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缺了一个救星
西安门。
整条街已经被做生意的抢占,御街都容不下,巷子两旁也堆满了小摊贩。
“叮铃铃”
随着铃铛声,又一支商队抵达。
京城“只进不出”。
除了垃圾和尿粪等,大宗物资往外运是非常严格的,并且也不容易隐藏,更何况现在的京城就像造银子似的,每天好几万甚至几十万两的银子的往外撒。
京城市面上被扫空了,除非柴米油盐之类的民生物资,但这些大宗物资运入京城,本就是为了在京城售卖出去,也没有往外运的道理。
“大鱼每尾一钱银子,中鱼每尾七分五钱、小鱼每尾两分五钱。”
带队的掌柜报价。
伙计们整理各自的货物。
除了从天津带来的米面,还有沿途一路采购的物资,鸡蛋猪羊,麻布棉花,包括农户家的芝麻等,有什么买什么。
“你们周记的价格涨得太快了。”
“以前的大鱼,至少五斤重,你们现在的大鱼,才三斤多点,按照以往算是中鱼,还有价格也涨得厉害。”许多摊贩不满。
周记卖给他们的鲜鱼,不光偷工减料的厉害,还是以前的市场价,他们这些商贩采购了回来,卖到市场上岂不是毛也赚不到了。
周记的掌柜一脸笑容,丝毫不担心摊贩们的不满。
大揽总带商队,运载着大宗物料入皇宫,直接与皇城做买卖。
大生意要做,小生意也不能忘本。
掌柜自己负责这些小生意。
“各位。”
掌柜的等人差不多齐了,这才拱了拱手,大声的开口,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我们周记虽然涨价了,可涨得是最晚的,也是涨得最少的,因为我们东家说了,生意要一起做,不能吃独食,如今的情形,诸位也晓得,不用在下多说。”
“许多商行全力和宫里头做生意,我们周记的大揽总也提出,皇宫里给银子痛快,价格也高,不然也没有诸位把自己的铺子改到此处。”
“但是我们东家不同意,所以我们周记留了两成的运力,就是为诸位留下的。”
掌柜的不怕闹事。
有理说遍天下。
何况许多摊贩是他相熟的面孔。
生意人嘛。
哪里利润大就往哪里去。
现在皇宫西门外就是天下利润最大的地方,许多生意人放弃原来自己的地方,来这里挣钱也是正常的,虽然知道不长久,可是利润高,快钱大家都想挣。
商贩们抱怨归抱怨,下手可不迟。
一箩筐一箩筐的抢鱼。
说是鲜鱼,其实已经死了半天了,现在天气寒冷,倒也的确是鲜鱼。
如果是以前。
这些鱼贩们把采购的鱼运回自己的鱼铺,或者放在冰窖冷冻起来,或者开膛破肚制作成咸鱼干,或者熏干,然后在市面上售卖,成为京城人家餐桌上的食物。
鲜鱼保存成本高,主要是大户人家,或者平民百姓大日子的时候,宴请上采购鲜鱼,售价是最高的。
其次才是咸鱼干和熏鱼干。
不过后两者卖的更多些。
现在这些鱼贩并没有这么做,他们把鲜鱼带回去分给各片坊的百姓们,由他们开膛破肚清洗干净,制作成熏鱼干咸鱼干,希望最后几天的功夫,能抓紧时间卖去皇宫,挣到最后一笔钱。
他们这些小摊贩挣得不过是加工费罢了。
别看刚才和周记嘴上说的他们苦,又说鱼价高了,百姓吃不起,实际上他们才不会在乎,谁能和钱过不去,他们也是小老百姓,只想挣更多的钱。
周记带来的鱼,猪羊鹅等,还有油盐酱醋等,这些多散给了商贩。
他们主要是带来了粮食和豆料。
一百多架车。
近八百石的货物,五天的时间,三千多两的售价,一千五百两的利润,两趟就是三千两,扣除工钱伙食,牲口豆料等等,净利润两千多两。
周记虽然不大,可往常一年的盈利也才这个数。
......
商行与皇宫的生意,每一笔都有记录。
厚厚的账本,朱由检已经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商行名字,以及这些商行的运输能力和从事的行业,通过这本账册,就能了解大明的商业。
而朱由检仿佛看到了陆权与海权。
比如西班牙大帆船,一艘可以运输一万数千石的物资,而陆地上的商队呢,一架马车平均运载六石已经是大的马车了。
所以陆地上需要运输一万三四千石的物料,那么就需要两千两百余架马车。
两千两百余架马车,需要至少五千名车夫,还有随行的伙计等等,运输队的人手至少有好几千人。
一个能组织好几千人势力的商行,还叫做商行吗?
