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写作全能一本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调研报告概述

调查研究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手段,是各级各类组织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调查研究能力始终在干部职工能力素质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调研报告可以说是常见常用、应知应会的一类应用写作文体。职场人士要想增强能力和素养,就必须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并学会撰写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一、调研报告的起源

开展调查研究及递交成果报告的工作制度在我国源远流长,可追溯至西周的采风制度。所谓采风,就是周王朝通过天子巡守、专人调查和逐级上报等多种方式,定期深入民间,观察民风、民俗、民情、民意,了解民众对国家政治制度的意见,发现国家管理中的过失,从中“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以此作为王室及时调整“驭民”政策的依据。

这里的“专人调查”便是建立专门的“采风”队伍,朝廷指定的采风官员叫“行人”,有“大行人”“小行人”及其下属“行夫”若干。同时,朝廷还从民间年长者中遴选基层采风人员,“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这些采风者犹如今天的专职“调研员”。

这里的“逐级上报”,即朝廷实行的定期采风并逐级上报民风、民俗、民情、民意制度,行人例行采风后,将采风所得首先上报给周王室主管调查工作的“太师”,再由“太师”处理后“以闻于天子”;而那些基层采风人员,需将采风所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由此,统治者即可“不出牖户而知天下”,获取大量采自民间的原始、鲜活的风俗民情资料,以资政务。这些报送的“采风所得”形态便可类比于如今的调研报告。

二、调研报告的定义与特点

调研报告文体“是什么”,与其他文体相比有何特点和性质,这是在学写调研报告之前需要首先弄明白的问题。概念清晰、认知准确,有助于调研人员在正式撰写调研报告中把准方向,使调研报告文本更加得体、有范。

(一)调研报告的定义

调研报告,又称调研报告或调查研究报告,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各级各类组织及其领导者出于决策和实施管理的需要,或者有关职能部门、综合部门以及媒体、智囊机构为给领导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对某一事件、情况、问题或经验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采访,在占有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做出科学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的反映客观事物面貌、本质与规律的常用文书。

调研报告是一种陈述性的应用文体,是调研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调研成果的最终体现,也是智囊部门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履行以文辅政职责的重要途径。简而言之,所谓调研报告,就是根据调查研究的成果写成的书面报告。调查是报告的基础和依据,报告是调查的反映和体现。

(二)调研报告的特点

调研报告内容的覆盖面极为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无论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历史问题,还是典型经验、事实真相和新生事物等,都可以作为调研报告的反映对象。其调查范围,可以是一个地区、一个系统、一个单位、一个人,也可以是部分地区、多个系统、若干单位、某些群体。其调查的事件或问题,可以大至国家的方针政策或重要的社会问题,小至一个侧面的具体工作或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但无论何种类型的调研报告,一般都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内容的真实性

真实是调研报告首要的、最大的特点,是相关人员在报告写作过程中要把握的基本原则,也是确保调研报告观点正确的基础,是调研报告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和生命力、感召力的关键。实际存在和发生的真人、真事、真问题是调研报告的写作基础;而由真实材料分析引发的结论,则是调研报告的价值所在。写入调研报告的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现实材料、统计数据和典型事例等,都必须出之有据、准确无误,不能道听途说、想当然,不可主观臆断、妄加引申,不做不切实际的渲染。只有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尊重客观实际,不带主观色彩,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事实依据呈现调研对象的本来面目,将情况真实、问题真实、素材真实、反映真实的要求贯穿调研报告撰写的全过程,为受众提供准确的信息,使受众能够准确地了解问题的实质,做出科学研判的调研报告才是遵循客观规律、真正解决问题的报告。真实性差,调研报告的基石就立不住,也就必然经不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

2.问题的针对性

无论是前期开展调查研究,还是后期撰写调研报告,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回答现实工作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为了调研而调研、为了报告而报告。调研报告的问题导向非常鲜明,都是紧紧围绕形势任务和中心工作,聚焦职能职责范围内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瞄准社会热点和群众“急难愁盼”事项,从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客观存在的问题着手,有针对性地进行事实调查和分析研究,对症下药地提出对策措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调研报告的目的越明确,针对性越强,其价值也就越大,影响也就越广。缺乏针对性的调研报告,味同嚼蜡,没有人愿意看。这就要求我们切实把解决问题作为撰写调研报告的根本目的,贯穿调查研究和调研报告撰写的始终。

