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研究:市值计算与大周期量能分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科学技术方法的共性含义

从“智力三维结构”和“三论”中可以看出,两者基本具有同一性。其不同在于,前者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的,而后者是从物理学和工程技术的角度出发的。如果将两者综合并做进一步的引申,然后再将其应用扩展到社会学和经济学的领域,那么我们便可能得到一种具有共性含义的科学技术方法。

如此,这里或许有必要再将“三论”的延伸理论,即所谓“新三论”以及“分形、混沌和超循环”理论做一简单介绍。

(1)耗散结构理论。1969年,由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领导人伊利亚·普利高津在第一届理论物理与生物学国际会议上发表。该理论是一种用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方法,研究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机理和规律的理论,并被称为是一种更先进的系统方法论。耗散结构是指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不断地与环境交换物质与能量的过程中,一旦系统的某个参数达到一定的阈值,通过涨落,该系统就可以产生转变,由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具有有序结构的系统,就被称为耗散结构。一个系统由无序向有序转化形成耗散结构,有四个条件:必须是开放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由系统的涨落导致有序。

在本质上,耗散结构研究的是系统演化的理论,该理论试图对系统由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演变,做出正确的解释。耗散结构研究的对象是开放系统,通过对开放系统的研究,阐述系统科学的有序原理。耗散结构理论可以应用于分析物质世界的物理化学变化、生物进化过程、社会发展和任何开放系统的有序化过程。

(2)协同理论。1976年,由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所创立。系统从无序状态转为有一定结构的有序状态,首先需要环境提供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协同理论认为,当一个非自组织系统具备充分的外界条件时,通过增加系统有序程度的参数——序参量,可以形成一定结构的自组织系统。序参量决定了系统的有序结构和类型。用哲学的语言说就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按协同理论的观点,系统在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中,不管原先是平衡相变,还是非平衡相变,都需要遵守相同的基本规律,即协调规律。所谓协同,实际是指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在结构和状态上的统一性与一致性。

(3)突变理论。1972年,由法国数学家勒内·托姆创立。突变理论是通过对事物结构稳定性的研究,来揭示事物质变规律的学问。系统的质变,不仅存在渐变,也存在突变方式。突变理论认为,不是所有的自然、社会、思维状态都可以被控制,而只有那些在控制因素尚未到达临界值之前的状态是可控的。如果控制因素达到某一临界值,则控制将会失效,此时事物的质变将演变为随机状态的突变过程。

(4)分形理论。1967年,由美籍法裔数学家伯努瓦·曼德布罗特创立。分形理论源于“流形”和“纤维丛”之后的所谓分形几何学理论,指Hausdorff-Besicovitch维数为非整数的几何对象,即整体具有多种层次结构,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某种自相似性。20世纪70年代,分形理论与分形几何是描述许多复杂结构的有力工具。当代的分形理论已超出了几何学的范围,并被广泛地应用在地理、物理、天文、化学、生物、材料、计算机,以及经济、语言和社会学等领域。从分形的观点看,客观世界就是以分形的方式存在和进行演化的。

(5)混沌理论。或称动态系统理论,1963年,由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茨提出。该理论涉及耗散结构、蝴蝶效应、奇异吸引子、回馈机能和非线性等论点。继耗散结构和协同理论对于系统从混沌到有序发展的机制和条件进行研究之后,混沌理论的研究对象转向系统从有序进入新混沌的过程,以及混沌的性质和特点等问题。混沌理论认为,在非平衡过程中,系统从有序进入混沌的路径有三种,即倍周期分叉进入混沌、阵发混沌和Ruelle-Tanken混沌。与“宇宙早期的混沌”和“热力学平衡的混沌”比较,系统从非平衡、非线性过程进入混沌有三个特性,即奇异吸引子、分数维数和无穷嵌套自相似结构。混沌理论和自组织理论超越了牛顿经典力学的局限,为无穷大和无穷小事物的研究,以及由无穷多个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混沌理论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最完美结合的典范,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并列,该理论被认为是20世纪物理学的第三次大革命之一。在生物学领域,汤姆·克莱西创立了有关细胞分裂的混沌理论。

