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笔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此去经年

我们都从自己的故乡里长大,之后又不得不离开故乡去外面的大千世界里闯荡,能与故乡相伴终老的,如今越来越少。幸好,不管山高路遥,我们都还记得住故乡的味道,并时常念叨。

故乡漂流记

故乡跟人一样,走着走着就老了……

童年时,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的故乡,无论贫瘠还是富饶,落后还是繁华,只要平常日子里有山水田园相伴、父老乡亲相陪,管它春夏秋冬还是白天黑夜,嬉笑怒骂、你追我赶、无忧无虑、笑口常开就好;

少年时,教我识文解惑的地方是我的故乡,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远,不管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只要能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管它天晴下雨还是风花雪月,倚窗而坐、读书习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好;

青年时,给我平台施展才华的地方是我的故乡,无论快乐与悲伤、失去与得到,只要能做自己喜欢愿意且习惯擅长的事,管它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未来,脚踏实地、言行一致、恪尽职守、不忘初心就好;

中年时,给我理由让我愿意定居的地方是我的故乡,无论身在何方、路在何处,只要能跟随内心、不负承诺,管它繁华都市还是寂静乡村,从容稳重、温文尔雅、珍惜当下、以梦为马就好;

老年时,能安享天伦之乐的地方是我的故乡,无论是在生我养我的地方,还是在异地他乡,只要能跟往常一样儿孙满堂、其乐融融,管它地老天荒还是迟暮凄凉,安贫乐道、心胸开阔、心境淡泊就好……

这样一来,今生今世,你我就不止一个故乡,长时间生活过的地方都成了你我的故乡,根据岁月长河跟生命运动的轨迹,它们分别为第一故乡、第二故乡,以此类推,没完没了……最后只要能让你我心安并奋斗的地方,都成了我的故乡。

然而,总让人来不及提防也无力反抗的是,每一处故乡里的岁月总是那么短,思念跟记忆的绵延却一直是那么长。如果说伴随着我们成长每一步跟沙漏时光的斗转星移,不管哪个故乡,其实都是在延续着那本到生命尽头才正式宣告写完的漂流记;那么,生长在我们记忆深处、时间越长越根深蒂固的乡愁,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漂流,裹满了大江南北的山水情怀,还有故乡他乡的红尘往事……

来者风帆,去者云烟

年龄越增长,走的路越远,识的人越多,就越容易在单独面对自己时伤感。

蓦然回首,多少春花秋月,多少逝水沉香,多少海誓山盟,都如老家屋檐下的那些寂静如初的花开花谢,不管你在不在意,它们一直都在那里。

世间的每一种相遇,多多少少都能触发你我的一些感慨。情深缘浅的风,不经意间吹散了许多相聚跟离散。人们都说,花开有情,花落无意。其实不然,很多人跟事,关键还是看自己的心境。相比之下我就更喜欢:来者风帆,去者云烟。

这些年,陆续寻访了大江南北一些村落,走着走着,在记录别人的乡愁记忆时,忍不住想念那些年在自己故乡里的那些刻骨铭心的岁月。

在那片背靠秦岭、面朝汉江的村落深处,于平淡朴素之中流淌着生命长河里的精神血液,成为今生今世的一种图腾,与影随行,似黑暗中央的一盏明灯,总能在困惑时给人以方向。

那些年,母亲一直陪伴父亲留守在那片村落,前前后后好多好多乡邻都已进了城,父亲母亲总觉得故乡是根,不能就这么一刀两断,就这么轻易放弃。

尽管在一次次被抛弃后,故乡早已是地广人稀,相比往年人多时,的确多了很多孤单,但毕竟是这辈子土生土长的地方,每一片山,每一滩水都承载着岁月记忆,都那么熟悉,这比进不进城重要。

母亲一生向善,把一切都当作是一种缘分,很多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甚至被利用了,都不会记得太久,偶尔发发恼骚就忘掉了。她总是相信:人心都是肉长的,珍惜你的、真正的知己不用多说,都会惦记着彼此;不在乎你的、虚情假意的说的再多,也都无益。

