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泡沫破灭前夜
黄金十年终结
产能增长、价格飞升、品牌扩张,中国白酒行业在黄金十年中一路“傲视群雄”,高歌猛进。谁也没有想到,这辆快速前进的列车,会在2012年遇到急刹车。
2012年初,北京市西城区,一场重要的会议正在举行……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明确要求严控“三公”经费,禁止公款购买香烟、高档酒和礼品。10月,正式实施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明确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
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通过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即中央“八项规定”,明确提出了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
紧接着,12月26日后,中央又出台了“六项禁令”,抵制铺张浪费之风。同月,中央军委下发通知,印发《中央军委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十项规定》,明确指出,不安排宴请,不喝酒,不上高档菜肴。
伴随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一系列约束“三公”消费的新规的出台和落实,白酒行业的黄金十年陡然吹响“终结号”,行情断崖式下跌,整个行业也由此进入了深度调整期、洗牌期。
依托独特的行业惯势,白酒行业是紧随国家政策向前行走的行业,一起一伏、一张一弛的酒政变化,都是关乎行业发展、命运的那只扼喉的手。
自此,一路高涨的白酒行业被按下暂停键,行业神话就此破灭。陡遇“寒流”,白酒一改之前“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火热销售场面,许多企业销售额大幅下滑,连续亏损,运营举步维艰。特别是在黄金时代一飞冲天的高端白酒,更是遭遇致命的打击,一下从畅销高峰掉入滞销谷底,经历冰火两重天。
从传统经济学原理来看:没有任何企业可以长期提价,任何行业都有一个唯一的均衡价格;任何竞争优势,都无法保证企业长期获得超社会平均收益率的超额收益。因为有市场规律调节供求关系,一些供不应求的产品价格上涨后,销量应该会有所回落。
但是价格杠杆的这一调节功能,在高端白酒市场却失效了。高端白酒在十年间价格不断上涨,销量却不降反升,“越贵越买”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很大程度上,高端白酒的畅销,表面上是受市场规律支配,但在深层次上,公务消费与商务消费成为主流。在白酒黄金时代,高端白酒绝大部分被用于公务、商务消费。在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下,各种公务、商务活动增多,高端白酒消费市场一路水涨船高。
另外,在黄金十年间,高端白酒还有一个重要的团购渠道,也就是走大集团批量销售的路子,只要经销商、销售商下一笔“团购”单,经营压力就大大降低。茅台、五粮液等高端白酒,在黄金十年间都曾建立相应的团购渠道。团购原本是白酒企业在市场化竞争中立足的一个手段,但在团购之风愈演愈烈时,团购高端白酒更多为公务消费与商务消费。
随着政策变化,白酒行业整体出现断崖式下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三公”消费的禁令出台后,2013年全年,中国白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产量和销售收入增幅,均创下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白酒上市企业的全年财报则显示,2013年,14家白酒上市企业的市值缩水合计超过2500亿元。白酒企业集体感受到了寒冬来袭。
这种变化不仅牵连酒企,还连环地影响了白酒行业的整个链条,在酒类流通中承担重要作用的经销商更是元气大伤。
“2012年前三季度亏损1.77亿港元;营收同比减少85.4%;存货较今年3月底增加35%……”作为白酒最大的经销商之一,银基集团披露了一份截至2012年9月30日的财报,在这份“飘红”的“成绩单”中,透露出白酒市场散发的森森“寒意”。
除了销量下滑,库存压力也与日俱增。由于黄金十年高端白酒行情一路向好,白酒经销商对高端白酒的前景一致押注“量价齐升”。于是,在2012年上半年,经销商大量购入和囤积高端白酒,导致其库存量普遍大幅上升。但是2012年末,高端白酒遭遇寒流,销量远远不及预期,经销商们手里压着货,只能通过降低产品售价拼命清库存。冬季原本是白酒行业市场繁盛的旺季,可2012年冬季市场的销售量却比往年的淡季还要惨淡。种种迹象传递出强烈的信号,白酒行业将进入深度调整期。
“烈火”烧过白酒行业,之后便是冰雪交加的漫长寒冬。一场争分夺秒的市场生存战,在行业中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