3.选材的典型性

一场调查研究下来,必然会获得数量庞大的素材资料。最终在调研报告中利用哪些、呈现多少、选谁不选谁,这就取决于素材的典型程度如何了。调研报告十分注重典型的选择,要从调查得来的众多材料中选取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来组织成文。一方面是调查对象典型,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能发挥以局部反映全局的作用和以“点”带“面”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是获取材料典型,有能揭示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典型事例和数据。材料的典型性越强,对工作的指导作用就越大。典型材料是引出结论的基础。因为只有反映对象的典型性,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才有说服力,从而起到推动工作的作用。

4.研究的科学性

一般来说,调研报告偏重于反映较为重大的题材,反映社会的热点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方法不科学,研究不深入,形成的调研报告就难以透过现象和事物的表面,准确地把握其本质,深刻地揭示事物发展变化中的主要矛盾,或引发读者深入地思考,或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这种科学性,体现在调查研究的方法和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方面。调研人员要根据调查的目的和具体内容,根据千差万别的调查对象和大小不同的调查范围选取适当的调查方法,如观察法、问卷法、座谈交流法、普查法、抽样调查法、典型调查法等,科学地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从中寻找材料间的本质联系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提炼富于思想性和科学性的主题观点,以实现调研报告的社会价值。

5.表达的叙议结合性

调研报告要反映客观事物的面貌、状态,是对事实的简明概括,不仅要力求完整清晰地反映事实,又要研究探寻其本质与规律,提出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主张态度,在语言表达上形成叙议结合的特征,纯粹的叙事或完全的论说道理都不是调研报告的风格。在写作过程中,调研报告多以叙述介绍事实、说明情况,以议论剖析事实、阐明观点;或先叙后议,得出结论;或夹叙夹议,撮要点睛。以叙为主,以议为辅,将二者紧密结合,形成观点与材料有机统一的整体。

6.文体的多栖性

调研报告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材料,具有多重属性、多种身份。用于新闻调查,它是新闻文体;用于服务领导决策,它是机关事务文书;用于市场调查,它是经济文书;用于现场勘查,它是法律文书;用于学术研究,它是学术论文。

三、调研报告的分类

调研报告的种类繁多,从不同的维度、依不同的标准,可以细分成诸多类型。这里主要根据调研内容涉及范围、调研对象、调研报告功能的不同,对调研报告的主要类别做简要介绍。

(一)按照调研内容涉及范围不同分类

按照调研内容涉及范围不同,可分为综合性调研报告、专题调研报告。

1.综合性调研报告

综合性调研报告是各级各类机关和领导者为掌握全面情况,制定规划和计划,部署年度工作任务,在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调研报告。这种调研报告的主题较为宏观,形成周期较长,投入力量较多,往往由领导挂帅,各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采取跑面与蹲点结合的方法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调研内容的综合性和宏观性是其最鲜明的特点,如《关于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2.专题调研报告

专题调研报告通常用于反映某个时期、某个单位、某项工作、某个方面的重要典型、主要经验、突出矛盾、薄弱环节和对策建议,选题视角相对微观、具体,这也是日常工作中比较常用的一种类型,如《高层次文艺人才发展现状专题调研报告》《关于“巴掌田”现象制约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

(二)按照调研对象不同分类

按照调研对象不同,可分为反映社会情况的、总结典型经验的、揭露问题的、推介新生事物的、提出对策建议的等调研报告。

1.反映社会情况的调研报告

这类调研报告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地区、某一领域、某项工作的基本状况,举凡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人口、宗教、思想以及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等,如人生观、消费、住房、婚姻、就业等诸多项目的调查,均可利用这种调研报告加以反映。其主要功能是为领导或上级机关掌握实情、摸清底细、研究对策、指导工作提供基础性情况,供领导决策或在制定有关政策、措施时作为参考依据。例如,《2023年春节后湖南制造业企业复工返岗情况调研报告》《陕西舞台艺术创作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关于北京广东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2.总结典型经验的调研报告

