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感冒来袭需警惕,解读岐黄真实义》:几乎人人都经历过的感冒到底是什么?
“感冒不是病,病起来要人命”,一说起感冒症状,大家总能脱口而出“发高烧、咳嗽、鼻塞、流鼻涕、一身酸痛”等;说起感冒防治,也能侃侃而谈“喝葱姜水”“购买××感冒药”等。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几乎人人都经历过的感冒到底是什么。
感冒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常见病
感冒是发病率很高的临床常见病,居于社区十大常见病、多发病之首。每年成年人会经历2~6次普通感冒,儿童则多达6~8次,全球每年在各类医疗机构求治感冒的人数高达27亿;而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更是医疗重灾区,全球每年约有30万以上的病患死于流感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是触冒风邪所引起的病证
感冒属于中医学病名。从字的构成来看,“感”由“咸”“心”两部分组成。“咸”可见于《易经》第三十一卦,卦象是艮下兑上,兑为少女,艮为少男,象征少男少女相互感应,这种感应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掺杂心的因素。所以“咸”是无心之感,其本义为感应。《说文解字·心部》曰:“感,从心,咸声。”意味着人心与人心之间也可以相感。《说文解字·冃部》曰:“冒,从冃,从目。”冒的本义为帽子。显然,这是有形的东西相互有了接触,本意为触冒。所以,感冒从构字来源解释,大致可以认为是感受触冒到某种东西。
中医学认为,人处于天地之间,自身会受到天地变化的影响。在诸多变化之中,人最容易感受到的影响就是自然界的反常气候。中医将这些反常气候以“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邪气命名。这些反常气候,四季均有,可兼他邪,其中最易感召的就是“风”。因此,风邪被誉为“百病之长”“外感病之先导”。感冒所受之“风”实质上是对六种邪气的统称。流传于民间的感冒别称更让人耳熟能详,如伤风、冒风等。感冒作为中医学的特定病名之一,其内涵不言而喻,即感受触冒风邪所引起的病证。为强调感冒作为独立的中医学病名,往往又在解释概念中加入临床特有的表现,最终形成感冒的定义,即感受触冒风邪所引起的,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症的病证。
中医对感冒的研究历史悠久
成书于先秦至两汉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已经有外感风邪引起类似感冒症状的论述:“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书中虽未正式提出感冒的名称,但足以说明中医对其认识之早。
随着时间推移至宋代,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叫作太学,有严格的考试制度和管理规定。太学的学子们需要集体住宿,如果有特殊情况,必须在请假簿上登记才能外宿。登记最多的请假理由就是常见的感风,以至于请假簿又被称为感风簿。“感风”一词,在当时十分流行,一位叫杨士瀛的医生,在其著作《仁斋直指方论》讲述“伤风方”时,异曲同工地提到“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疼,咳嗽声重,涕唾稠黏”,感冒的病名就此正式诞生。
往后,“感冒”的说法在清代的官场也流行起来。依旧借此作为请假的理由,意思是说自己风邪侵体后,仍然为公务操劳,带病坚持至今,症状终于冒出来了,不得不请假休养。
随着医学的发展,不少医家又逐渐认识到感冒的发生与感受时疫之气有关,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继而感冒也变得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感受触冒风邪而引起的感冒病证属于狭义上的感冒,指普通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广义上的感冒还包括时行感冒,即感受触冒时行病邪所引起的感冒病证,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感冒,这种区分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