(6)超循环理论。1971年,德国柏林大学的物理化学家曼弗雷德·艾根在寻求生物学现象的理化基础时,应用化学动力学理论和量子力学跃进理论,建立了一套数学模型,以解释多分子体系向原始生命的进化,即超循环理论。1977年,曼弗雷德·艾根在其发表的《超循环——自然界的一个自组织原理》一文中对该理论做了系统阐述。超循环理论认为,在生命起源的化学阶段和生物进化阶段之间,存在一个生物大分子超循环式的自组织阶段,这种自组织系统的机制一经建立,便会永久性地存在,并可在形成生命的运动中,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产生各级循环,生物体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统一遗传密码的细胞结构。超循环理论虽然出自生物机体的有关理论,但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均有应用。

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曾经说过:“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质,而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学到化学,生物学、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链条。”依据马克斯·普朗克的观点,显然全部的人类文明都有一个完整和统一的体系结构,无论对于科学知识还是科学方法都一样。因为,科学知识一方面是理论,另一方面也是方法。

因此,如果以拓展科学技术方法在经济和社会工程领域内的应用为目的,或许同样可以构造出一些所谓共性的方法。

(1)结构分析,用于描述与分析客体的整体与局部的结构、层次以及外部边界。

(2)动态分析,用于描述与确定客体的整体与局部的状态与动态特征。

(3)系统分析,用于建立系统模型,确定系统的总体特征、控制目标与方案。

(4)机制分析,用于揭示客体内部的关联性与相互作用。

(5)趋势分析,用于把握客体的发展方向、发展阶段、状态演变与质态突变。

(6)环境分析,用于确定外部因素对于客体的作用与影响。

(7)量化分析,用于提高所有分析结论的精确性。

(8)行为分析,用于描述主体的行为特征及其对于客体的作用与影响。

(9)选择并确定数据、信息、观点和结论的表达方式。

另外还涉及理论与方法的层次。理论的最高抽象是哲学,方法的最高抽象是方法论。所谓共性的科学技术方法是全部方法论的基础,由各门类学科自身特定的研究方法共同构成,例如在数学中,应用纯理性的演绎推理方法;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中,应用理论推导、实验和实证方法,以及其他多种方法,包括直观法、计算机模拟和专家系统等。

世界由自然、人和社会构成,方法则体现的是人类的逻辑思维与行为。因而,从物理哲学的角度来看,所谓共性的科学技术方法,正是由客观世界的物质属性,即质、量、时间、空间(层次与结构)、运动、作用与联系,与人类主观世界的逻辑思维与行为综合的结果。不过,这种综合不是一种简单的罗列和机械的拼凑,而是一种灵活和有机的结合。而如前所述,涉及结构分析、状态分析、机制分析、环境分析、趋势分析、系统分析、量化分析、行为分析,以及选择并确定数据、信息、观点和结论的表达方式的共性技术方法,也正是由此推论出的结果。

应当指出的是,经济和社会问题实际上比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更具复杂性,有更高的模糊度和不确定性,因而,对其观点与结论的推理与论证也更难把握。在经济学上,尤其是在国家的宏观经济领域,使用计量经济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理论方法,量化分析问题、推导结论和预测发展已获得比较普遍的应用。而在社会学上,尤其是涉及带有社会工程性质的项目,目前使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尚不充分。其原因是,社会事物具有质和量的多方面的规定性和不确定性,需要一种对高模糊度系统进行量化分析的手段,因而难度更大,更难把握。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本书提及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并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在技术经济学中所采用的那些方法,而是指从“三论”“新三论”等现代科学方法中抽象出来并带有共性含义的方法。虽然在内容上,科学技术方法论与技术经济学有些相似之处,例如两者都涉及结构分析、机制分析和环境分析等,然而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以提高经济研究的总体学术水平为目的,后者则是以解决技术产品的应用为目的。换句话说就是,由于目的不同,结果将自然不会相同。前者是广义的,后者是狭义的。