母亲一直奉行:令所有人负我,我不负所有人。乍看起来,这很不公平。后来经历了一些世事,这才慢慢明白,母亲其实一直都在坚持做自己,不管世事多复杂,人心多变化,都没什么可怕,唯一可怕的是自己。

那些年,在好多次失意的日子里,母亲常说:该来的总会来,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不是你的再强求也没用。所以,没有必要患得患失,更没必要怨天尤人。与人与事,只要无愧于心,便是功德圆满。

人生苦短,莫负似水流年

都说,人间最美四月天。一直忙忙碌碌、东奔西跑的你,是否懂得在适当时候停下来,给生活留一段空白,静静地走一走,到处看一看,拥抱一下这繁花似锦般的岁月流年?

也许不经意间,你搁置在窗台上好久都没曾搭理过的花盆,已冒出嫩绿的新芽;也许你一回头,赤裸裸立在院子里沉寂了好些时日的树,已披上青翠的衣裳;也许就在你转身的那一瞬,那些街头巷尾早晚都路过的花圃,已绽放出花朵……

时光如白驹过隙,世事如白云苍狗。人生何其苦短!所以,你我必须敏感!敏感的本义原本就是敏锐、对外界的变化觉察力强,而非对人对事太过斤斤计较。某些时候,保持一个敏感的心,其实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敬畏。

这世上有好多好多的人,庸庸碌碌一生,自始至终都把日子过的是一塌糊涂,宁愿“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不愿沉下心来,好好叩问一下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同时,也有好多好多人,无论贫富贵贱,总能把日子过的井井有条,既不焦躁也不怅惘。

这些年,一直都旅居在城市,过着类似漂泊和流浪一样的生活。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周而复始地起早贪黑,日复一日地进城出城,难免有些疲惫。时常走在路上,躺在夜行的列车上,想念以前在故乡深山村落里的那些日子。

乡土中国跟城市中国是完全不同的场景。在被山水田园包裹的乡土世界,时光的脚步是那么的舒缓委婉,岁月的钟声是那么的温柔动听,人们可以在苍穹大地间,清楚地感受到春夏秋冬自然四季的变化,日月星辰的阴晴圆缺。也知道什么时候该赏春踏青,什么时候该下地干活儿,什么时候该放水灌溉,什么时候该拔草除虫……无论是农时还是日子,都是那般泾渭分明,从容不迫。

而在被钢筋水泥围困的城市世界,时间跑的是那么的快,一转眼还没来得及留住春的影子,夏就来了;还没顾得上欣赏夏的奔放跟热情,落叶满天飞的秋就来了;还没抽出空记录下金秋那黄灿灿的美,翩翩而降的鹅毛雪就来了。

人们也跟被拴上了发条似的,生活的安排很多时候由不得自己。久而久之,早就没有了对人对事还有对生活的敏感跟信心,直到最后,彻底变得麻木不仁。

在故乡深山村落生活的那些年头,只要抬头看看天空上的云彩,父老乡亲们就能判断出会不会有雨来;只要听孩子们描述完梦里的场景,大人们就能说出一个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解梦说法来;只要注意到鸡鸣犬吠的细微异常,人们就能预测到栖居之所环境变迁的征兆……

这就是敏感,不只是针对现实,还针对生命本身跟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人们常说,这世上唯一的不变就是万事万物始终都在变。相比茫茫无尽头的宇宙,璀璨无界限的星河,我们每个人又算得了什么?不过是沧海一粟、一粒微尘罢了。

如此苦短的人生,如果你我再不保持对生活对生命本身还有对这个世界的敏感,这一生一世该有多少遗憾会随着时光的流逝,在苍穹大地之间烟消云散,让你我白白辜负了这似水流年!

