要找到结合点。

为什么100%的市场经济不好呢?这涉及外部性和公共品两个概念。

例如,一个工厂的生产活动会产生大量污水,工厂把污水排出去就和它没关系了。但是污水会影响环境,这就是工厂的外部性,而且是负外部性,工厂经理不需要直接负责任。

再比如,烟花非常漂亮。烟花有正外部性。如果居委会到你家询问,放一场烟花需要100块钱,而你只有一块钱,那你就放不成烟花,毕竟村子里面的100户人家谁都没有这么多钱。只单独询问某一户的话,市场经济是不成立的。但如果居委会把大家集合在一起,通过收税或协调的方式,共同去影响市场,最后每户都出一块钱,我们就可以凑钱看烟花。所以,政府有时候是可以成功修正市场的。

再比如生育。如果让每个女性自我权衡,她可能担心既要工作,又要做家务,还要带孩子……即使再喜欢孩子,多次生育都是非常有压力的。这时政府就可以增加父亲产假,同时引导父亲休假期间不是躺在家里玩游戏,而是帮忙干活。这些都是政府可以去引导的。

要强调的是,政府可以改变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集体性改变都是好的。比如离婚冷静期,它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不一定。因此,我们要综合多方面考虑问题。

原理八 一国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商品与提供服务的能力

这里最重要的经济学概念是生产率,即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数量。

在经典宏观经济学里,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发展有四大要素。第一是劳动力。人口红利非常重要,人多,生产的就多。第二是资金。资金很重要,投资是需要资本的。第三是土地,生产总要有厂房。有了人,有了钱,也有了地,第四就需要技术。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把前三者想象成直线型的发展,你投了多少,就得到多少相应的回报。但技术可以带来指数型增长,所以技术非常重要。

关于投资,我一直推崇一个概念: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这是教育或者人力资源的投资和回报。下一篇文章我会提到,从全球范围看,过去40年来,平均多读一年书,未来每年收入会增长8.8%。而相比之下,美国过去50年的股票和债券收益率平均为2.4%。所以,投资自己的教育、自己的成长,回报是非常高的。

不仅如此,一块钱投资在男生和女生身上,后者的投资回报率更高,达到10%。所以,不管是女性,还是说在乎女性的男性们,如果你有更多的钱,请投资在女性身上吧,这对你自己、对全家、对整个社会都非常有益。

原理九 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物价会上升

这点其实很好理解,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通货膨胀。经济学经常引用的例子是“直升机撒钱”。如果政府开着直升机撒钱,每人都多了100块钱,其实相当于没有人多任何钱。因为我们多出来的数量是一样的,只会让所有物价都更贵。国家统计局每月发布相关数据报告,会说通货膨胀、CPI(消费价格指数)涨了多少。还有货币供应量这个词,不论是M1还是M2,都很重要。当货币供应量上升,就会有一定的通货膨胀,换句话说就是钱贬值了。它可以体现在猪肉价格中,也可以体现在房租或手机价格中。所以,表面上工资变多,但花钱时会觉得能买到的东西变少了。

原理十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

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经济刺激,让企业更愿意投资。以贷款为例,如果将来要还给银行的钱更少,那我就更愿意贷款。经济更好,企业发展就更好,就需要雇用更多的人,从而降低了失业率。它的前提是货币量更多,通货膨胀也更高。通货膨胀和一定的失业之间要进行取舍,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是可以接受的。

例如,欧洲特别看重通胀,尤其是德国,因为历史上出现过恶性通胀,所以德国非常不喜欢通胀,设了2%的上限。

[1] 感谢李一诺之前的邀请,为诺言社区的朋友们分享了一堂给女性的经济学原理课。本节是基于当时分享的文字整理。

[2] 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很好地探讨了全球收入不平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