1.结构·动态·系统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物质与事物“质”的规定性具有时间、空间和运动的属性,因此分析物质与事物质态的方法可以分为结构分析、动态分析和系统分析。结构是物质与事物存在的另一基本属性,是物质与事物的空间构成。结构具有层次和多种不同的组合,可以显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蕴涵着一定质态下的动能、规律、秩序与特性。

传统观念认为,物质的基本结构存在于三维的几何空间之内,但是现代科学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多维空间,甚至是非整数空间的存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描述炮弹的飞行需要有七维空间,即在三维的几何空间中,再加入时间、空气的摩擦力、风力的作用和地球引力的作用等维度,而上述从理论物理学引申出来的分形和混沌理论,都阐述了分数维度的存在。或许这个所谓分数维度的概念与维度的权重有关,不过情况究竟是否如此,大概只能由物理学家给出解释了。

运动是物质与事物存在的基本形态和特性,是以时间和空间作为维度的。哲学家们说,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唯一不变的就是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唯一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东西。动态分析的其他语义是机制分析、机理分析和动能分析,强调的是物质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

至于与系统分析相关的许多内容,实际上在前文引述的“三论”“新三论”以及“分形、混沌和超循环”等科学技术方法论中有所介绍。如果将这些技术方法论的理论再做进一步的归纳和简化,便可以构造出所谓共性的系统分析方法。

从现代系统动力学的观点来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动态发展变化着的系统构成,每一系统的内部和外部又可按横向和纵向扩展为不同的子系统。如果将人类的全部科学知识看成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并用模型来描述科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及其相关性,或许金刚石的碳原子空间结构可以作为一个可供参考的例子,如图1-1所示。

图1-1 金刚石的碳原子空间结构

学习过化学的人都知道,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碳原子(C)的原子序数为6,有2个电子层。其中第一电子层(内层)由2个电子构成,第二电子层由4个电子构成。由于每个碳原子外层的4个自由电子与周边的4个碳原子的外层自由电子构成了共价键,所以才使金刚石具有非常稳定的立方晶体结构。

在这个空间网络结构中,人类科学知识所涉及的任何范畴,都可以被看成这个等距立体空间点阵中的一个节点,并且每1个节点都与其他4个相邻的节点保持等距离,形成一个空间正立体三角形。这些节点既不可能独立存在,也不可能失去与其他节点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人类的全部科学知识就是由这些相互关联的、无限多的节点所构成。而这些节点群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或子系统,完全是根据需要由人为设定的。

当然,用金刚石的碳原子结构来比喻客观物质世界的系统结构,只是为了说明问题而采用的一种方式。实际上,在客观世界中,各种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是极其复杂和多变的,而绝不可能是机械式的和静态的。例如,人脑的生物电化学结构就要比碳原子的结构复杂得多。

资料显示,人的大脑约有86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通过其上面的突触与其他神经元相连接。人在出生时大脑皮层每个神经元上大约有2500个突触,2~3岁时突触数量会增加到15000个。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大脑上的每个神经元将会通过突触修剪的过程,保留经常被激活突触的连接,而删除那些未被激活的突触。因此,2~3岁时突触的数量是成人的约2倍。这说明了两点:第一,人的大脑智力开发仍具有巨大的潜力;第二,人的智力水平是越用越高的。由此可见,人的大脑结构的确要比碳原子的结构复杂很多。

2.机制·趋势·环境

从语义上来理解,机制是指为实现某一特定功能,一定的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机理是指事物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机理与动态的含义相似,二者的区别在于,动态着重于事物运动状态的描述,机理在于揭示由于事物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所产生出的质的变化。

趋势分析是从时间的维度,考察物质与事物在质与量上发展变化的连续性、传递性和因果关系,是更为广义的历史概念。应用趋势分析同应用其他一切技术方法一样,绝不是孤立和单一的,因为所有的技术方法论的内涵所构成的只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所以趋势分析也不可能脱离结构分析、动态分析、系统分析和量化分析。趋势分析一方面要体现的是物质与事物在某一种结构下的状态,另一方面要体现的是物质与事物的原有结构,在经过了动态的演变之后,产生新的质态结构的过程。换言之,趋势性分析也是动态分析与发展分析,可应用于物质与事物的发展预测。

