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言

一、鬼谷子其人

鬼谷子,姓名不详,生卒年不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神秘的人物。鬼谷子这个人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史记·苏秦列传》说苏秦“东师事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张仪列传》说“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史记》的记载被誉为“不虚美,不隐恶”,这两则材料皆说鬼谷先生是战国时期声名赫赫的纵横家苏秦、张仪的老师,故其记载是真实可靠的,鬼谷子其人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曰:“此出《鬼谷子》,迁引之以成其章,故称‘故曰’也。”《田敬仲完世家》:“(田)庄子卒,子太公和立。田太公相齐宣公。”《索隐》:“庄周及《鬼谷子》亦云:‘田成子杀齐君,十二代而有齐国。’”可见司马迁是见过《鬼谷子》书的。《淮南子·氾论训》曰:“忤而后合者,谓之知权。”又《人间训》曰:“圣人之言,先忤而后合。”“忤合”为《鬼谷》书篇目,其中有言反忤求合。《淮南子》一书,乃综合先秦诸子百家言,多依诸子旧文,刘安必曾见《鬼谷子》书无疑。刘向《说苑·善说》篇说:“孙卿曰:‘夫谈说之术,齐庄以立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谕之,分别以明之,欢欣愤满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行矣。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传》曰:“唯君子为能贵其所贵也。”’《诗》云:‘无易由言,无曰苟矣。’鬼谷子曰:‘人之不善而能矫之者,难矣。说之不行、言之不从者,其辩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辩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入于人之心,如此而说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此之谓善说。’子贡曰:‘出言陈辞,身之得失,国之安危也。’《诗》云:‘辞之绎矣,民之莫矣。’”这里在“鬼谷子曰”前是“孙卿曰”,在“鬼谷子曰”后是“子贡曰”。孙卿,即荀卿,也就是荀子。子贡是孔子的学生。此二人历史上皆实有其人。鬼谷子与他们并列,故鬼谷子也实有其人。西汉末年的扬雄在《法言·渊骞》中曰:“或问:仪、秦学乎鬼谷术而习乎纵横言,安中国者各十余年,是夫?”有人问扬雄:有没有苏秦、张仪向鬼谷子学习游说之术并模拟练习纵横家之言辞,从而使中原地区长期没有战乱的事?扬雄回答说:“诈人也,圣人恶诸。”从扬雄的回答看,扬雄是肯定有鬼谷子其人的,并认为鬼谷子善于使“诈”,讲究阴谋诡计,儒家的圣人对此是十分厌恶的。西汉时期,司马迁、刘安、刘向、扬雄等人皆为硕学大儒,他们都说鬼谷子是史有其人的。

《史记·苏秦列传》裴骃《集解》引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曰:“鬼谷先生,六国时纵横家。”则东汉时应劭也认为鬼谷子是史有其人的。《论衡·答佞》篇云:“术则纵横,师则鬼谷也。传曰:苏秦、张仪纵横习之鬼谷先生。掘地为坑,曰:‘下,说令我泣出,则耐分人君之地。’苏秦下,说鬼谷先生泣下沾襟,张仪不若。”这里,王充首先肯定有鬼谷子其人,并且是苏秦、张仪之师。不过,这时有关鬼谷先生的传说已与西汉时期有所不同,掘地一节,可能就是传说过程中添加进去的,当属后人的附会。王充也知其意,故加上“传曰”,点明真相。王充是唯物主义哲学家,最反对历史上虚妄的东西。鬼谷子在王充这里都没有被怀疑,可见,两汉时期人认为,鬼谷子就是史有其人的,他是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张仪的老师。

鬼谷子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人,他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一个代表人物,只因隐居鬼谷,佚其姓名,而显得神秘。郑樵《通志·艺文略》:“《鬼谷子》,三卷。皇甫谧注。鬼谷先生,楚人也。生于周世,隐居鬼谷。”因隐居鬼谷,故称鬼谷子。根据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的推算,鬼谷子的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90年至前320年之间,笔者则认为其生年可上推10年,即约在前400年至前320年之间。

鬼谷子姓甚名谁?民间传说与当今网络上皆称鬼谷子姓王,传说鬼谷先生名训、利、诩、禅等,此皆唐代以后受道教影响逐渐附会而成。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引晚唐诗人陆龟蒙的诗说:“鬼谷先生名训。”宋人李昉《太平广记》卷四引《仙传拾遗》云:“鬼谷先生,晋平公时人,隐居鬼谷,因为其号。先生姓王名利,亦居青溪山中。”明人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也说:“鬼谷先生,晋平公时人,姓王名诩,不知何许人,受道于老君。”这些都是道士或道教徒为了神化鬼谷子而杜撰的。在道教领域,鬼谷子就是王禅老祖。

