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对比
郭英、谢成、冯胜、王弼、傅友德、耿炳文是特战亲卫的教头。
负责锻炼贾芸,以及五百个青壮小伙子。
这些年轻人都是从军中选拔出来的精兵,底子比一般的士兵要强许多。
老朱现在手里有一份关于倭寇的详细资料。
经过他的一番总结以后,如下:
【倭寇】
意志:玉碎一成
军制:帝国兵
军力:特战
装备:打牌、弓弩、火枪手铳、二将军炮、战马、铁车、双桅大船
纪律:战损五成溃败
兵力:500倭兵、民兵一万以上
{单兵实力}
武艺:1打10
力气:400斤
跋涉:70里
游泳:20里
射击:100步
【明军】
意志:气节不足一成
军制:封建兵
军力:普通
纪律:主将死亡溃败
装备:刀牌、弓弩、火枪火铳、大将军炮、战马
兵力:5万
{单兵实力}
武艺:1打1
力气:300斤
跋涉:30里
游泳:10里
射击:60步
…
从这些数据上来看,倭寇的战斗力在明军之上,且不是强了一点半点!
这也是第一次忠顺王和贾赦等人合作,率众一万人过去,却被杀的丢盔卸甲,使得朝廷只能再发兵五万去灭倭的原因!
为了获得这份较为详细的战报,代价有点惨痛啊。
朱元璋敏锐的意识到,别看这次顾成率兵五万,也未必就能够轻易灭倭。
管中窥豹。
如果说整个倭寇政权所掌控的倭兵,实力都如此强悍,那要想完成灭倭,还真不是件容易事。
也难怪当初那些六部大臣、勋贵武将等人,死活不同意灭倭了。
老朱有他的灭倭理由,且必须要完成。
所以倭寇多强大,这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啥时候,以什么方式灭倭,才是他思考的重点。
相对于贾芸。
五百名精兵的实力普遍较强。
武艺:1打2-3人
负重:300-500斤
跋涉:45里
游泳:10里
射击:60步
相对于普通明军,这五百名精兵的实力算可以了,对比倭寇,如果不考虑意志、军制、军力、纪律等选项,差距并不是很大。
当然如果全面的对比一番,则还是弱了不少。
如果不考虑出奇兵取胜的情况下,双方正面对垒,硬碰硬交战。
那么倭寇兵很可能会毫不费力的就吞掉这支明军!
实力不足的地方,自然就是需要强化的地方。
老朱从锦衣卫手里获得了这份来自扬州前线的战报后,原本一个月内只需要击败王子腾就行了。
但现在他必须要以吃掉这支倭寇兵为标准,而且要比他们强悍许多才行!
老朱将这份战报内容,甩给了教头们。
这些曾跟着老朱打天下,立下过赫赫战功的老将们以及将门虎子,在面对这份战报内容时,全都有点傻眼。
很多人都意识到,如今的倭寇实力,恐怕比当初的北元铁骑,实力还要凶狠不少啊。
更离谱的是,不比不知道,原来这大明的军力在这二十几年来,竟然萎靡成这个模样,实在是太让人吃惊了!
这实力对比,和他们年轻那会有啥区别?
联系当今的国际局势,对比一下,恐怕还更糟糕些!
“扬州那边虽说只有五百名倭寇,但其代表着的军事实力却不可小觑。”
朱元璋的声音在众人耳畔响起,振聋发聩。
“辽东十三万倭寇兵如果都是这个实力,要想灭倭,你们给咱掂量掂量需要多少明军,要操练到啥程度?”
教头们都有点傻眼。
这是他们第一次如此直观的面对倭寇底细,由此合理推演一番后,难免心态复杂,这仗可怎么打啊?
操练到啥程度?那肯定不能弱于倭寇啊!
教头们知道,老朱要的是答案,而不是废话。
只是倭寇发育到了如今这等庞大程度,定是数十年之功。
何况倭寇发育成功,不代表大明也行。
最重要的是大明哪有这么长的和平发展时间?
一个月后拿下王子腾或者扬州倭患,这倒是轻而易举。
可要想按照老朱的要求,三个月后荡平辽东倭寇,这个谁都不敢表态!
朱元璋目光在教头们脸上拂过,苍老的眼中是期待和失望并存。
“末将愿意先从这五百特战亲卫开始,追平倭寇军实力。”
“若陛下信得过,末将亦可以操练全军!”
“争取三个月内,最大限度提升军队实力!”
徐辉祖忽然朗声回应。
他的表态让其他教头们敬佩,敢在这个时候给老朱作承诺,实在是真汉子。
如今有了出头鸟,他们打打辅助啥的也挺好,干成了大家一起分功劳。
要是干不成,那徐辉祖顶雷就行了。
朱元璋注意到众人脸上的释然表情,又岂能看不穿他们的小心思。
看了眼徐辉祖:“最大限度提升可不行,达到倭寇兵的实力是标准线。”
“但必须要超过他们,比他们强大!”
“强的越多越好!”
目光依次在教头们脸上拂过:“另外你们也跟着一起练兵吧,等把王子腾收拾了,每个人领一支队伍。”
“也竞争竞争,干好了有赏,干不好自己掂量着办!”
谢成、冯胜、王弼等人叫苦不迭,本来还打算让徐辉祖当冤大头呢。
没想到老朱搞这套,这下好了,谁率先表态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教头们如今有了倭寇的这份实力资料,也就有了新的练兵标准。
眼看就要和王子腾搞对抗了,老朱要收拾王子腾,那肯定不会只准备他们这点人。
何况他们的身份是‘特战’,是比普通兵更强一个层次的存在。
老朱说过,要他们出奇制胜,精准打击,所以现在只需要老老实实练兵,以强化军队实力,达到老朱的预期。
其它事就不必多过问了。
咬牙坚持着吧!
…
很快这五百士兵就开始接受新的训练,而这训练也是差点引起哗变!
对照倭寇兵训练,那真是变态啊。
教头们只能机械的发挥着自身的才华,然后按照标准练兵,至于如何平息这种矛盾,他们依靠着个人的影响力能够勉强压一压。
但治标不治本,给面子这种方式是有时效性的,时间长了,众人都有股无力感。
对于这个问题,朱元璋并没觉得有什么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