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创作(微课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2 微电影的起源与发展

微电影是电影的一种特殊形式,微电影的起源离不开电影的发展,微电影的发展则建立在以智能化、网络化和大数据等为特点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基础上。

1.电影的起源

电影的出现与“视觉暂留现象”密切相关,视觉暂留现象是指当一个物体快速从人的眼前划过,人眼的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的一种视觉现象。也就是说,人脑保留物体影像的时间会比眼睛真正记录它的时间略长一点。这一现象也可以解释电影的成像原理,电影画面不是真的在动,而是以每秒24格的速度放映多组静止画面,这样的速度使人脑中一直保留物体影像,使人觉得电影画面是连续的,电影中的物体是活动的。

自古以来,人们都希望创造出能够显示物体运动的艺术形式。早在1832年,一种用转轮带动圆盘上一组互相略有不同的画片连续转动,使画中的形象看似在动的玩具就在欧洲诞生。1878年,一个名叫埃德沃德·迈布里奇(Eadweard J. Muybridge)的人把这一原理应用于赛马奔跑的拍摄中,通过架设多台照相机,拍到了赛马奔跑的连续动作,如图1-2所示。然后,迈布里奇发现,把这些照片按顺序放在一个圆筒内使其转动,通过一个小窗口就会看到赛马奔跑的画面,人们也能从中窥见一个别样的世界。这就是电影最早的尝试。

图1-2 赛马奔跑的连续动作

1882年,法国科学家艾蒂安-朱尔·马雷(Etienne-Jules Marey)使用一台被称为“摄影枪”的仪器,采用一种特殊的快门控制曝光,实现了1秒内拍摄12个连续运动画面的设想,并将整套动作记录在同一张底版上。这些影像显示出动作的连续不断,影像拍摄也进入到连续摄影的新阶段。

1888年,柯达胶卷的创始人(也是胶卷的发明人)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创造出能把图像连起来的赛璐珞胶卷。1894年,在世界著名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的实验室里,技师们利用制作出的35毫米打孔赛璐珞胶卷进行拍摄影片的试验,采用马雷连续摄影的方法,将连续拍摄的影像首尾连接,用马达驱动后放在一个柜子里循环放映,人们就可以看到放大了的运动画面。这部用赛璐珞胶卷拍摄的影片只持续了数秒,35毫米胶片也成了电影胶片的国际标准。

虽然能够拍摄出影片,但还没有具体的办法将其播放给观众欣赏。到了1895年,卢米埃尔(Lumière)兄弟研制出第一台电影放映机,并在巴黎一个咖啡馆的地下室中公开放映了几部非常短的电影,也就是说,从时长角度划分,最早期的电影也是微电影,现代电影是从微电影起步的。由于实现了活动影像的摄取和放映,卢米埃尔兄弟被公认为是电影的发明者,电影公开放映的日子(1895年12月28日)也被视为电影的诞生日。

2.微电影的起源与产生背景

20世纪到现在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电影的发展非常迅速,从早期的胶片磁带摄像技术,到现在的数字摄像技术,摄像工具也从胶片摄像机发展到现在的数字摄像机、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如图1-3所示。使用相对简易的摄像工具拍摄的影片也逐渐被广大观众接受和认可,并在一些公共媒体中播放,微电影的说法开始出现。20世纪80年代时,很多电影电视和广告宣传的创作者开始尝试拍摄短小精悍的影片。这种形式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微电影,并且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图1-3 拍摄工具

微电影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微电影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特点,满足观众对快速娱乐的需求,推动了电影产业链的发展,同时也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

观众需求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娱乐方式的增加,观众对电影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希望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取信息、感受情感,微电影应运而生。与电影相比,微电影拍摄周期短、内容紧凑、传递信息快速,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碎片化”的娱乐需求。

技术条件提升: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拍摄、制作微电影的门槛大幅降低,普通人也可以使用手机或数码相机等常用设备拍摄和制作高质量的微电影。另外,新媒体平台的诞生与广泛运用为微电影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机会,扩大了微电影的影响范围,社交共享、个性化推送和流量变现等机制也加速了微电影的传播。

产业链发展:微电影的兴起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拍摄设备、后期制作软件、配乐设备、场地租赁等方面,微电影的兴起也为电影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商机和就业岗位,例如,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微电影的发行和销售,加速了微电影的推广,将微电影改编成电影以进行后续开发,从而扩展电影产业的收益渠道。

我国微电影的广泛传播始于2008年,当时,一些电视台开始策划播放微电影节目,多为短小精悍且制作精良的故事片,这些故事片很快便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使微电影受到广泛的关注。之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微电影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并有了更丰富的题材和表现手法。随着网络新媒体平台越来越多,微电影的制作和传播也逐渐进入黄金时期。

我国早期的微电影源于一些艺术家和电影创作者的个人创作,大多不具备商业化的特点,而是以表现情感和展示个人对电影的理解为主要目的。这些微电影的题材广泛,既有诗意和抒情的作品,也有关注社会热点的作品。2010年上线的《老男孩》,如图1-4所示,是其中的代表作,在网络上引起了轰动和热议。《老男孩》在微电影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首先,它在微电影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和探索,用短小精悍的方式表达了深刻的情感,故事情节富有吸引力、节奏紧凑、镜头语言优美;其次,它以社会现实为题材,通过简短的故事和情感表达呈现微观社会关系,以极富表现力的方式触动观众的内心,为微电影在电影产业中的位置和作用树立了一个典范;最后,它激励更多的微电影创作者深入社会生活,把微电影的形式和内容推向更高的水平,同时也让更多的投资人和影视公司认识到微电影这个新的电影形式的发展潜力。

图1-4 微电影《老男孩》

3.微电影的发展与现状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作为一种新兴艺术形态的微电影受到广泛关注。各大互联网公司相继涉足微电影领域,以优酷、腾讯、爱奇艺等为代表的互联网视频平台纷纷推出自己的微电影频道,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补贴措施吸引更多的制作团队加入微电影领域。同时,大量的专业化策划、制片、导演、演员、后期制作等人才也涌入微电影领域,促使微电影产业进一步发展。微电影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支持,各种类型的微电影开始出现。如图1-5所示的微电影《光辉岁月》(2012),讲述了一段4个年轻人不愿辜负青春时光,努力奋斗的励志故事,不但制作水平相对较高,而且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中广泛传播,受到用户的好评和欢迎。此外,这一阶段还出现了《再见金华站》(2011)、《父亲》(2013)、《再次相遇》(2015)等优秀的微电影作品。

目前,微电影已经成为国内影视创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微电影的发展进入繁荣阶段。微电影制作水平和表现手法越来越成熟和多样化,微电影类型也拓展到科幻、喜剧等多种题材。同时,由于网络平台的发展,大量优秀的微电影得以广泛传播,许多优秀的微电影创作者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例如,《眷恋》(2019)如图1-6所示,这部微电影取材于晋中市中级人民法院,宣传了普通法官坚持默默奉献、坚定职业信仰以及坚守法治梦想的典型事迹。此外,微电影《安安》(2021)、微电影《加油!小旗手》(2022)和微电影《老张小张》(2022)等也受到了观众和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

图1-5 微电影《光辉岁月》

图1-6 微电影《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