鬼谷子是哪里人?由于历史记载的缺乏,鬼谷子的籍贯已不可确知。唐初长孙无忌《鬼谷子序》曰:“《鬼谷子》三卷,皇甫谧注。鬼谷子,楚人也,周世隐于鬼谷。”按《史记·苏秦列传》裴骃《集解》引徐广曰:“颍川阳城有鬼谷,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司马贞《索隐》曰:“鬼谷,地名也。扶风池阳、颍川阳城并有鬼谷墟,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张守节《正义》佚文曰:“鬼谷,谷名,在雒州阳城县北五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鬼谷子》三卷。战国时苏秦、张仪所师事者,号鬼谷先生,其地在颍川阳城,名氏不传于世。”这些史料都载鬼谷子隐居在颍川阳城。但由于鬼谷子被道教所奉,在道教的传说中,关于鬼谷子隐居地的记载就有了很大差别。五代杜光庭《录异记》云:“鬼谷先生者,古之真仙也,云姓王氏。自轩辕之代,历于商周,随老君西化流沙,洎周末复还中国,居汉滨鬼谷山,受道弟子百余人。”这里说鬼谷子随老君西化,后居汉水之滨鬼谷山。今陕西石泉即汉水之滨,境内有云雾山。明代《兴安府志》载:“鬼谷子岭,在云雾山中,相传先生隐处,有废址,其铁棺尚存,周围奇花异卉。”清康熙二十六年《石泉县志》记载:“鬼谷岭,在云雾山中,相传先生隐处,有废址。”其境内有一通石碑,上刻有《重修云雾山天台寺序》(乾隆四十五年),中有“鬼谷经历之处”,这是说鬼谷子曾到过汉水之滨。石泉,战国时期曾属楚地,故又有鬼谷子为楚人一说。《嘉庆重修一统志》亦曰:“鬼谷子,姓王名诩,楚人。尝入云梦山采药得道。”河南淇县鬼谷子研究者认为淇县云梦山即鬼谷子隐居地。据明代嘉靖二十四年《淇县志》记载,淇县是“世传鬼谷子隐居处”。明代窦文在云梦山鬼谷洞摩崖题记中写有“水帘洞,鬼谷先生隐处”。鬼谷子即便是“楚人”,但其隐居授徒之处在云梦山。湖北当阳也有关于鬼谷子的传说。明代嘉靖年间《重建大仙洞碑记》称:“清溪寺山后五里所,有大仙洞,系战国时鬼谷大仙披门先师修真之所。洞室深远莫测,中有龙潭。”清同治年间《远安县志》载:“鬼谷洞在县南五十里,清溪寺迤西五里,洞门高阔,进数步有石龛,相传为鬼谷子讲《易》所。”河北临漳有谷子村、盐食村,境内有明代祭祀鬼谷子的祠堂,当地人认为鬼谷子隐居地在谷子村。山东临沂蒙山风景区内有鬼谷子村,当地也有不少鬼谷子传说。鬼谷子未必云游过这些地方,但不可否认,鬼谷子作为道教的先师,大凡有道观的地方,应该都有供奉。可能因为这些地方历史上都曾经有道观或祠堂供奉过鬼谷子,鬼谷子作为王禅老祖在这些地方福佑下民,故民间传说鬼谷子在此隐居。如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要确认鬼谷子是否真隐居在这些地方,还需要寻找更多的证据。

鬼谷子葬在何处?清顺治十七年《陈州志》载有“王禅冢,在城东南三十五里”,民国五年《淮阳县志》载“王禅冢,在城东南三十五里”。淮阳古代曾是古陈州府所在地。淮阳城东南三十五里,即今郸城县虎头岗的姜庄,当地人认为此地即鬼谷子死葬地,也召开了鬼谷子学术研讨会,如今姜庄还有大批王姓人家。由于此说所据证据是清代地方志,时间上比较晚,想证实此地乃鬼谷子死葬地,尚需更多的证据来支持。