物理学上的环境概念,是指客观世界具有不同质态的物质体系之间的联系。在经济领域是指社会生态环境,而在商业领域,环境是指对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和市场环境经过分析后,从而为企业做出的战略决策和市场营销策略等。对于股票市场而言,环境分析指能够对股指运行产生影响的各种外在因素,如极端的气候变化、周边的股市行情、突发的国际政治军事事件等。

3.行为与表达

从技术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人的社会行为有多种含义。其一,是指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自身的思维、推理、论证和表达的行为方式,既要符合逻辑规律,又要有科学性;其二,是指对于市场主体包括政府、供应商和消费者的深入和细致的行为分析;其三,是指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出发,对于由经济或社会工程所构成的人机系统的目标管理。

除去语言文字以外,如果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待学术研究的表达法,常用的方式有系列表格、平面曲线图形、数学公式与表达式等,而诸如时序图、逻辑框图、路径与流量图或模型图等,则大多只在计算机设计和工程技术中使用,并没有在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使用。其实,学术方法上的这种不足,不仅是一种表达法上的缺失,同时也是一种思考方法和研究方法上的缺失。比如,在上文提及的共性技术方法中,用于揭示目标系统内部的关联性与相互作用的机制分析,以及用于建立系统模型,确定总体和局部的控制目标与方案的系统分析,均可能需要使用时序图、逻辑框图、路径与流量图或模型图等。

如果将要做的事情用于经济或社会工程项目中的学术研究,可想而知,其信息量、工作量以及复杂程度必然会增加很多,例如对于有关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综合国力和美元等问题的研究都是如此。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术研究必须从单纯地依靠传统的市场学或是技术经济学的方法,提高到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层次上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总结就是,“方法决定结论,细节决定成败”。

逻辑思维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形式。涉及人类思维的逻辑方式,在概念和理论的体系中,横向的扩展是系统的维度,纵向的扩展是系统抽象的级。有一种看法,把人类思维方式的进程分为五类:直觉的模糊思维、定性的归纳推理、精确的定量分析、全面的系统动态分析、多维度和多层级的辩证推理。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表面上看,多维度和多层级的辩证推理与直觉的模糊推理十分相像,但实质上已有了质的飞跃。如果按以上所说,将人类思维方式的五个进程看成一把尺子,去衡量一下我们的经济研究,就会发现,我们的经济学术水平仍然还是处于低级阶段的。

涉及逻辑与数学的关系,有人说科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但实际上并不全面,这仅是为了强调数学的重要性,而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语言是以逻辑为基础的。语言逻辑是人类所有语言所必须共同遵循的基本规范。是数学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之上,而不是逻辑建立在数学之上。

另外,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关于人的逻辑思维与行为。传统的行为科学以动物行为为研究对象,包括动物生理、动物心理和动物的社会行为活动。而对行为科学的一种狭义的解释,又被限定在了管理科学的范畴之内,成为应用学科。然而,因为人类的社会行为是复杂的和有层次的,并且不能仅被局限于管理的范畴之内,所以人类社会行为学应当是建立在对个体的人、群体的人和社会的人的全面研究基础之上的。

生理行为是人类最基本的行为方式,包括了生殖繁衍、生长发育、新陈代谢、运动、休息和安全等需要。在生理行为的驱使和诱发下,人的行为沿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从生理行为、心理行为到精神行为,即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涉足的范畴;另一个是从个体的生理行为、物质生活到群体的社会生活,即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所关注的范畴。这里,物质生活包括为满足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所进行的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社会生活包括工作、娱乐、交际,以及人类从事的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科学、教育、外交、政治、军事等社会活动。这其中,物质生活和经济活动是人类所有社会行为的基础。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哲学界认为,除了运动是物质的一个基本属性以外,信息是物质的另一属性,是存在于事物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与联系。而当代科学家的看法是,信息通过一定的载体,如运动、能量等进行传递,是物质与物质、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相互联系。信息是一种区别于材料和能量的独立的、极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人类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由材料、能源和信息技术构成。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物质、能量、信息都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资源,其中物质和能量是基本资源,信息则是一种高级资源。物质资源能够供给各种材料,能量资源能够提供各种动力,而信息资源则能够提供给人类知识,并且信息也是可以度量的。