少年时代:如诗如画最文艺

“春花和秋月它最美丽,少年的情怀是最真心。”人们常常提及“文艺青年”,却在不经意间淡忘了“文艺少年”。其实,从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几个人生必经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跟使命。细数下来,如果一定要说哪个阶段最文艺,莫过于如诗如画的少年时代。

回想起来,与少年时代对应的是青涩的中学时代。对于很多人而言,今生今世读书最多的时光多半就在这段岁月里。除了基本的学业,记得在那年月,来自十里八乡的同窗们都喜欢课外阅读,每个人的课桌里总有那么一两本书籍,要么是散文,要么是言情,要么是武侠。

男同学们多半对武侠小说感兴趣,女孩子们多半喜欢言情小说。按部就班的学业难免有些枯燥,是这些小说给了叛逆期少年少女们精神上的寄托。曾记得那时,好多好多同学读着读着就入了迷,宁愿课间不休息、中午不午睡、晚上不按时就寝,也要拿着自己喜欢的书“啃”,遇到自己不感兴趣的课,都会偷偷地把小说放在课本下面,跟老师玩起“躲猫猫”游戏,惹恼了不少老师,处于教学考核需要在班上没收了不少武侠、言情小说,并发通知不准我们在学校里看小说。

对于少男少女们不好好学习、看与学业无关的小说这事,不光是学校的老师们在“封杀”,家长们也在“封杀”。放学归来,但凡看到男孩子们捧着武侠不放,女孩子们揣着言情不松手,甭提有多恼火,在家长们眼里,手上始终拿着课本念的,才是好孩子,才有前途。

尽管如此,终究难以“摧毁”少男少女们的文艺心,就如他们喜欢唱歌、喜欢画画一样,喜欢读小说其实是谁也阻止不了的。那时,我在镇上念中学,学校里有很多很多课余兴趣班,喜欢唱歌的聚在一起,喜欢画画的聚在一起,喜欢文学的聚在一起,分别配有专门的老师做指导。我也是在那时候,开始思考自己得培养一种爱好,然后把它变成自己的一种特长,尝试画画,画不好;尝试吹笛子,吹不好;尝试唱歌,也唱不好。选来选去,最后决定读书。

记得那时,镇上的中学里办有一本校园文学杂志叫《花蕾》,每月一期,还是油墨印刷的,专门为全校喜欢文学的学生提供发表作品的平台。我至今依然记得自己的文章第一次被印成铅字、拿到杂志和稿酬时的激动和兴奋,之后一发而不可收拾,一有空就找书读、借书读,一有空拿起笔就开始写,每学期结束,总能在作业本上写下一两本散文随笔出来,尽管日后回头去看那些文字,多少有些愤世嫉俗和稚嫩,但确实为后来走上文字岗位和文学创造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时,带我们语文课是一位知性的女老师,在每次作文课后总会挑选出比较好的作文在作文品鉴课上当众朗读,平常在一些教辅书上遇到了好的文章,也会朗读给我们听,久而久之,好多好多的少男少女都喜欢上了文艺,坚持写散文、杂文、小说的也都写出了名堂,活跃在校园文学社和校园文学杂志上。

到了高中时代,有了文理分科,文科班的少男少女们更理所当然地爱文艺了,收发室里经常有同窗们订阅的各种青春文艺类杂志,大家各自看完了也都会交换着看。一个文科班,只要有那么十几个人订阅杂志,全班都够看了,气氛也培养起来了。也就是在那时候,我抽空读完了四大名著,里里外外还读了好多好多中外名著、古今文学经典,从此爱上了文艺。

后来,告别了少年时代,告别了中学时光,上了大学,接着毕业参加了工作,空闲的时间越来越少,尽管也一直在坚持读书,但再也没有了少年时代的那份单纯、执着跟狂热。早就听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直到经历了很多人跟事,做了很多很多次选择过后,回过头来才真正懂得它的内涵。

“春花和秋月它最美丽,少年的情怀是最真心。”少年时代,如诗如画的岁月最文艺,切莫辜负!