鬼谷子的学生到底有哪些人?根据上引《史记》中的《苏秦列传》《张仪列传》,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张仪是鬼谷子的学生。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苏秦与张仪同时。东汉时期,王充赞同此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战国纵横家书》,唐兰等人以为苏秦在张仪之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但云“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不见所学者为何人。南宋时期,洪适《盘洲文集》中《汉四种兵书序》云:“始集《孙》《吴》《穰苴》《韬》《略》之秘,裒为《四种兵书》。故汉之名将迭出,家擅兵法,要皆《四种兵书》为之鼻祖也。呜呼!兵不可废法尚矣。贵师其意,无泥其迹。赵括之徒读父书,卒召长平之败;庞涓之浅尝鬼谷,遂致马陵之祸。可不鉴哉!”洪适为南宋金石学家,累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平生好收藏金石拓本,并据以证史传讹误,考核颇精。从洪适所说的“赵括之徒读父书,卒召长平之败;庞涓之浅尝鬼谷,遂致马陵之祸”来看,到了宋代已经有了庞涓曾向鬼谷先生学习兵法之说。如果庞涓是向鬼谷子学习的兵法,那么,孙膑也是向鬼谷子学习的兵法。《道藏》中有《鬼谷子天髓灵文》,其卷上云:“(鬼谷先生)初以传孙子、庞公。”由于《鬼谷子天髓灵文》卷下第23页内有“唐时军人”字样,可知此书出于唐后。此书虽然属于道教典籍,也可与洪适的说法相印证。明清以后,关于孙膑、庞涓也是鬼谷子弟子的说法逐渐多了起来。明代的徐道在《神仙鉴》卷六中也说:“齐人孙膑,少好学艺,闻周之阳城,山名鬼谷,中有隐士,遂号鬼谷子,……乃负笈前往。路遇魏人庞涓,结为兄弟,同往投师。”清人汪喜孙《尚友记》亦言:“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于鬼谷。”于是鬼谷子的弟子中也有孙膑、庞涓一说。《吕氏春秋·不二》云:“孙膑贵势。”《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曰:)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而《鬼谷子·谋》篇即有“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之句。可见,孙膑军事思想与鬼谷子思想是十分接近的,说孙膑、庞涓是鬼谷子的学生也并非空穴来风。明陈玖学《评注七子兵略·尉缭子》曰:“尉,姓。缭,名。魏人,乃鬼谷之高弟。善理阴阳,深达兵法,与弟子隐于夷山。因惠王聘召,陈兵法二十四篇。”明黄献臣《武经开宗·尉缭子》曰:“尉,姓。缭,名。魏人,鬼谷高弟,隐于夷山。因惠王聘,陈兵法二十四篇。”此外,明茅元仪《武备志·尉缭子》、明李腾芳《新编尉缭子标题引证韬略世法·尉缭子》、明丁洪章《武经七书全解·尉缭子》、清朱墉《武经七书汇解·尉缭子》等,皆一致认为尉缭子是鬼谷子之弟子。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亦云:(尉缭)“其人当六国时,不知其本末。或曰魏人,以《天官》篇有‘梁惠王问’知之。或又曰齐人,鬼谷子之弟子。刘向《别录》又云缭为商君学。未详孰是也。”可见,到了明代,有尉缭子是鬼谷先生弟子一说。《战国策·秦策》中有“秦王欲见顿弱”章,顿弱即纵横家。顿弱之“弱”与“溺”通,而“溺”即古“尿”字,从读音上看,确实与“缭”音近而通。尉缭即顿弱,则说尉缭是鬼谷子的弟子亦为有据。今天,随着人们对战国时期的学术研究进一步深入,人们认识到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之“家”是包括祖师与门弟子、后学的一个集体。鬼谷子是纵横家的开创者,战国时期纵横家辈出,除苏秦、张仪外,认为《战国策》中诸多说客是鬼谷子的后学也并不过分。这样看来,鬼谷子的弟子还是很多的。

纵观鬼谷子文化,可以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400年周期现象。在公元前400年前后的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活跃着一位奇人——鬼谷子。鬼谷子是位隐士,不知姓名,隐居于鬼谷,在诸子百家中,比墨子稍晚,比孟子、庄子稍早。由于《左传》最晚纪年与《战国策》最早纪年之间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是没有书记载的,造成空窗期,期间著名人物的生卒年都不能最终确定。墨子、孟子、庄子都是如此,鬼谷子也是如此。鬼谷子在当时著名的稷下当过先生,世称鬼谷先生,著有《鬼谷子》书流传后世。大约400年后的东汉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关于鬼谷子真实事迹的记忆已经模糊,鬼谷子逐渐变成传说中的人物。当时流传的主要是鬼谷子与苏秦、张仪之间的师徒趣事。又过了大约400年,鬼谷子变成了神仙。南北朝时陶弘景把鬼谷子纳入道教神仙谱系,位列第11位。又过了大约400年,到了晚唐时期,鬼谷子开始变得有名有姓了。晚唐时期,人们开始传说鬼谷子姓王,名栩,或诩、禅等。道教称为王禅老祖。民间传说鬼谷子姓王是随母姓,其母王姑娘未婚而孕,生下鬼谷子。而且鬼谷子也多了两个新徒弟,即孙膑与庞涓。又过了大约400多年,到了明代,各地曾经掀起一股喜欢鬼谷子的潮流,各地道观大多建有供奉王禅老祖的大殿,鬼谷子传说也随之在全国各地传播开来。这是今日全国各地都有鬼谷子传说,都说鬼谷子在他们那隐居收徒的原因。明代的小说中也多次出现鬼谷子形象,如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等。明代人又在鬼谷子弟子中加入了尉缭子。又过了大约400年,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陆与台湾同时兴起鬼谷子热。鬼谷子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再度成为文化热点,也是400年历史规律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延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鬼谷子智慧契合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国防大学房立中教授与一些地方文化研究爱好者共同开创了鬼谷子文化研究与旅游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道路。鬼谷子文化成为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同时,鬼谷子宗教信仰在台湾进一步发展,人们把鬼谷子从道教信仰中剥离出来,创立唯心宗的新教派。大陆作家寒川子著有《鬼谷子的局》,提出“天下纵横,鬼谷设局”的概念,继冯梦龙之后,再次塑造了鬼谷子形象。笔者也曾致力于《鬼谷子》的学术研究,为鬼谷子其人、其书做了正本清源的工作,有力地支撑了鬼谷子文化发展。鬼谷子文化发展方向上,所有的人始终将鬼谷子作为智慧的代表。而春秋时期比鬼谷子早的范蠡,战国时期比鬼谷子晚的毛遂、徐福,以及不知具体年代的茅蒙等人都被附会成鬼谷子弟子,鬼谷子弟子群不断扩大。这个文化现象本身既是巧合,充满神秘感,也是历史规律的必然结果,值得深入研究。

