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读史笔记·三国志】【名臣奏疏语录篇一】
曹操拒王芬许攸等谋废灵帝
背景
东汉末年,汉灵帝时期,政治腐败严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中平五年(188年),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为帝。合肥侯其人在三国志正史中未做记载,姓名已失考。王芬等人计划在灵帝北巡时借口有所谓黑山贼为乱而起兵废灵帝。会北方有赤气,东西竟天,太史上言“当有阴谋,不宜北行“,帝乃止。敕芬罢兵,俄而征之。芬惧,自杀。恰好当时天有异象,太史劝灵帝不宜北行,反应过来的灵帝命令王芬等人罢兵,不久又征召其入京,王芬恐惧自杀。王芬起事前想让曹操一起参与,曹操拒绝。当时的曹操闲居在家,曹操此前已官至太守(相当于市长)、议郎,因见世道混乱,告归乡里。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
原文
魏书载曹操拒芬辞曰:“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伊尹怀至忠之诚,据宰臣之势,处官司之上,故进退废置,计从事立。及至霍光受托国之任,藉宗臣之位,内因太后秉政之重,外有群卿同欲之势,昌邑即位日浅,未有贵宠,朝乏谠臣,议出密近,故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今诸君徒见曩者之易,未觉当今之难。诸君自度,结众连党,何若七国?合肥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
注解
曹操认为废立皇帝是天下最不祥的事情,历史上虽然有伊尹、霍光等权臣成功实施过废立国君,但他们的成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伊尹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拥有极高的忠诚度和作为宰辅的权威地位,能够基于国家的长远利益来做出决策。而霍光则是因为受托重任,依托宗室的地位,同时得到太后的支持和朝臣的拥戴,加之被废的昌邑王即位不久,根基未稳,朝中缺乏忠直之臣,使得霍光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然而当前的情况与伊尹、霍光时大不相同。他反问王芬等人,你们的结党营私能否与西汉七国之乱时的诸侯相比?合肥侯权势地位又能否与吴、楚等诸侯王相提并论吗?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如果你们还企图制造非常之变,期望一定能成功,那将是极其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