时间煮雨,别问今夕何夕

时间煮雨,今夕何夕。走过风雨兼程的这一年,回首岁月里的种种过往,会让你我又一次懂得:无论何时何地,万万不可与伟大的时间为敌,在这个从来都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无论你有多少千军万马,终究抵挡不住时间永往直前的脚步。

这世上,纵然有千怕万怕,最怕的莫过于有很多想做的事,还没来得及去做,就已时过境迁。岁月原本是无辜的,只因红尘中的你我一而再再而三的错过、失去,然后,又习惯性地把自己藏在时光深处最偏僻的角落里,独自伤情。

有句话说的好:“你笑,全世界和你一起笑;你哭,只有你一个人哭。”这辈子,一直都在跟时间打交道也是如此。你若敬它,跟它一起赛跑,它终究不会负你;你若虐它,老拿自己的惰性跟它较劲,吃亏的最后还是你自己。

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时间从来不会辜负任何一个敬它、爱它、珍惜它的人。乡村社会里的那些丰衣足食的田园人家,无不是长年累月勤于农耕、踏实劳作。所谓“耕读传家”,传的多半都是庄稼人不负年华、惜时如金的本分。同样地,城市世界里的那些富贵名流、成功人士,无时无刻不兢兢业业并长期与时间共舞。

思来想去,也只有时间对每个人而言,是最无情的,但也是最公平的。也许你不是出身名门,也许你的背后没有达官显贵,也许你没有家私万贯,也许……这些“也许”有没有,其实都不怪你,因为这个世界本就千差万别,十个指头各有长短。但你可以跟所有人一样拥有时间。

脑海里浮现出在鄂西北深山村落生活的那些年,想起那些从来都不给自己放假的父老乡亲们,想起那个一辈子从来都闲不下来的母亲。那些年,即便是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无法面朝黄土背朝天,母亲也从来不会让自己闲着。

“人生下来就是要做事情的,天上不会掉馅饼。”勤勉一生的母亲没有多少文化,也不会说那些很有文采的话,句句都很朴实,但其中的道理却不失深刻。我至今依旧清晰的记得,那些年在故乡,每逢遇到那些天寒地冻的日子,我总在喊冷。可从来没听母亲说过自己冷,我问为何。母亲说,只要你手头上有活儿干,动起来,就不怕冷了,闲着没事干的人才觉得冷。

时隔多年以后,再问今夕何夕,再问时间都去了哪里,那些年,那些懂得珍惜时光、坚持奋斗的人跟事,历历在目。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时间都不会等你。所以,要做的事、想做的事,赶紧去做;要爱的人、想爱的人,赶紧去爱……

山高路遥,挡不住故乡的味道

故乡都是有味道的,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不同的味道。这味道既甘甜浓烈又芳香馥郁,不管山高路遥,无论天涯海角,都不会被来自故乡的人们轻易忘掉。

不知不觉,离开故乡已有多年,那时年月里的青葱少年,如今已被无情的时光一一催老。数不清这些年究竟去了多少个异地他乡,也不知道曾经路过了多少座陌生的村庄,但却始终记得住故乡那些熟悉的味道。

这些年,常年在路上奔波,每到一处落脚,停留时间稍微多那么几日,不是当地的风土人情不好,也不是当地那些菜肴不合口味,就是觉得缺了些什么。于是,总得到处打听哪里有故乡的菜肴、小店,再远也得去看看。

每当在异地他乡吃到熟悉的故乡菜,喝到熟悉的故乡酒,别提心里有多满足。倘若再有幸碰到那么几个故乡人,一起说上几句久违的故乡话,更是欣喜若狂,情到深处,还会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

在长期漂泊的城市里也如此,尽管已经生活工作了很多个年头,已经习惯了这座城市的一切,也很熟悉它的味道,但终究不是故乡的那种味道。稍有闲暇,总是喜欢叫上几个故乡的伙计一起去故乡人开的小馆里,点上几个故乡菜,再加上一壶故乡酒,再多的烦心事,也都淹没在了故乡的味道里。