二、《鬼谷子》其书

鬼谷子的著作即《鬼谷子》。由于该书不见于汉代的《汉书·艺文志》,一直到唐代人撰写的《隋书·经籍志》中才见到著录,从唐代的柳宗元开始,直至晚清民国时期的梁启超,大都认为《鬼谷子》书是伪书。《鬼谷子》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便是真伪问题。那么,这本书到底是真是假?是不是鬼谷先生亲自写成?

过去人们往往从文献著录方面分析论证《鬼谷子》书的真伪,由于受到道教与民间传说的干扰,《鬼谷子》书的真伪越说越不清楚。笔者曾另辟蹊径,从音韵学的角度来辨伪,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语言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写诗著文讲究用韵,也就体现出时代区别来。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韵部也一直在演变,这个演变规律有语言学家已经研究出来。就先秦音与西汉音来说,主要区别在六个方面:(1)先秦时期,鱼、侯为两部,到了西汉时期,合为一个鱼部;(2)先秦时期,脂、微也为两部,西汉时合为一个脂部;(3)真部与文部,先秦时期亦为两部,到了西汉合为一个真部;(4)质、物两部在先秦也是分立的,西汉合为一个质部;(5)歌部、支部在先秦时期是分立的,到了西汉通押的情况比较多;(6)幽部、宵部在先秦时期也是分立的,西汉时期相互通押的也比较多了。而《鬼谷子》书是用韵的,清代时就有阮元、江有诰、姚文田等学者认识到,并做过整理归纳。其中江有诰著《先秦韵读》,专门对《鬼谷子》的用韵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姚文田所著《古音谐》中亦有《鬼谷子韵读》,收入《邃雅堂全书》中。但是清人对《鬼谷子》韵部的归纳整理用的是明清时期的音韵学理论与成果,不是现代科学的音韵学理论。笔者根据现代音韵学理论与最新成果,将《鬼谷子》的用韵清理出来,发现其鱼部与侯部、脂部与微部、真部与文部、物部与质部、支部与歌部均是分立的,且只有幽部,未见宵部,几乎完全符合先秦音与两汉音用韵区别的不同六种情况。这就是说《鬼谷子》的用韵完全符合先秦时期的特点,说明《鬼谷子》是战国时期的作品,而不可能是西汉及其以后时期的作品。这样,《鬼谷子》书的真伪问题得到了解决。

那么,今本《鬼谷子》是不是鬼谷先生亲著?从古书成书的通例来看,今传《鬼谷子》,大致是鬼谷子及其弟子集体撰著而成的,其主体应为鬼谷先生所亲著。既然《鬼谷子》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从音韵学的角度得到了证明,那么其作者是鬼谷子是没有疑问的。过去,有人据《汉书·艺文志》著录《苏子》,以为《鬼谷子》就是《苏子》,其作者是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出土以后,因其中主要内容是关于苏秦的游说辞,人们普遍认为《苏子》应该就是类似于《战国纵横家书》那样的游说辞,《鬼谷子》当不是《苏子》。当然,今本《鬼谷子》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苏秦的思想在里面,它是一个学派的思想的结晶。

