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堂危险课:我们是怎样让孩子失去学习热情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我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

看着自己教的第一届学生长大,我开始意识到学校的问题。我曾经希望他们越长大越享受教育的乐趣,但当他们离开我的课堂,一个年级、一个年级地往上升时,他们眼中渴望学习的光芒却逐渐暗淡下来。他们不再关心这个世界,学习成了他们的例行公事。

到底哪里出问题了?

盖托帮我厘清了学校存在的问题,但我仍然百思不得其解:我们如何才能终结这样的体制?它是从哪儿来的?

我开始研究教育史,并对自己的发现感到很惊讶:我们在教育领域遭遇的挑战早有根源。

普鲁士教育史

教育曾经是父母、家庭教师和教会的工作,但在大约200年前,普鲁士政府开始改变教育的传统。[1]当时的执政者决定,他们要为孩子们的教育担负责任。普鲁士刚刚承受了巨大的损失——拿破仑军队大败普鲁士,侵占了普鲁士大量的土地。因此,普鲁士决定建立一支由受过教育的、忠诚的士兵组成的军队。他们再也不想经历那样的失败了。

普鲁士政府设计了我们现代学校体系的基础,包括特定的校舍、有资质的教师、标准的课程、学年制度以及强制入学制度。普鲁士教育体系的目标是训练一代忠诚的、有文化的公民,让他们准备参战。

他们推崇“学术自由”,但这仅限于为国家服务。就像哲学家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所说的:“在未来统一的德意志国家框架内,应使公民能够并且愿意用自己的思想来实现更高的目标。”[2]

这个体系很奏效。普鲁士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斗力量之一。他们的教育模式像野火一样燃遍全世界,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学校体系奠定了基础。[3]

当时,普鲁士教育模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公民识字率极速攀升[4],但这个模式的缺点也很明显:它披着教育的外衣,目的却是进行思想灌输。这个体系是为了打造出忠诚的军队而设计的,国家想要培养的是能够打胜仗的人,而不是能够独立思考的公民。

美国教育史

到了20世纪50年代,全世界的政府领导人都看到了教育对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建立忠诚的军队仍然是政府推动教育的主要因素,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揭示了国家生产能力的重要性。美国之所以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占据统治地位,是因为它的工厂和流水线能比其他国家建造更多的舰船、坦克、枪炮和炸弹。[5]于是,学校的目标又从训练士兵变成了训练工人和经理。

培养大量受过教育的经理的最佳途径是什么?把他们也放在流水线上。既然工厂模式能应用于多种产品——食品、汽车、服装、子弹等等,那它为什么不能应用于教育呢?

设计这个教育体系并不是为了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公民。

所以说,美国领导了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重大变革,而这场变革的主题是标准化和提高效率。[6]

学校按照年龄将孩子们划分好年级之后,把他们全部放在相同的课程体系中,并为每门课程雇用特定的教师。铃声一响,大家从一堂课转移到另一堂课。延长上课的时间,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出,同时,少聊天,少玩耍,不要浪费时间——谁不适应这种氛围,谁就是“残次品”。

这种模式在20世纪60年代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我们开始采用现代的标准化考试来评估学生。[7]这些考试是可以量化控制的,与工厂里检查一辆汽车是否合格的原理类似。考试不仅是学校负责任的体现,还能增加管理者的信心,让他们相信这个体制真的管用。

然而,在美国,很难找到现代学校体系带来的好处。过去50多年里,标准化考试的分数只是略有提高。[8]原本以为,让学校这样培养高效率的工厂经理能够提升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实际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个国家的增长率是有所下降的。[9]

今天,超过一半的美国人的阅读能力达不到六年级水平。[10]人们对公立学校的信心已经跌至历史最低点,还不如对政府和大型企业的信心。[11]我们熟知的一些创新者,包括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奥普拉·温弗瑞和埃隆·马斯克,都从学校退学了。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充满力量,是因为它们暴露了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的问题:学校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乐高套装式学习

纵观教育史,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体系优先考虑的是国家和政府的需要,而不是个人的学习成长。那么,这种体系最核心的缺陷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用乐高玩具做个类比,来说明教育的主要问题。

曾经的乐高玩具是各种颜色和尺寸的积木装在一个大盒子里,不附带任何说明书。这些积木可以搭建成村庄、机器人、恐龙等等。孩子们可以随意搭建任何想要的东西,并且一切靠他们自己

而为了刺激销售,乐高公司决定尝试另一种方式,即销售乐高套装。[12]套装乐高带有说明书和最终成果的图片,这些成果可能是一束花、一间哈利·波特的教室或者一个变形金刚。家长们疯狂地购买这些套装。这些套装每年在全世界卖出超过2.2亿套。[13]但问题也随之出现:套装玩具剥夺了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14]

认知科学家德里克·卡布雷拉指出,设计乐高套装玩具的成年人才是会解决问题的人,而孩子们最终只会模仿包装盒上的图片机械地搭建。[15]不可否认的是,拼搭乐高的成果看起来很棒(而且能让父母感到骄傲),但乐高套装只是教孩子遵循使用说明书,没有给他们留出什么独立思考的空间。