作为一个爱喝茶的人,平日里也陆续收到大江南北各地朋友寄来的茶,但经常喝的还是从故乡带来的山茶,尽管它不是什么名茶,也卖不出什么好价钱,但终究生长在故乡的土地上,骨子里含的都是故乡山水田园的气息跟味道。

每至夜深人静月上树梢万籁俱寂之时,伏案读书写作累了,从抽屉里拿出离开故乡前母亲用碎花软布包裹的故乡山茶,用沸水浇灌开来,一缕缕的清香扑鼻而来,茶的味道出来了,故乡的味道跟着来了,是那么静,那么美。

平常过日子,有空做菜做饭时,首先想到的也是故乡的那些菜肴,那些在深山村落里习以为常的做法,吃起来也觉得格外亲切。虽常年身在他乡,一旦有了故乡的味道,就仿佛回到了那些年在故乡山水田园世界里,那些平凡朴素的日子。

我们都从自己的故乡里长大,之后又不得不离开故乡去外面的大千世界里闯荡,能与故乡相伴终老的,如今越来越少。幸好,不管山高路遥,我们都还记得住故乡的味道,时常念叨。

谁还记得你儿时的小名

“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身边……”岁月如烟,来时无影无踪,去时无声无息。那些让人迷恋的青春年华总在不经意间离我们越来越远;那些熟悉的人跟事总在我们转身的瞬间消失在时光荏苒的巷口。

记忆这东西真是一种奇怪的存在,跟生命里那些久别的重逢一样,有时候通过它想起的一些流淌在岁月长河里的人跟事,你都不知道到底是苦是甜,是该一直记得,还是该彻底忘记,从此以后不再想起……

或近在咫尺,或远在天涯,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书,记载着许许多多缘起缘灭、人来人往、喜乐悲伤。有些经过时间洗礼,慢慢变得记忆模糊,直至灰飞烟灭;有些无论经历怎样的沧海桑田,依旧定格在时光深处,让我们刻骨铭心。

但凡是那些穿越时空跟地域,常存于我们记忆里的,要么让人为之感动的泪流满面,要么让人为之悲伤的沉默无言……那些至真至善足以感动生命的情感,那些真正意义上的相知相爱,会温暖我们风雨兼程的一生。置身茫茫人海,春花秋月轮回,遇上那么几个懂你、心里真正有你的知己,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这些年,一直在外漂泊,去了很多很多的城市,经历了很多很多人跟事,越来越有些厌烦早已被过度物质化的城市,那些喧嚣浮华、名利浮沉、恩怨情仇,都是那么直接,那么赤裸裸,让人一下子了解那么多复杂的人性。

走的越远,看的越多,遇到的事越多,就越发想念那些年在故乡的日子。故乡里也有各种各样复杂的人性,但相比而言,要比城市里的要单纯、质朴的多。每次回到故乡都感觉到回到了心灵的原乡,自由安然的港湾,是那般亲切、宁静。

总想着,能在故乡最美的季节回去看看,可时常错过。偶尔有机会回故乡,来去匆匆犹如陌生的过客。十月里,趁着假期回了趟久违的已经接近空心的故乡,重走那段乡路,那些童年的影子、青春的样子历历在目,恍如昨日星辰般璀璨。

无意间,碰到形影单只的旧时邻居,大老远看见,即便多年不曾重逢,却依旧认得出彼此。一开口叫的是俺的小名,一下子把记忆拉回从前好远好远。阔别故乡多年,俺自己都忘了自己还曾有过小名。而他们在时过境迁之后,依旧记得。