今本《鬼谷子》书是如何成书的?在整体上,《鬼谷子》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篇至第十一篇为一个部分,《符言》《转丸》《胠乱》三篇为一个部分,《本经阴符七术》《持枢》《中经》为一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也是《鬼谷子》一书最初的三个源头。大约到了西汉时期,刘向对《鬼谷子》进行过整理,并在标题前加上序号,如《捭阖》第一、《反应》第二、《内揵》第三、《抵巇》第四、《飞箝》第五、《忤合》第六、《揣》篇第七、《摩》篇第八、《权》篇第九、《谋》篇第十、《决》篇第十一、《符言》第十二、《转丸》第十三、《胠乱》第十四,这是《鬼谷子》成书的一个重要阶段。到了西晋时期,皇甫谧在给《鬼谷子》作注时,《鬼谷子》已经有了三卷本的定本。这个定本一直流传至今,只是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残缺。不过,幸运的是《鬼谷子》一书的基本内容还是保留下来了。

三、鬼谷子的思想

鬼谷子的思想十分丰富,尤其切合当今世界。《鬼谷子》的内容除去残缺的《转丸》《胠乱》外,主要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即前十一篇为前半部分,《符言》与《本经阴符七术》《持枢》《中经》为后半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讲纵横学外在谋略,后半部分主要讲谋略产生的内在修养。纵横学的外在谋略适用于外交、军事活动,同时也适用于国际政治、地缘经济、文明冲突、人际社交等活动。纵横学的内在修养适用于养生、修身、宗教修炼等。当今社会,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商品贸易非常发达,商场如战场。战国时期策士游说人主,将自己的主张推荐给人主,实际上也是一种推销行为,与今日推销员推销自己的产品有诸多相似之处。不同的地方在于:策士推销的是主张、策略,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今日的推销更多的是推销商品,是物质性的东西。但是,《鬼谷子》所说的诸多思想原则对今天的销售有直接的启发,《鬼谷子》所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对今天的公共关系学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鬼谷子》对人的心理的揣测也是我国心理学的开端。可以说,《鬼谷子》既是中国古代外交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军事学巨著,更是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的鼻祖,《鬼谷子》思想在今天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价值。

第一,地缘政治的纵横捭阖思想。《鬼谷子》的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君子动口不动手。《鬼谷子》是“动口”的学问,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历代以来的兵法是“动手”的学问。“动手”也就是军事手段,是最后的保留手段。在“动手”之前,尽量用“动口”去解决问题,这样成本低,对人口甚至一国的经济命脉的伤害也小。“动口”就是运用智慧,所以“动口”的重要性一点不低于“动手”。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兵法,忽视《鬼谷子》,实在是说不过去。动口,不动手,所以堪称君子。在战国那个特殊年代,因为纵横家的纵横捭阖,策士游说时多言明战争的危害,减少了许多战争。从这个意义上看,纵横家是大爱之士,并不是儒家指责的小人。

从总体上看,《鬼谷子》是弱者的生存哲学。《中经》篇最后说:“可以救亡使存,转危为安。”救亡使存,多指弱小的国家而言,强大的国家一般不存在救亡的问题。《鬼谷子》思想的核心就是纵横捭阖。纵横就是合纵、连横,是在春秋战国这一特殊时代产生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分封制的延续,血缘关系日益松散,诸侯之间随着血缘纽带的断裂,为了利益争夺日益激烈,彼此吞并与反吞并层出不穷,先后出现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这些国家彼此相邻,为了生存,国家之间必然形成竞争,出于其生命的本能追求,国家必须向其领土之外进行扩展,即扩张其生存空间,没有一个大国真正处于“饱和”状态。其结果就是少数强大的国家必然会吞并弱小的国家,这是竞争中的永恒规律。一些弱小的国家往往联合起来对付强大的国家,这便是合纵;合纵一旦成功,各弱小国家组成了一个强大的联盟,其联盟的综合实力就会超过少数强大的国家。这样,弱势的一方反而变成了强大的势力。为了自保,同时也为了吞并弱小国家,强大国家也会联合一些国家,组成联盟,这就是连横。合纵派与连横派在各国之间开展的外交活动,称为纵横捭阖。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合纵还是连横,都是基于地理因素对于国家安全的统筹与规划。纵横家认识到,在制定国家有关政策时,应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这些地理因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民族、人才、矿产资源、综合经济实力、战略军备等。合纵连横是地缘政治的重要生存原则,所以可以认为《鬼谷子》是地缘政治的重要典籍。如《飞箝》篇说:“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岨崄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这里虽然说的是策士游说人主时需要注意了解天时、地理、人口、财政、诸侯之间的结盟情况与人主的性格、想法等,但普遍适用于各国政客处理国内政治、经济、人口与外交事务等方面。《揣》篇:“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揆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知慧,孰少孰多;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交,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这是说从事政治与外交活动的人要综合考量一个国家的内外情势、人心向背等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就是组成国家的力量因素,而实际上力量因素就是国家的决定因素。这样方便纵横家们考虑各个国家的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者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以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为了更好地处理地缘政治关系,纵横家自身需要学习与提高的地方有很多。《鬼谷子》主要是就提高纵横家自身的修养、智慧、谋略而提出的一系列原则与方法。如《捭阖》说的就是要善于辩证地对待事物。捭阖就是开合,开合是表象,上升到哲学层面就是阴阳,利用阴阳互相依存、互相转换的道理来处理游说,把握好出口时机。《反应》讲在游说过程中根据游说对象的反应来做出应对。这种临机应对,需要高度的智慧,《反应》篇就提出了这种应对的策略。《内揵》篇提出说人主要紧扣其内心真实之愿望,首先设法弄清楚人主内心真实的想法,然后提出解决办法,既能满足人主的愿望,也可实现自我的目的。《抵巇》是说要善于利用对手的漏洞,如“天下纷错,士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芽巇罅”,这些都是漏洞。这些漏洞需要策士深刻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与情报信息搜集能力才能被发现。又讲到“巇始有眹,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飞箝》要求策士对地缘政治有深刻的认识,然后“可箝而从,可箝而横”。《忤合》篇是说策士在游说过程中要遵守“因”的原则,所谓“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而《本经阴符七术》则是讲纵横家内在修养,认为高超的智慧来自于内心的守虚,内心虚静,才能神志清醒,行事冷静,必能成功。

