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筹建大明中央军校
不多时。
朱由校便见到孙承宗与袁崇焕二人进入大殿的身影。在他们行礼觐见之后,朱由校缓缓开口道,“朕之前已经与恩师和崇焕沟通过辽东方略,他们的建言深得朕心。”
“如今刚好有职位空缺,朕打算任命恩师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的身份,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而崇焕则官复原职,以辽东巡抚的身份管理关宁锦事务。”
朱由校将问询的目光投向内阁,开口询问道,“不知内阁意见如何?”
黄立极与钱龙锡对视一眼,均对朱由校的任命没有表达任何异议。如今他们正是需要皇帝支持的时候,自然不会平白无故去忤逆皇帝的意图。
再说了,那孙承宗身为帝师,本就地位高贵,身为东林成员,与各方之间都维持着良好的关系。
之前只是因为魏忠贤存在,才能将其压制的辞官归家。如今没了魏公公,自然没人会去主动招惹他。
“朕听闻辽东将士今年饷银还未调拨,内阁便将今年饷银一并交予恩师,带去辽东为将士们发放,也好安将士们守土之心。”
“陛下,如今国库紧张,难以抽调太多银两啊。”此时户部尚书直接从队列中走出,满脸苦涩的开始哭穷。
“朕知道朝廷不容易,为了能让朝廷度过难关,朕决定停止三大殿的建造。朕会从三大殿剩余经费中调拨一部分给予恩师,但户部也需要补充足够的数额才行。”
为了安抚朝臣,朱由校直接将之前停止三大殿的决定搬了出来。毕竟朱由校来自后世,无论这宫殿建设的多华丽,也无法让见过世面的他动心。
若是前线抵挡不住建奴进攻,就算这宫殿修建的再如何华丽,最后都会便宜那捡漏入关的建奴。
在将弹劾与辽东之事处理完毕后,朱由校又在朝廷中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那便是他关于“大明中央军校”的设想。
他朱由校想要建立独属于大明的“黄埔军校”。
如今的明军其实勇将很多,比如辽东的祖大弼,手持长柄战斧,身穿三重重甲的情况下,即使在八旗阵营里也能所向披靡。日后的吴三桂那也是异常勇猛,率领家丁能够“勇冠三军,孝闻九边”。
由于明军勇将以及家丁的存在,导致明军在千人以下的小规模战斗中,通常是可以打垮建奴、取得胜利的。
在日后的清军入关劫掠中,明军虽然大战役打不过,但是基层官兵乡勇往往能给清军造成大量死伤,这也是每次清军返回沈阳都会披麻戴孝的原因。
不过由于大战役屡次失败的缘故,八旗贵族们每次收益往往能大于损失,这也导致了后期他们“痛并快乐着”屡次入关。
可一旦明军各方集结,进行大规模作战的时候,明军各部配合不佳、精锐甲兵不足的缺点便会体现出来。
虽然整体人数占优高于建奴,可面对建奴壮丁十三万、甲兵四万的规模,明军的主力都会遭遇严重的溃败。
因此朱由校便想以“中央军校”为基础,先培养出数量足够、配合融洽的基层军官,等日后银两充足,便能以这些基层军官为骨架,迅速拉起来足够规模的中央军。
只有如此,才能“打扫干净屋子”,彻底扫清明军的各种陋习,建立一支较为新式先进的明朝中央军。
于是,面对着站立在大殿两侧的众多大臣,朱由校打算先和众大臣讨论一下明军存在的问题,之后再提出自己的想法。
“近年以来,大明多处地方产生了战事。比如东北的建奴肆虐还有西南的奢安之乱,在处理战乱的过程中,多处战事不顺,不知各位大臣可有总结我大明军队出现的问题?”
面对朱由校的开口询问,原本有些热闹的朝堂竟然有些安静下来。
朝中诸位大臣有的人对兵事一窍不通,有的人则是深知内情却不敢得罪众多既得利益者,不敢将真相说出来。
眼见朝会氛围有些冷场,刚刚上任兵部尚书的孙承宗此刻直接出列,略微思索了一番,开口道,“陛下,臣以为各处战事不顺,很大程度上与各军镇武备废弛、吃空饷严重有关。”
“同时各地官军在联合作战之时,往往存在沟通协调问题,很容易被贼人逐个击破。臣以为之前辽东多处战事不利均与此有关。”
朱由校对孙承宗投向了赞许的目光,随后开口道,“我大明过去多年繁荣昌盛,对兵备的重视度不够,才导致了武备废弛的问题。”
“为了显示我大明对军队的重视,朕打算建立一所军事教学的地方,我称呼为学校,大明各处的优秀将领以及士兵,只要能通过这所军事学校的考核,就能进入其中读书。”
“而朕会亲自安排我大明最为优秀的军事将领和兵法大家进入其中,他们会作为老师进行教学。”
朝中大臣听完以后,虽然感觉朱由校的想法很是新颖,但内心深处却不为所动。
朝中文官大臣是觉得此事是军队那些臭丘八的事情,与他们无关。至于站在另一侧的武官勋贵,他们则是平日里躺平惯了,这种明显要吃苦受累还可能讨不了好处的事情,他们可不爱去做。
见到诸位大臣的态度,朱由校决定抛出自己早已经准备好的一个重大决定,“为了显示朕的决心和朝廷的重视,朕会亲自担任这所军校的校长,等到里面的学子完成学业毕业后,朕也会与大臣们重点讨论他们日后的前程。”
原本还一片安静的朝堂瞬间变得有些哗然,就像是在平静的湖水中突然落入一块巨石,导致湖水中掀起了巨大的浪花。
“陛下作校长,那只要能进入这军校学习,岂不是就能对外宣称是天子门生?”
对于大明子民来说,成为“天子门生”,那会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
站在左侧的文官群臣,看向武将们的眼光都有些嫉妒,“他们文人怎么就没有这种机会?他们的后辈子弟可是也想成为天子门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