人类的认识与行为,离不开对于信息的获取、变换、加工、处理和利用。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人类通过对信息的记录、传递再现物质世界的方式与方法就是表达法。表达通过信息处理去完成,信息是表达的“语言”。客观世界信息的来源虽不同,但最终能通过对信息本质的揭示,寻求一种可被普遍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人的语言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信号系统,而表达法正是包含了对信息的处理、转换,以及对信息的“构造”两个方面的内容。从综合的角度来看,信息论不但具有系统分析的价值,而且也具有表达的行为价值。信息论实际就是科学的语言和科学表达的基础。

哲学家说:科学一方面是理论,另一方面是方法。理论与方法既具有相对性,又具有统一性,人类的思维就是理论与方法的统一。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像撰写高水平市场调研报告之类的难度是很大的,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明显的现象是,许多报告要么只有文字没有图形,要么只有两维的直角坐标图形或者表格,而没有能描述事物之间复杂逻辑关系的系统模型。八卦学说出自《周易》。《周易·系辞上》中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由此可见,八卦采用形式化方法的目的就是来更好地表达。

国内著名易学专家郭彧在其《八卦与方明》的文章中给出了以下的图形和图表(见图1-2、表1-1)。对于这个用透视的正六方体所表示的“方明”,即一件古代用于祭祀“神灵”的礼器,作者的研究结论是,如果适当地选定一个光源的入射角度,正六方体六个面的受光会出现三阳、三阴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各自由三个面所构成的正六方体的八个角的受光就完全可以用一个完整的八卦表示。并且,在正六方体的八个角中,如果由每两个角组合成一个重卦,再加上八个角的自组,这样便能使八个单卦演变成六十四个重卦。这可以说明,事物之间不仅是在二维空间的范围内具有可以用列表表述的相关性,而且在三维甚至多维空间的范围内也具有相关性。

图1-2 八卦的立体图

表1-1 八卦的二进制对照表

由此看来,对于表达方法重要性的认识,古代的中国人已经做到了,然而当代的中国人却未必都能做到。具体来说,如果在报告中能多使用一些框图来表明市场各相关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者是市场运行的传导机制,那么市场研究的工作就完全可以变得更为直观、清晰、简单和明了。

从上面的图形中还可以看出,用一个扁平结构的文章描述清楚一个多层极的市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动态的、相互关联的、具有多层极的立体结构,并且在这个立体结构中,各个节点间的能量交换、相互作用和信息传递时时刻刻都在进行。所以,为了认识这个世界,研究与表达的方法也必须依据相同的原则,这就是所谓研究与表达的方法论。

如图1-3所示,就是运用了研究与表达的方法论,利用图形结构把股市与宏观经济的相关性清晰地表达了出来。

图1-3 股市与宏观经济的相关性示意图

4.有关定量分析

西蒙·萨缪尔森在其第12版《经济学》的绪论中,将经济学称为“社会科学之王”。在论及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时,他写道:“政治学、心理学和人类学都是和经济学有一定共同内容的社会科学。……在许多其他与经济学有关的学科中,统计学是特别重要的。…… 在经济学领域中,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也有许多极其重要的用途。然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仅仅需要逻辑推理。”

在上面的评论中,西蒙·萨缪尔森清楚地描述了经济学的外部边界和内部核心。依照他的观点,统计学和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而逻辑推理是一切学科的基础。那么,什么是数学呢?经济数学包含了哪些内容,又能解决哪些问题呢?