纵横家认识到只有大国、强国才能影响大陆及全球的政治,要在大国与小国之间周旋,获得应得的地位,并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选择人主以实现自我的理想与人生价值。这是纵横家的人生观。由于战国时期各国原都是周天子分封而后形成的,故彼此之间的战争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别。当时流行“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一些纵横家为欣赏自己的人主出谋划策,救亡图存,也不能以“有奶便是娘”来贬低。张仪更是为秦国最终实现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纵横家的地缘政治外交思想在今天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第二,《鬼谷子》的军事思想。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思想的发展主要可以概括为“先礼后兵”。西周至春秋中期,作战主要是讲“礼”,而春秋中期至战国时期主要是讲“兵”。周天子以“礼”来约束诸侯,诸侯之间征伐讨逆皆要按“礼”或者借“礼”的旗号来进行,战争中对“礼”的遵守是普遍存在的。班固《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序》说:“下及汤、武受命,以师克乱而济百姓,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司马法》是其遗事也。”《司马法·仁本》说:“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战争要符合“礼”的规定。按照“礼”之规定,军事行动中有“不加丧,不因凶”的限制,即不允许乘敌国遇有君王去世或闹灾荒等重大变故之际发兵攻打。如《左传·襄公四年》记载,当年三月,陈成公死去,楚国原先计划攻陈,这时候就中止了这次军事行动。又如《左传·襄公十九年》记载,当年晋国率军攻齐,当军队快开进齐国时,传来了齐灵公去世的消息,晋军统帅当即决定停止进攻,班师回国。《左传》中记载的大量战争,皆是如此。如宋楚泓之战,《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宋襄公固守成例,“不鼓不成列”,就是古礼之规定。《司马法·仁本》说:“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宋襄公还是守“信”的。泓水之战规模虽不很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上却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标志着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主要特色的“礼义之兵”行将寿终正寝,新型的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作战方式正在崛起。所谓的“礼义之兵”,就是《公羊传》上说的“重偏战而贱诈战”,要求“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它是陈旧的密集大方阵作战的必然要求,成语“两军相逢勇者胜”就是这种战争观的反映。宋襄公无视这一情况的变化,拘泥于“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旧兵法教条,招致悲惨的失败。“兵”是兵谋,所谓“兵者,诡道也”,打仗不再讲“礼”,而是主要依靠计谋、阴谋。《孙子兵法·计》篇:“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这些策略计谋之道,就是兵学的核心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鬼谷子》是兵家著作也是毫无疑问的。《鬼谷子·摩》篇专门就“主兵”事做了很好的论述:“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主张“主兵者”要“谋之于阴”。谋之于阴,就是讲“阴谋”,“阴谋”一词即出自《鬼谷子》。《鬼谷子》特别重视谋略、计谋的作用。《忤合》篇说“成于事而合于计谋”,强调“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提出要先想计谋,谋定而后行。《鬼谷子》专门有《谋》篇,强调“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认为“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谋》篇说:“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这与上文引《孙子兵法·计》篇所言之思想也是高度契合的。这里“因其势以成之”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孙膑所言“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意思一致。除此之外,《鬼谷子》有多篇言辞适用于指导战争。如《摩》篇曰:“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这实际上与《孙子兵法》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意思一致。《内揵》篇说:“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谋》篇说:“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这些都是强调对对方要有充分了解,只有充分了解对方,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与《孙子兵法》中所说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也是一致的,虽是说游说,但对指导战争也是十分有启发的。