可有觉得人都长这么大了,再叫小名不大合适,赶紧改口叫起了大名。这就是那些质朴可爱的父老乡亲。那时,一起在故乡长大的孩子,几乎都有自己的小名,多半是为了叫起来方便好记,也有是因为算命先生说缺金木水和土其中之一啥的,取个小名为了弥补缺陷。所以,很多人的小名跟上学后写在本子上的大名一样,在故乡活着的文明史中是很有讲究的。

小名又叫乳名,大名又叫学名。一般而言,18岁出门远行前,前村后院、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会叫孩子们小名,直到长到18岁,出门远行归来,才慢慢改口。改叫小名为大名似乎成了一种“成人礼”,是一种对年龄、对成长的宣判。

父老乡亲们改叫小名为大名后,一般不会轻易改回去,毕竟这群出身故乡、已经远走高飞的孩子长大了,是真正的大人了,不再是小孩子了。而无论何时何地,冬去春又来,一直记得你小名的,永远都是你的至亲至爱、你的父亲母亲。于他们而言,你永远都是孩子,无论身在何处,终将飘向何方……

岁月那么长,故乡那么远

日子走着走着就连成了串,一回头发现它好长好长;故乡看着看着就没了影,一转眼发现它好远好远……

还没来得及在缤纷满地的秋色里停留片刻,冬就来了,从早上到晚上,又是忙碌不停的一天,到了站点,才知道天色已晚,寒气接踵而来。地铁站外,那些恋恋不舍的恋人们短暂的拥抱,然后短暂的吻别,那些卖栗子的、卖水果、卖衣服的游动商贩也少了许多。这天又贼又冷啊!

熟练地提上单骑,在一片林荫道下急速而过,突然觉得公交站亭外等车的人也少了许多,那路灯也跟冻僵了似的在哪里喘着气。这条路,每天都在经过,每天都很熟悉,却依旧是那么的陌生,就跟你每天或许都能见到,然而始终觉得很陌生的人一样,那么近,又那么远。

这些日子,都记不清自己到底在哪里,来来回回日日夜夜奔波,一个城市接着一个城市,几乎忘记了到底是什么日子,后来还是听朋友说烂漫的秋季已经走远,冷酷的冬天已悄然来临。我说哦,原来又错过了季节。有时候觉得忙些好,可有时候回过头来一看,又禁不住忧伤。

匆忙年月里,越是马不停蹄的旅者,越饱受着最深刻的孤独,就像一个在茫茫黑夜里奔跑着奔跑着却总是找不到依靠也找不到方向的勇士,只能把一切喜乐疼痛藏在心底,继续前行。

那天,在飞速前进的列车上,看书码字累了,透过车窗看见一棵棵在这冬日里凋零着的树,突然想起了很多事。它们就那样立在那里,默默地接受者岁月、年轮的安排,春天发绿、夏天浓妆、秋天枯黄、冬天净裸。不管这个世界在不在意它们,它们只对大地和苍穹负责,无论你何时去看,愿不愿意去看,都在那里。

那时,在故乡的村落,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种有树,或杏或梨或桃或桂,很多人家院子里的树都是上百年的老古树,有树相伴的院子,不孤单不寂寞。相处时间长了,跟这些树之间是会互相产生感情的。

平日里,父老乡亲们劳作累了,总会端一壶茶或一壶酒在树下歇歇脚,喝喝茶、咂几口酒,跟孩子们讲讲过去的故事;中秋月圆之夜,一家人团聚也总是在院子里的树下边听风边赏月;年轻人失恋了、受委屈了,我们也总会抱着树大哭一场……岁月如梭,无论是悲是喜,院子里的那些树,始终是我们最忠实的听众。

后来,离开了故乡,离开了故乡院子里的树,离开了故乡村落里的那一片挨着一片的树林,漂泊在这少树少林全是钢筋水泥的城市,时常会为诸多人事所累,伤感随之而来,不说不问不争不提,并不代表不在意,这世上又有几人会在薄情的世界深情地活着,即便懂得,常人也很难真正做到。

所以,在城市洪流里奔波,但凡能看到那成片成片的树,一抹一抹的林荫小道,就格外地喜欢,禁不住放慢速度,摆脱一切琐事干扰,尽情地徜徉在它们的怀抱里,浮躁的心也会慢慢安静下来,走向淡定、淡泊、坦荡跟坦然。岁月那么长,故乡那么远,只要自己心之所往,到处都是驿站!

