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上那根线
说实话,有点羞愧,只是因为是刘倩的朋友,让自己的文字在这本我完全外行领域的书里占上几页纸。
女性议题和经济学,对一般读者来说,是不搭的话题。
202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克劳迪娅·戈尔丁(Claudia Goldin),以表彰她“发现了劳动力市场性别差异背后的关键因素”。
诺贝尔委员会指出:“克劳迪娅·戈尔丁是第一个提供几个世纪以来女性收入和劳动力市场参与情况的人,她的研究揭示了这些变化背后的驱动力,并指出了性别差异持续至今的主要原因。”
“翻译”成通俗的话,就是说戈尔丁的工作,在性别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用经济学的视角,连了一根了不起的线。这根线是如此了不起,以至于有诺贝尔奖的殊荣。
虽然刘倩没有做纯学术的工作,但她自己是经济学博士,毕业后一直在经济学人集团工作,做到了大中华区的总裁。同时,作为女性,她经历了离异,是一个女儿的妈妈。她又在工作之余,从2015年开始做经济学科普工作。这些经历加在一起,让刘倩有独特的身份,也可以做一个“连线”的人。而这本书,连了好几根无价的“线”。
一、中国和世界
刘倩和我年龄相仿,而且也是山东人。我们的成长经历有很多相似。大学毕业以后,她去瑞典读的经济学博士,毕业之后在欧洲加入经济学人集团。集团总部在英国,是世界公认的经济学界的一流媒体。几年后,刘倩回到北京,做大中华区的总裁做了8年。
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之后走出国门看世界的第二代人(80年代出国的是第一代)。现在回看,我们非常幸运地生在那个年代,大学毕业的时候,正值中国日益开放,世界也热情地拥抱中国。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遇到的环境大多是开放、友好的。我们可以用不是母语的英文读完博士,在很好的平台找到工作,并能带动这些平台在中国的发展。刘倩自己的求学和职业经历,让她有这样的能力、经历和视角,在中国和世界之间连一条线。
二、社会体感和学术分析
刘倩从2015年开始做“性别经济学”公众号。到现在,专门讨论这个议题的公众号也只此一家。她一方面有经济学专业素养,一方面又可以写读者友好、通俗易懂的文字,这是一种难得的能力组合。她写过的《“剩女”经济学》等经典文章,也在我的公众号“奴隶社会”发布过,每一篇都有非常高的阅读量,读者好评如潮。
所以这本书里,一方面是大部分人熟悉的社会议题:教育,职场,爱情,婚姻,生育;一方面是经济学后面的原理,数据和分析。在每一个议题中,模糊一团的“社会体感”被经济学的犀利分析照亮,刘倩在这两个世界之间,连了一条线。
三、个体经验和宏观现实
刘倩作为女性,经历婚姻、为人母、离异、职场,很多女性也会在她的经历中看到自己。作为一个经济学者,又需要抽离个体的经验看到很多人生事件后面的宏观现实。所以在这本书里,刘倩一方面透过个人经历和观察,生动地描述了性别不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并引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性别差异对经济行为和决策究竟有何影响?她又穿过个体经历,通过丰富的数据和具体的案例,在社会生活的宏观层面,构建了一幅全面而生动的性别经济学图景。从个体经验到宏观现实,这是这本书连上的第三根线。
在这三条“线”的基础上,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令人惊讶的数据和数据后面理解社会的性别经济学视角:
在教育方面,作者引用乔治敦大学和世界银行的研究数据,指出对女性投入产出比最好的投资是教育投资。女性每多接受一年教育,她们的年收入将增加10%,而且这一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在全球范围内普遍高于男性。这些结论不仅揭示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也进一步强调了性别平等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在职场章节,作者引用了麦肯锡的一项研究,阐释性别多样性较高的企业,其盈利能力和生产效率比性别单一的企业高出21%。这说明更多女性参与职场,对企业的发展是强有力的推动。
在“剩女”问题上,作者指出,“剩女”并非因为女性数量过剩,而是由于婚姻市场中男女双方的需求和期望不匹配。书中引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中国近300个地级市中,20~39岁的人口中男性数量普遍多于女性。因此,“剩女”现象实际上是由于婚姻市场的结构性问题,而非男女比例失衡导致的。
在生育经济学章节,通过详细分析生育成本和“生育惩罚”,作者揭示了在现有社会条件下,生育对女性职业发展的长期负面影响。丹麦的一项研究发现,女性生育一个孩子,其职业发展受到的影响相当于收入减少20%。在中国,女性因生育带来的机会成本更高,这不仅影响了她们的职业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而2021年的研究数据显示,提供充足的育儿支持系统可以将女性重返职场的比例提高30%,这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议题,对很多读者来说并不陌生。这本书里刘倩做的宝贵工作就是通过在“中国和世界”“社会体感和学术分析”“个体经验和宏观现实”之间的三条连线,把每一个议题后面的经济学原理、数据、分析和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意义展示给大家,从而让我们有可能对这些问题形成新的社会共识,进而共同推动改变。
祝贺这本书的出版,希望读者你也可以像我一样在阅读的过程中深深受益。
李一诺
一土教育创始人
盖茨基金会前中国负责人
麦肯锡前全球董事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