这类调研报告在选定典型并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和反映其具有代表性的经验或有榜样示范意义的人和事,供有关单位和人员学习借鉴,以“点”带“面”,指导全局工作。例如,《关于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及建立经营管理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调研报告》。这种调研报告不同于先进事迹材料,它不需要罗列很多事迹,而是要着眼于指导工作需要,从诸多事迹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做法,其经验一般都具有典型性、指导性和启发性,加以推广,可以回答人们关心而又无法解答的问题,推动工作开展。

3.揭露问题的调研报告

这类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对工作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消极现象、不良倾向的调查分析及所提出的对策建议,主要是披露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违背国家和人民利益、不利于社会进步的现象与弊端,剖析问题的性质及产生原因,指出其危害,以引起领导和有关方面重视并藉以教育干部群众,有的还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促进问题的最终解决。根据问题性质不同,调研报告可细分为反映倾向性问题的调研报告,如《××市××区关于旱厕改造中民情民意的调查与思考》《××地区非法网吧现状调研报告》等;反映事故案件的调研报告,如《关于××县××乡擅自占用集体农用地建商住房案件的调研报告》;查证事实真相的调研报告,主要针对历史遗留的或现实生活中值得关注的、公众反映强烈的人和事,运用合理的调查手段,查清事实真相,探明真相被误会或掩饰的原因,进而做出实事求是的结论,如《××市纪委关于××区恶意举报情况的调研报告》。

4.推介新生事物的调研报告

这类调研报告要求以敏锐的目光、科学的态度及时反映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人、新事、新创造和富于时代特征的新现象,介绍其产生背景,揭示其成长规律,宣传其意义和作用。其主要内容是具体介绍某一新生事物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发展的客观条件以及存在的现实意义或负面影响,从而提高人们对它的认识,并使新生事物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例如,《党委当家、民主理财的一种有效方式——××区实行“联审会签”的调查》,从“联审会签”的起因、主要做法、作用与成效3个部分推广介绍了“联审会签”这一新的理财方式。

5.提出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

这类调研报告是应领导决策之需,解工作实践之急,围绕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后形成的书面报告。此类调研报告针对性强,以问题为导向,以寻求破解之策为目的;主体内容一般由问题现状、原因分析、对策建议3个部分组成,为领导机关就某一问题进行决策提供参考,充分发挥调研报告的参谋咨政作用。例如,《关于推进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关于规范拆迁秩序、推进“裁执分离”的调研报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企业秘书人才的调查与思考》,都属于提出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

(三)按照调研报告功能不同分类

按照调研报告功能不同,可分为指导型、定性型、咨议型三种调研报告。

1.指导型调研报告

这类报告以社会生活中值得推广的先进经验、优秀典型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这些对象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若干值得人们借鉴和思考的问题。例如,《××市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情况调研报告》《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关于推动全国戏曲剧种传承发展的调研报告》。

2.定性型调研报告

这类报告通过对某种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工作中的失误,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不良现象或者某个引起争论的人物、事件进行调查,公开揭露问题,剖析原因,说明危害,并站在政策法规的高度做出某种定性结论,从而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的重视,达到解决问题和帮助人们提高认识、引以为戒的目的。例如,《××煤矿事故调研报告》。

3.咨议型调研报告

这类报告针对某个事关全局的问题和国情、民情进行调查,通过分析、对比、评述,向领导者和有关决策机构提供意见、建议和方案,为下一步制定措施、出台政策发挥咨政作用。例如,《关于河长制在湘江流域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构建煤矿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调研报告》。

四、调研报告的作用

调研报告是调研成果的最终体现,用途很广。一篇好的调研报告,既可以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可以丰富和深化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指导和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进行,还可以回应大众普遍关切的热点问题,发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答疑解惑的作用。无论是对起草者、审批者、阅读者还是成果应用者而言,调研报告的作用都不容小觑。归纳起来,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为了解情况的重要窗口

调研报告一般是针对社会上的某一热点问题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写出来的文字材料,它可以发现隐藏在新闻和信息背后的东西,还原事实真相。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通过阅读调研报告,可以了解到比新闻报道和信息简报更真实、更全面、更详尽的情况。它对社会匡正舆论导向具有重要意义。