所以哪怕是清末,北方商业规模最大的张家口大同等地,势力最大的晋商,在道光九年一跃增长为九千六百七十驼和两千七百零五架车,不过只是合计为两万五千石的物料。
这就是区别,十七世纪两艘西班牙大帆船的运载量而已,两三百人就可以做到的事。
所以贫穷的西欧有动力发展海贸。
一艘帆船的盈利,就可以养活许多的人。
于是资本开始了兴起。
反观大明。
比如朱由检和勋贵们谈妥的百万石的粮料,这不是普通商行可以承担起来的,明初的开中法,就是由商人们负责运输,最后失败了。
商行可以负责起数千石,甚至近万石的运输能力,所以明初的商行们,刚好可以满足边地各个卫所的需求。
一支商队,六七百架车,千余人,往目的地的卫所运输五六千石的物料。
但是随着北方人口恢复,管理成本的上升,导致需要的运输规模超过十万石,一百万石,五百万石的时候,那就远远不是商行可以承担的能力,需要的就是国家力量。
所以明初最早由商行承担的运输,包括漕运最初民间商行占比也不小,中后期全部由大明朝廷接收,各地建立运军,包括漕军等等。
看起来是市场效益的低效率,实际上却是陆权大国的必然。
并不是打压商行。
而是商行的组织模式,无法适应大明的需求。
打仗打的是后勤。
西方小国可以依赖海上贸易,大明却不行。
西方国家的敌人规模小,大明的敌人规模大。
西方骑士团几百人都是了不得的规模,而中原北方的游牧民族,动辄数十万骑兵却是实打实的,虽然精锐可能没有这么多,大概几万不等,仍然是庞大的军事压力。
这是长期以来,中原的强盛造就的,别人肯定会学你的。
中原给北方草原的压力越大,北方草原就会逐渐变得适应中原给的压力,比如原来松散的部落,互相厮杀的部落,逐渐抱成一团,形成一个民族。
而东北的各部女真族也是如此,在大明的压力下,大部分也逐渐形成了一个民族。
所以农业社会有史以来,北方失败的游牧民族动不动往西边去,成为西边的各种大麻烦,却没有西边的游牧民族来东边。
这就是东西双方的实力差距对比。
能为强大者造成麻烦的,必然也是强大的敌人。
那么当大明朝廷失去了组织能力,大明的下限竟然如此之低,也就不足为奇了。
比如一百万石物资的运输。
以前大明可以做到,现在的大明就无法做到。
一百万石的物资,并不是做不到就做不到,而是关乎国家命运的。
一个人口亿万的国家,能被几十万人口的民族征服,唯一的原因就是这个国家失去了组织能力。
越是强大辉煌的国家,越是依赖组织能力。
勋贵们是国家的蛀虫,国家维持运转的力量成为了他们的摄取利益的手段,所以他们手里掌握大量的财富,可朝廷失去了组织力,并无法满足漕运之外的运输。
朱由检用后世的眼光来分析当下的大明。
所以崇祯是没有办法挽救大明的。
大明遇到的是农业社会高度发展的瓶颈问题。
英国不如同时期的法国强盛辉煌,更不如同时期的意大利文明昌盛,是被欧洲诸国瞧不起的野蛮人,可就是人们看不起的英国兴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很简单的原因,因为环境适合了,而英国本土资源又满足了需求。
那么现在的大明该怎么解决呢。
李鸿章的官督商办。
大明现在需要依靠资本的力量,可作为陆权国家,又不能有游离在朝廷之外的庞大势力,需要纳入朝廷的管理之中。
资本的确是腐朽的。
可是资本又比封建权力先进。
这属不属于文明差距的吊打。
朱由检忍不住嘴角翘起。
人是一定要读书的。
非洲老公司的前辈说的话,给朱由检带去了巨大的财富,认清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现在的大明。
朱由检认为自己已经足够了解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有没有关于关宁军的奏疏。”
朱由检抬起头问道。
王承恩不知道皇上高兴什么,突然听到皇帝的问话,王承恩回想了今早送入宫的奏疏,随后摇了摇头。
朱由检眼神露出失望。
对于关宁军。
朱由检并没有受到史料的影响,心理对于关宁军,朱由检认为是同情大于愤慨。
辽东百姓与后金有血海深仇。
学者们对明末辽东人口的估计,最少的是两百五十多万,最高的是五百万,折中采取三四百万人,在大清入主中原前,只有两次大规模内迁。
一次是广宁失陷后,熊廷弼撤走了部分人口。
第二次是吴三桂救援北京,带着宁远极其周边十多万汉人入关内迁。
那么汉军八旗在大清入关前为四万多人,主要是明军的降军,加上三顺王的军队一共才六万多,等大清入主中原后,辽东军民内迁,往大了算,人口也不到百万。
也就是说,辽东至少有两三百万人被后金屠戮了。
如此的仇恨。
关宁军是决计不愿意投降后金的,除非没有其余的选择。
吴三桂宁愿带着关宁军和军眷内迁,放弃原来的土地,只是呢,吴三桂不是可以背叛阶级的人,所以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做了汉奸。
按照阶级理论,这是反动派必然会做的事。
可关宁军的军士们是无辜的。
关宁军名字是关宁军,从袁崇焕建立这支军队起,短短的二十余年来,下面的军士们整整换了三批。
从十六万到四万。
军士们已经付出了他们的责任,用性命做了代价。
还需要他们背负骂名吗?
他们缺了一个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