往事过去了,就不要再提

令人愉悦的时光跟暖春时节百花争艳、金秋时节狂野飘香一样,注定都是短暂的。虽说往事并不如烟,但所有的人跟事过去了,就让它过去。不管怎么说,时间不会等你,岁月不会为你停留,世间万物都得照常过日子,所以就不要老让自己活在不愉快的过去,那是自己在折磨自己。

那时生活在深山古村落,家家户户挨着住,前村后院紧相连,陇上的庄稼田也都串成了一片,父老乡亲们在山水田园之间互为邻里多年甚至一辈子,难舍难分。有人聚集的地方就有江湖,一起相处久了,再亲的人之间也难免有分歧、纠葛,严重一些就成了恩怨。正是因为这些,在广袤的乡村世界里,才多了那么多事关人间冷暖的故事,才让那些贫瘠的土地多了精神的饱满和生活的厚重……

从外乡大老远嫁过来的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那片古老的村落,见证了一群孩子的成长历程、一个村落的时代变迁、一片土地上的嬉笑怒骂,还有不同家族之间在过往岁月里的尴尬风流。十里八乡的人们提及母亲,都说她这辈子都太善良,时常宁愿自己受委屈,也从来不想亏欠别人。

在一个村落里生活,邻里之间、兄伯之间、亲戚之间等等,难免有种种纠葛跟平凡的日子相随相伴,母亲似乎早已看透了很多人性,每次不管是她自己还是她的儿女遇到这些问题,无论是深陷其中,还是被无缘无故牵扯,都选择自己退一步、忍一时,不管有没有海阔天空、风平浪静。

依稀记得那些陪伴母亲一起乡居的年月,她总说:不要怕吃亏,吃亏是一种福气。日子长了,时间久了,彼此都知道谁是什么样的人,人心自然明了清白,所以很多人跟事不要太计较,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学会向前看,日子总要继续。

母亲没念过多少书,但却懂的很多道理,也不会把它们用文字写下来,但却常常把它们挂在嘴边,遇到了就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们。也正是这样,那些年,在深山村落栖居的日子尽管有些清贫,但依然温暖,我们没有像很多在城里被宠坏了的孩子一样,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不会换位思考,不会推己及人。

很多人跟事,为之愤怒过、抱怨过,但最终都因为受母亲影响,在匆匆过客般的日子里原谅了所有的人很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谁都保证不了让这个世界的所有人都喜欢你,所有人都认同你,也没必要让所有人都成为朋友。有道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

这些年,我们的母校都去哪儿了

时光荏苒,岁月如流水落花,几多无情。被繁忙不堪回首的日子驱赶着、不断向前的我们,总是希望能与过去的朋友、故交、知己重逢,可今生今世,真正能回到过去的又有几人?

那些年,许多往事经过的地方也许依旧还在,但我们再也不可能像从前一样了,亦如:说好了在老地方见,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个地方;即便有幸找到了,也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一切都变了模样。

所以,红尘里的每一次遇见本身就是一种缘分,岁月蹉跎、饱经风霜之后,你会发现:这辈子很多人、很多事一旦错过,就很难再碰上,倘若以后能在红尘深处再次重逢,那必然是缘分未尽、三生有幸,更应该懂的珍惜才是。

这些年,离开故乡在外漂泊好多年,几乎常年都在路上,有幸跟着很多朋友在大江南北的古村落、古镇、古城里寻根,对久别的过往、乡村岁月多了更多的理解和思念,乡愁是越来越浓。