(二)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大部分调研报告都是针对领导的决策目标,由调研人员受命进行专题调研后而形成的。这类调研报告不仅需要反映情况和问题,而且需要分析其原因,就某项工作直接提出新的政策建议或实施方案,为领导机关掌握基层实情、制定正确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在新时代,调研报告的科学决策功能更加凸显。一份好的调研报告,能为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不可或缺的材料和事实依据。

(三)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

调研报告作为调研成果的重要形式,形成后往往会报经领导或上级机关审阅、做出批示,报告中归纳的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认识和深度思考,连同领导审批意见传达后,将有力助推问题解决和工作落实。针对调研报告中反映的苗头问题或潜在风险,还可提前开展查摆、举一反三、防患于未然,做到“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问题”“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以此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作为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

参与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是干部职工提升理论水平、增强全局观念、培养系统思维、锻造务实作风的极好历练机会。无论是实地调研的过程,还是撰写调研报告的过程,都是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宝贵经历。同时,深入调查研究、精心撰写调研报告,对于干部走好群众路线、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传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优良作风,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管理水平,也有着重要意义。

(五)作为宣传推广的重要方式

调研报告既可以作为本单位使用的内参,也可以通过报刊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做广泛推介,传播先进经验,宣扬先进典型,揭露矛盾问题,批评落后现象,弘扬新风正气,引导社会舆论健康发展。特别是当新生事物出现的时候,调研报告可以全面快速地反映新生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其现实意义或社会价值,促进新生事物的成长壮大。

五、调研报告的写作程序

调研报告写作一般要经过以下五个步骤,这五个步骤既相互联系、交叉进行,又相对独立、各有侧重,不能随意分开。

(一)领会意图、确定主题

撰写一份调研报告,准确领会领导意图和开展调研的初衷最重要。这就需要撰写者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包括当面听取领导指示、汇总领导调研过程中提出的要求、综合研究上级有关部署和调研实际等,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的,从而全面正确地领会领导意图。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比较清晰的主题和贯穿全篇的主线,确保主题鲜明、集中、深刻,有高度、有特色,既符合上级精神,又贴近本单位、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

(二)取舍材料、匹配观点

掌握足够多的材料是写好写实调研报告的前提和基础。在组织撰写调研报告前,调研人员对于经过搜集、记录、查阅、统计、分析所得到的各方面调查材料,需精心选择,注意取舍,认真比较、鉴别和筛选。在起草调研报告前,虽然有时领导交代了思路和观点,手头有大量的资料或素材可供利用,但在具体确定选用哪些阐释观点、哪些剖析问题、哪些作为支撑案例时,调研人员还需要调动自己的思维去梳理、加工和提炼。要选取与主题有关的材料,选择典型材料来支持观点,做好素材与观点的初步匹配,为写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做好准备。

(三)谋篇布局、拟写纲目

这是调研报告撰写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即确定调研报告的框架结构、逻辑关系和思路脉络,体现调研人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驾驭全局能力。逻辑是否严谨,框架是否合理,思路是否清晰,直接关系到调研报告写作的质量和效率。调研人员要围绕主题认真构思用什么结构、怎么安排层次、如何开头和收尾、怎样分段、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前后怎样照应、哪些“浓墨重彩”、哪些“轻描淡写”,在此基础上将写作思路“物化”为调研报告提纲。

(四)分工协作、起草初稿

根据已经明确的主题、选好的材料和拟定的写作提纲,调研人员应组织工作专班,既分头负责又团结协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调研报告初稿的起草工作。在写作过程中,调研人员应科学处理内容与形式、效率与质量、分工与协作的关系,按照既定的进度计划,保质保量完成起草任务。对分头起草完成的各部分文稿,调研人员应及时进行统稿,形成调研报告初稿。

(五)修改完善、审校定稿

起草好报告初稿后,调研人员要反复修改和润色提高,主要是对报告的主题、结构、材料、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进行认真审核、检查,加以增、减、删、改。必要时将初稿发给有关单位和部门征求意见,从多维度进行把关、提质。通过多轮修改、校核,消除各种问题,弥补存在的不足,使调研报告内容日臻精练、准确、缜密。完成这些工作后,调研人员才能正式定稿并向上报送或在媒体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