我们过度指导学习的每一步,这样会限制孩子们发挥创意。

我们的教育体系的局限性也正在于此。正如作家和企业家塞斯·戈丁所说:“乐高套装只是一个小问题,但它反映出,我们的整个体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16]我们总想帮孩子们解决问题,让他们过度依赖我们。教师和管理者过度设计教案和课程,而学生被要求遵照指令和公式去做。设计教案的成年人确实在解决问题,但孩子最终会觉得无聊和反感。

我们明确规定了最终的作业应该是什么样子,这样会低估学生们深入思考的能力。我们过度指导学习的每一步,这样会限制孩子们发挥创意。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过度参与会导致孩子们缺少足够的能力,无法处理他们成年后将要面对的困难以及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我们的教育体制是以教学为核心进行设计的,而这种学习方式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并非最优选。

第一,孩子们没有太多机会进行弹性思考。弹性思考指的是,我们让思维在问题中游荡,探索看待问题的新角度。这种思考方式对于获得新的发现和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至关重要。然而,如果我们直接指导孩子如何去做,我们就剥夺了他们学会触类旁通的机会。

第二,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兴奋感。我们给孩子们提供具体的指导,相当于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一切问题都已经为他们解决好了,他们不会有自我探索的兴奋感,也没有机会发挥创造力,学习动力会逐渐减少。

第三,孩子们的自尊心会降低。孩子们开始相信,他们指导才有可能解决问题。他们不觉得自己有权探索新的领域或者直面挑战、战胜困难。久而久之,他们会失去自我价值感。他们会越来越害怕失败,不敢独立做事。

指导可以促进短期表现。当孩子们严格遵守所有科目的指导时,他们可能会得到更好的分数。但这么做的代价是什么?孩子们获得了高分,但丢了创意思维、学习动力和自我价值感,这真的值得吗?

“我们要相信,孩子本身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可能一开始会感到困扰和不确定,但这是好事。一定要鼓励他们打破常规,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非指导式学习

照本宣科的教案和按部就班的思维无法造就真正优秀的孩子。我们要回到设计乐高玩具的初心:提供一大盒积木块,然后走开,让孩子自由搭建。

我们要相信,孩子本身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可能一开始会感到困扰和不确定,但这是好事。一定要鼓励他们打破常规,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如果成人能够停止过度指导,孩子就会开始创造性地独立思考。这时,如果我们要求孩子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精力,他们一定能准备得更充分,做得更好。毕竟,生活没有说明书,往往杂乱无章又难以预料。要想让孩子为真实世界做好准备,就需要给他们的想象力腾出宽广的发挥空间。也就是说,拿走说明书,才能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机会。

我们只需要提供一大盒积木块,然后走开,让孩子自由搭建。

如我们所见,教育发展到现在,提供的还是以教学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教师需要按要求教学,而学生的工作只是简单地遵守指令,结果就是学生们完全丧失了学习兴趣。学校剥夺了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以及享受那种快感的机会。

那么,对于孩子们兴趣的丧失,教育体系是如何回应的呢?这个体系制定了一种外部措施,用来激励或强迫学生参与其中。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种措施。

[1] James Van Horn Melton, Absolutism and the Eighteenth-Century Origins of Compulsory Schooling in Prussia and Austri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 Johann Gotlieb Fichte, Addresses to the German Nation (Chicago: The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 1922), 21.

[3] Ellwood Paterson Cubberley,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Progress Considered as a Phas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Spread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New York: Houghton Miflin, 1920).

[4] Max Roser and Esteban Ortiz-Ospina, “Literacy,”Our World in Data (September 20, 2018).

[5] Arthur Herman, Freedom’s Forge: How American Business Produced Victory in World War II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12).

[6] This trend originat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but flowered into full bloom after World War II. See John Taylor Gato, The Underground History of American Education (2000), 204–230.

[7] Sharon L. Nichols and David C. Berliner, Collateral Damage: How High-Stakes Testing Corrupts America’s Schools (Cambridge, MA: Harvard Education Press, 2007).

[8] “NAEP Long-Term Trend Assessment Results: Reading and Mathematics,”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2022.

[9] Robert Gordon, 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Grow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Tyler Cowen, The Great Stagnation (New York: Dutton, 2011).

[10] Jonathan Rothwell, “Assessing the Economic Gains of Eradicating Illiteracy Nationally and Regionally in the United States,”Barbara Bush Foundation for Family Literacy (September 8, 2020).

[11] Jefrey M. Jones, “Confidence in U.S. Institutions Down; Average at New Low,”gallup.com ( July 5, 2022).

[12] For more on Lego’s business strategy, see Jan W. Rivkin, Stefan Thomke,and Daniela Beyersdorfer, “Lego,”Harvard Business School Case 613-004(July 2012).

[13] “Lego: Latest Usage and Revenue Statistics,”lightailing.com (May 16, 2022).

[14] Page Moreau and Marit Gundersen Engeset, “The Downstream Consequences of Problem-Solving Mindsets: How Playing with Lego Influences Creativity,”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53, no 1 (2016): 18–30.

[15] Derek Cabrera, “How Thinking Works,”TEDxWilliamsport, youtube.com(December 6, 2011).

[16] Seth Godin, “Stop Stealing Dreams,”TEDxYouth, youtube.com (October 16,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