第三,《鬼谷子》的营销思想。《鬼谷子》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谋”与“说”。就“谋”而言,主要从兵学方面来理解,也就是其军事思想;就“说”而言,主要从纵横学方面来理解,也就是其外交思想。这两方面的思想在今天都有启发意义。今天中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即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所有用来交换的都是商品。商品交易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市场行情、竞争对手等信息,这就需要“谋”与“说”。因此,《鬼谷子》在商品交易的时代是十分有指导价值的一部书。可以打比方说,今天的销售类似于策士向人主推广自己的主张。营销的目标是为顾客创造价值,进而从顾客那里获取价值作为回报,这与策士游说人主有高度的相似之处。策士游说人主,首先是从人主的需要出发,而不仅仅是推销个人主张,这对今天的营销有很大启发意义。营销首先就要考虑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劝说顾客买自己的东西,不是从外向内推销自己的产品。策士的游说,为人主出谋划策,实际上启发企业家与市场营销人员要为顾客创造价值,并从顾客那里获取价值回报。策士为了有效说服人主,往往需要“得情”,也就是如上引《飞箝》篇所说:“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岨崄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这对企业来说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企业必须了解市场行情与顾客的需要,既要及时关注全球的各种动态(天下),还要考虑顾客的经济实力与实际购买能力(人民财货之多少),更要关注到顾客的心理,“审其意,知其所好恶”,这样才能制定正确的营销战略与策略。《飞箝》篇的这段文字,启发当今的营销人员要关注顾客群的人口、经济购买能力、国家政策、文化环境等要素。这些要素都是就宏观环境而言的,如就微观而言,则须注意的事项更多。如单就人口而论,就要考虑到人口的密度、规模、区域、年龄、性别、种族、职业、信仰、生活习惯等,分析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等。营销者只有获得全新的资料和信息,深入了解顾客的需求,也就是说,只有在充分“得情”之后,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营销战略与计策。

上引《揣》篇强调量权的重要性,其文曰:“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揆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知慧,孰少孰多;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交,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这里除了上文所说的“得情”之外,还有对当今市场营销有启发作用的东西。这里“称货财”“料人民”“辨地形”“揆君臣”“与宾客”“观天时”“诸侯之交”等,实际上有细分对象的意思,与当今市场营销中细分消费者市场有相似之处。其中“称货财”可称为收入细分,“辨地形”可称为地理细分,“料人民”可称为人口细分,“揆君臣”可称为心理细分,“观天时”“诸侯之交”可称为国际环境细分。在《鬼谷子》时代,虽然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市场营销思想,但市场交换的经济在战国时代已经很普遍了。《鬼谷子》所论确实值得今天从事市场营销的人员学习。

而在做某种具体营销工作时,要注意引起顾客对某一供应物的反应。《鬼谷子》中就有专门的《反应》篇,云:“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通过对顾客反应的反复研究与验证,搭建供应商、企业、营销中间商与终端消费者之间的系统。在今天强调产业链的形势下,一个举措往往会引起产业链各环节的连锁反应。如果供应商、企业、营销商等都能及时做出反应,那么就能赢得顾客满意。尤其是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既可以在销售中积累顾客资料,也可以通过分析这些资料,形成数据,来分析未来的消费者当前的需求与未来的购物趋势。 所以有效运用“反应”之策,既可以帮卖家挖掘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今天的很多网络销售运营商特别重视大数据、云计算的建设,实际上就是体现《鬼谷子》的“反应”之策。现在提倡的“互动营销”,也是如此。

在现代市场营销的观念产生之前,商品销售主要渠道就是推销。推销靠“说”,就是一种游说,推销员类似策士,顾客类似人主。让对方接受自己的产品,既需要会“说”,也需要运用“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就是要注重顾客的参与,注重互动营销。这在《鬼谷子》中早就有论述。《鬼谷子》在今天赢得人们的广泛喜欢与关注,是与当今的时代需要紧密相关的。

随着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出现,黄老之学备受重视。《鬼谷子》中的《符言》篇、《本经阴符七术》中有许多论说与黄老之学也是相通的。所以,总体上看,《鬼谷子》的思想内容丰富而又驳杂,值得今天的人们深入探讨。