数学以物质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是一种以极度抽象的形式出现的学科。数学研究舍去了事物的具体形态,表现出的是事物纯粹量的概念,却反映了事物的多样性在量的方面的联系和统一性。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存在于各种物质的运动形态中,只有通过对物质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描述,才可能把握物质的运动性质、变化和规定性。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对于数学概括得十分精辟。他说:数学研究的是“量的关系、量的变化、量的关系的变化、量的变化的关系……变化的变化、关系的关系、共性的共性,循环往复,逐步提高,以至无穷”。

说到数学的重要性,哲学家和科学家可引用的名言已经有很多了,因此,再听一听经济学家的观点可能更有必要。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说:“数学确实可以把用语言逻辑不容易说严谨的问题说得很严谨,……我认为数学是加入经济学家俱乐部的门票,……数学是一种人力资本,目前国内经济学家基本上不掌握数学,包括我自己。”“领导世界经济学思潮的经济学家,绝大多数出现在世界经济中心工作的当地或是外国学者。……所以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将会随着中国经济在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高而逐渐转移到中国来,我们将会迎来世界的经济学大师辈出于中国的时代的到来。”

有关经济数学所包含的内容及能解决的问题,可以从其使用的定量分析数学工具和方式上来描述。在经济领域内,定量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使用线型与非线型的二次函数,描述两个经济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如在供给函数中反映供给与价格的正相关关系,在消费函数中反映消费与价格的负相关关系,以及在宏观经济中反映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的各类二次函数等。

(2)使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反映可用增长曲线描述的人口繁衍和复利现象。

(3)应用微积分理论,计算成本函数中的边际成本。

(4)应用线性代数理论,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测算由生产数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所导致的盈亏平衡点。

(5)应用离散数学中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测算产品的质量合格率与废品率,求导由随机变量所构成的一元或多元的线性回归方程,用于解决如保险理赔、电话呼叫服务的发生频率和产品使用寿命等问题。

(6)为解决人口、交通、环境、生态和宏观经济调控等问题,建立几何模型、矩阵模型、微分方程模型、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图论模型、规划模型和马氏链模型等各类数学模型,以及使用白箱理论、灰箱理论和黑箱理论,解决带有模糊数学性质的经济问题。

当然,这里需要区分的是,定量分析不等于简单地引用单项的统计数值或数据,如CPI、PPI、PMI、GDP的数据等。

做定量分析的目的在于预测,而做预测的目的在于制定战略。具有普遍性的预测方法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定性预测法,即以人的逻辑判断为主的主观经验推测法,包括德尔菲法、类比分析法、加权平均法、集合意见法、形态分析法等,以强调状态为主。

二是因果关系预测法,即通过机理、机制或相关性进行分析预测。实际上,这是另一种以强调动态过程为主的逻辑分析方法。

三是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方法,包括移动平均分析、趋势分析、周期分析等,属于单维度数值化的动态过程分析。

四是定量预测法,即纯数学化的预测方法,包括数理统计、回归分析、非线性趋势分析、模型化方法等。

以上这四类预测方法并非是互不相干的,比如,在时间序列预测方法中,也都会采用定量的数学分析方法,并且,这里所提及的一些技术分析方法和预测方法,应用中也并非绝对没有误差,引述的目的仅在于强调治学态度、治学理念和学术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研究方法、分析方法、数据处理方法、预测方法、决策方法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处理数据是预测的基础,而为决策管理服务是预测的目的。因为,预测是制定战略的基础,没有预测的战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没有定量分析的预测也不是预测。

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基于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在这种文化传统的熏陶下,一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来的特性是定性、归纳、辩证,而缺乏做细化分析、定量分析和演绎推理的习惯。换句话说就是,与西方人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比较,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属于经验主义的,缺乏了一种物理学的观念,即不善于从分析事物的产生、结构、机理、发展的动力、阻力、内因、外因、相关因素、影响因素、整体变化和局部变化等多视角、多维度和多层面出发,全面、系统和动态地分析问题。因此,要超越西方,首先需要做到的是横跨中西方的两种文化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