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改稻为桑,两难自解
姚广孝微微一愣,笑着摇摇头:
“贫僧不猜。”
闻言,朱棣冷哼一声:“泼皮和尚,无趣。”
“贫僧修道,靠猜不如靠算,就连抽签贫僧也是略知一二。”姚广孝笑着从怀里掏出一个装满了签子的竹筒放在桌上。
手上动作不停,迅速推演着,半晌后才缓缓点头:
“这个人殿下不是很喜欢,这个人也不是很喜欢殿下,这个人对殿下很重要,这个人……”
朱棣撇了撇嘴,既然双方都想做谜语人,那就不谈这个了:“得得得,咱不说这个了,谈正事。”
“这个人……”姚广孝依旧在推演着。
“谈大业!”朱棣嘴角抽了抽,走至桌前一拍。
姚广孝这才收起脸上的笑容,转为一种郑重:“殿下请讲。”
“我找过父皇了,这次就藩因为跟着傅友德大将军,所以我的兵马只有两千,其中有五百骑兵,火铳父皇也只批下来两百。”
姚广孝听着朱棣的话,脸上的郑重不减:“两千兵马,五百骑兵,二百火铳,虽然不多,但是也够了,殿下练兵从这两千人入手倒是可行。”
姚广孝点了点头,虽然离预期差了点,但这配置至少能用。
再说了,若许勤真能锻造出火器来,这二百条火铳看起来也算不上什么了。
朱棣看着姚广孝如此凝重,轻笑一声开口道:“还有个好消息。”
“殿下请讲。”
“父皇准许我造火器,不加限制!”
“当真?”姚广孝噌的一下站起,目光灼灼的看着朱棣。
不加限制,造多少都可以,若真将三眼铳造上几万支,别说从北平打到哈拉和林了,就算是从北平打到应天也不成问题!
“先别高兴,父皇让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资金,他老人家不为咱花一分钱。”朱棣坐了下来,扶额苦笑。
先前他也是经历过激动,但是后来想到三眼铳的造价后便是一个劲摇头。
一支三眼铳再怎么也得几两银子,再加上弹药,这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可藩王哪里能搞到那么多钱。
贪污?朱棣肯定是不会干的,穿越者干贪污,多么丢脸。
这回来的一路,朱棣早已经想过很多办法了。
但是,盐铁官营,铸币官有。
条条框框限制下,朱棣发现,这赚钱还真他娘不容易。
知晓这些后朱棣也是渐渐明白了父皇当家的不容易,明朝的税制确实有问题,收不上来税,朝廷没钱,但官员却是个个富得流油。
崇祯要亡国了找大臣募捐都收不上来钱,可结果呢?明亡了,李自成收上来一批,清朝又刮上来一批。
“唉父皇手底下也没钱,打仗,旱涝,国库也空。”朱棣摇头叹息道
“赚钱?这有何难?”姚广孝心中难掩激动,曾经试想过的策略今日终于可以施展。
“大师有何妙计?”
姚广孝眯着眼睛,缓缓开口:“改稻为桑,两难自解。”
朱棣原本那被调动起来的心情突然又沉了下去,不用想都知道他后面要说些什么。
改稻为桑?不可能的。
搞不成的根本原因就是成本。
什么桑苗的价值比粮食高,什么外地调粮不会让百姓饿着肚子。
电视剧已经演示过一遍了。
百姓不愿意借粮的原因,无非就是粮食能吃,生丝不能吃。
这个“吃”字几千年来一直是老百姓心中的头等大事,能吃饱饭那是近几代人才实现的事。
古代的百姓,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吃不饱的状态,就算是盛世也是如此,税赋一交,地主一克扣,百姓还剩些什么呢?
盛世终归是地主阶级的盛世。
古代的农民能不能吃饱,只看一个东西——天。
老天爷如果赏饭吃,这一年风调雨顺,粮食收成还可以,那么这一家人呢就能吃饱,如果这一年遇到灾害,蝗灾、洪灾、旱灾,那吃饱肯定是难了。
别说什么生丝产量,老百姓看中的是粮食能不能够灾年吃,没粮食,真的会饿死人的。
就算真种生丝,到了灾年,粮食欠收,这粮食和生丝的兑换比例还会如此吗?谁不知道物以稀为贵?
还有丝绸商们,别以为他们是好人,真要是到了灾年,他们会把收丝的价格压的比农民手底的价格还低。
如果粮食有一成缺口,价格就不止会涨一成。
甚至不会是涨到有一成人饿死。
而是会出现五十万宝钞的馒头。
在封建王朝,人们若是有一口饭吃,谁又会去造反呢?
况且真要推动改稻为桑,只怕土地兼并愈发严重,李自成得跨越时空赶来吧......
“改稻为桑,难!”
“稻农们不会同意的,就算是政策下令推动也不行。”
朱棣摇头驳斥,似是自嘲一般继续开口:“若是稻农祖上真信了县衙老爷的话,那这一家的香火也就传不到他们这一代了。”
毕竟这古代不是现代,没有土豆、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也没有速成鸡、鸭,没有杂交水稻。
难,难,难!
“让百姓改稻为桑,无疑是从他们手里抢饭碗。”
朱棣摇了摇头,改稻为桑这东西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不过时间是清朝,明朝的社会还没发展到这种程度。
姚广孝笑了笑,为朱棣倒上了一杯茶:“且听我说。”
“殿下的担心无非就是百姓们担心来年没有吃的,不愿意改稻为桑罢了。”
朱棣眯着眼睛,思索着姚广孝接下来可能会说什么,指定不会是什么好想法。
其实在朱棣心里也有一个想法,但太伤天和,无非就是把全部稻农赶走,引入桑农,但这种方法就是朱棣不要火铳也不愿意做。
朱棣担心的就是姚广孝有着同样的想法,毕竟能想出造火器打南京的,也就姚广孝这清晰的脑回路了。
姚广孝虽不知朱棣心中如何作想,自顾自的说道:
“靠着官府去推着百姓们改稻为桑或许会寸步难行,可若是百姓们自发的改稻为桑呢?”
“你的意思是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朱棣寻思了半天做出了回应。
“若是有人收生丝呢?若是有人有多少生丝就收多少生丝呢?若是收生丝的价格高于市场呢?”姚广孝淡笑开口。
“别卖关子,直说,谁有这么大的能耐?”
姚广孝捻了捻胡须,如沐春风般笑着:
“贫僧不才,还有两三位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