四、《鬼谷子》版本简述

《鬼谷子》版本系统主要有《道藏》本系统和钱本系统。

《道藏》本系统中,流传最广的为正统《道藏》本。分上、中、下三卷。其中《捭阖》第一、《反应》第二、《内揵》第三、《抵巇》第四为上卷,《飞箝》第五、《忤合》第六、《揣》篇第七、《摩》篇第八、《权》篇第九、《谋》篇第十、《决》篇第十一、《符言》第十二、《转丸》、《胠乱》为中卷,《本经阴符七术》《持枢》《中经》为下卷。分篇分段低一格作注,不引他说。篇目下双行夹注注明篇旨,未题注者姓氏。后世出现的各种传本,基本上是以《道藏》本为祖本。《道藏》本的传世版本较多,主要有《四部丛刊》影印京师白云观藏正统《道藏》本、明万历四年刊《子汇》本、明天启五年武林张懋宷横秋阁刻本、清乾隆间《四库全书》本、清乾隆五十四年秦氏石研斋刻本等不下数十种。《道藏》本内容多有脱误,其中《内揵》篇缺文多达四百五十余字,《揣》篇中开头一段原文五十七字误为注文,《本经阴符七术》“损兑法灵蓍”篇中也脱“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然也”一句。《道藏》本脱注者姓名,《揣》篇、《摩》篇、《权》篇三篇的题注也佚失。所以《道藏》本不宜做注释、校勘、翻译的底本。

钱本乃清钱曾藏旧钞本,全称为“陶弘景注《鬼谷子》三卷”。此本即明嘉靖乙巳钞本,“乃据宋本传录者”(徐鲲语)。该本较正统《道藏》本完整,《道藏》本《内揵》篇脱文即据此本得知。此本明署注者为陶弘景。清秦恩复于嘉庆十年刊刻此本,并加校勘,即今天所见的《鬼谷子》嘉庆本。嘉庆本《鬼谷子》分上、中、下三卷,首题“梁陶宏景注”。前有嘉庆十年秦恩复自序,末附《鬼谷子》篇目考、附录,乾隆辛丑周广业跋、卢文弨跋、乾隆戊申阮元跋尾。《鬼谷子》嘉庆本质量远超《道藏》本,当为今日学习宣传借用之依据。但此本也没有收录《揣》篇、《摩》篇、《权》篇三篇的题注。

其他重要的传本有:(一)元末陶宗仪《鬼谷子》。节钞《鬼谷子》,自《捭阖》至《权》篇。在《说郛》内。此本价值在于它是元本,年代较早。(二)明万历间刊方疑辑校《鬼谷子》。在《十六子》内。明万历间刊《且且菴初笺十六子》本。(三)明万历六年谢汝韶编《鬼谷子校订》。前有鬼谷子序。在《二十家子书》内。吉藩崇德书院刊本。(四)明万历间陆可教、李廷机编《鬼谷子玄言评苑》。在《诸子玄言评苑》内。明光裕堂刊本。(五)明天启五年归有光辑《鬼谷子评点》。此本题归有光辑、文震孟参订,前有“鬼谷子考略”。在《诸子汇函》内。(六)清嘉庆九年姚文田撰《鬼谷子古韵》。在《古音谐》内。清道光二十五年归安姚氏刊本。(七)清嘉庆十九年江有诰撰《鬼谷子韵读》。在《音学十书》“先秦韵读”内。民国二十三年成都渭南严式诲重刻本。(八)民国二十一年尹桐阳撰《鬼谷子新释》,三卷。前有尹桐阳自叙、目录、附识,末附《鬼谷子佚文》一卷。民国二十一年上海文明印刷所铅印本。(九)日安永三年皆川愿刻《鬼谷子考阅》,上、下二卷。前有安永甲午皆川愿刻《鬼谷子》序。安永三年大阪嵩山堂刊本。另有清末民初王仁俊辑《鬼谷子佚文》一卷。

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续编》本《鬼谷子集校集注》吸收了各家之长,并补充了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是目前可见的最权威的文本。本书即以此本为底本。

本书每篇一般包括题解、正文、注释、译文、评析几个部分,《转丸》《胠乱》两篇因原文佚失,仅有题解和评析,以助读者理解。题解以简要的语言概括本篇的主旨、结构和内容。注释语言力求简明准确,不烦琐引历代注释,也不串讲句意。对于较长的篇目,根据句意适当划分段落,分段注释和翻译,译文力求直译,直译不顺畅之处采用意译,以便于读者迅速理解文意。部分疑难字加注汉语拼音,便于阅读。本书注释、译文参考《鬼谷子》(《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华书局2012年版。

无论正文、注释还是译文,都采用简化字,个别文字因用简化字可能造成句意误解而予以保留,但在注释中加以说明。本书在题解和注释时参考了前人和时贤的观点,能出注者均直接在文中标明,或有一些引用而未能逐一出注者,在此特别说明,并致谢忱!

许富宏

2019年7月于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