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早期岁月
第1章 输出资本主义:芝加哥小子的缘起
1955年6月27日,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主任西奥多·舒尔茨这位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降落在圣地亚哥老旧的洛斯塞里约斯(Los Cerrilos)机场。与他同行的三位同事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他们是厄尔·汉密尔顿、阿诺德·哈伯格和西蒙·罗滕伯格。此行的目的是洽谈芝加哥大学和智利天主教大学之间的一份协议。这份协议旨在推动智利和拉美经济学教育的现代化。在机场,迎接这几位芝加哥人的是两位15岁的学生塞尔希奥·德·卡斯特罗和埃内斯托·方丹。在两周的访问期间,这两位学生始终陪伴在客人左右。一年之后,与其他人一起,德·卡斯特罗和方丹成为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研究生项目录取的第一批智利人。当时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终将改变智利经济政策的进程,而且将对拉美其他地区以及很多新兴经济体和东欧国家产生重要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期,他们环游世界,以解释芝加哥小子的政策如何使一个国家实现了转型,在数十年间使一个表现平庸的国家转变为拉美最具活力也最发达的国家。在大多数旅行中,他们不得不面对谴责这一模式犯下了各种“原罪”的示威者,因为这一模式是在奥古斯托·皮诺切特领导下的独裁统治时期启动的,他是现代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强人之一。为了应付这些指控,德·卡斯特罗和方丹指出,1990年之后经选举上台的中左翼民主政府不仅保留了这一模式,而且实际上还使之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所谓的智利计划是美国一项政府行动计划的一部分,这项倡议是在哈里·杜鲁门总统执政时期启动的,目的在于对抗冷战初期的共产主义。在1949年1月20日的就职演说中,杜鲁门提出了四项行动计划,声称援助贫困国家必须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超过一半的世界人口生活在近乎赤贫的状态……人类拥有缓解这些民众悲惨境遇的知识和技能,这在历史上还是首次”。他进一步提到,其政府执政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增长”。1
西奥多·舒尔茨是在幕后推动智利计划启动的主要人物。在美国国际合作总署(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ICA)的资助下,他研究拉美的农业问题已有数年时间。他在国际合作总署的联系人是阿尔比恩·“帕特”·帕特森(Albion“Pat”Patterson)。后者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是纳尔逊·洛克菲勒(Nelson Rockefeller)的追随者,曾经在巴拉圭和智利生活过。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帕特森和舒尔茨断定,拉美面临的严重问题是缺少具备一定分析能力并且能够理解市场的作用、价格、人力资本投资和创新的经济学家。2农民和农户有能力掌握更好的耕种技术,懂得如何有效率地使用化肥,但是如果缺少能够理解整个宏大图景的经济学家,拉美就无法发生深刻或者持久的变革。3舒尔茨关于农业部门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观点被巧妙地归纳在1964年的《改造传统农业》(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一书中。他在这本专著中写道,“出于种种原因,对于一个穷国而言,得到一座现代钢铁厂要比得到一个现代农业部门容易得多”。4
对帕特森和舒尔茨来说,实现其目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借助于当地的大学。然而,另一个难题是,那里的大学缺少能够讲授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在包括智利在内的大多数拉美国家,经济学还处于萌芽阶段,凯恩斯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和结构主义者处于统治地位。5在帕特森和舒尔茨看来,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就是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比如芝加哥大学,培养一批经济学家,等到这些人毕业之后,就让他们作为全职教师加入这些国家本地的大学。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培养的学生就能够帮助设计未来的经济政策,这个未来就是帕特森及其国际合作总署的同事在冷战期间希望实现民主化的和亲市场(market friendly)的经济社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