深秋时节,因为忙碌来不及欣赏城市里难得的秋色,却时常有故乡、第二故乡的秋思传来,叩击着一个旅居者的心扉。那一日午后,接到阔别5年的母校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的来电,感谢这么多年离别后依旧还彼此记得,说是好久都没回过母校了,抽空回来给学弟学妹们做个交流。这才突然意识到真的是阔别多年再未回过头去看那些记忆里的过往,那些埋在岁月深处的故事……

这一生,你我记忆中的母校跟故乡一样,都是成长记忆里很重要的一部分,也都承载着丝丝缕缕的乡愁。细细数来,从咿呀学语开始到小学、中学再到大学,一共有5所母校,这些年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机构精简等让很多学校都消失在时代发展的滚滚洪流里。

每年趁春节回故乡探亲的机会,总希望能回母校走走看看,依旧还在那里、依旧可以听到朗朗读书声、依旧可以见到那些年那些老师的只有3个地方了:中学、高中、大学。

那个在村落附近不远叫红星小学的地方早已人去楼空,卖给附近居民当私人住所;那个叫上河庙中心小学的地方大门紧锁,一片荒芜,十里八乡的孩子们老跑老远去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念书,几岁还不会洗衣打理自己的年纪就得留宿。

那些年,即便是深山里的乡村也几多繁华几多热闹,有了一所学校,一个乡村世界就算有了文化中心。在一个完整的山水田园画卷里,村前村后的土地上有忙碌收割的父老乡亲,村中央有晨曦起来整齐坐着大声念书的懵懂少年,各司其职,各有各的世界,也让山水田园画卷多了几丝灵动和朝气。

对父老乡亲们而言,孩子永远是希望,念书则是通向成功、跳出农门的捷径,耕读传家也因此在深山村落成为传世家训……

母校跟那些忘不掉的故乡元素一样,讲的都是感情,那时在深山村落,即便经费紧张,小学毕业母校都会为它的毕业生准备一顿毕业宴,吃的都是周边父老乡亲送来的农家菜,老师跟学生们一起动手一起做,吃完毕业宴,天下终究没有不散的宴席,彼此一张明信片写上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老师的祝福,仅此而已,简单平淡却情意悠长……

这一生,我们每个人都会去很多地方、遇见很多的人跟事,有些人见过、错过、忘却,然后杳无音讯;也有些人也许只见了一面,却能一直记得。所以,不用过度追问这些年我们的母校去哪儿了,不如多问问我们自己:离开了这么多年,那些年那些同窗苦读的人跟事,还有多少你我还一直记得……

真正的年味,依旧蛰伏在活着的乡村

陌生已久的年味,跟分别已久的思念一样,是一种痛,会蛰伏在每一个寂静的夜晚里,会趁人不备偷溜着跑出来,刺痛你我的每一根容易引发伤感的神经!

每年都要过年,这些年,每次过年你可曾有那些年在故乡时节过年的感觉,找没找到真正的年味?还是跟平常日子里一样,这年过得平平淡淡,完全没感觉!

对许多人而言,记忆中的故乡现如今越来越破败,故乡里的日子越来越苍白,有很多你我曾经在那里野蛮生长的深山村落,或许早就没有了人烟。故乡死了!

那年月,还在故乡时总觉得它太土,除了山水就是田园,除了篱笆就是柴门,离开故乡挤破脑袋进了城,被钢筋水泥蹂躏久了,才觉故乡的一草一木如此亲切!

那年月,在还活着的故乡年味甚浓,过年是故乡一年里最重要的仪式,大扫除、蒸年糕、包饺子、办年货、贴春联、回娘家、拜年,样样不落,是何等神圣!

那年月,在故乡里生长的孩子无不期盼着能早点过年,因为一过年就意味着有好东西吃、有压岁钱、有新衣服穿、有鞭炮玩,这些都是平日里想了也白想的!

那年月,从故乡嫁出去的姑娘们,正月初二再远也都会带着女婿、外甥们回娘家拜年,在长辈们家中一一做客团聚,举杯唠唠家常,互相送去诚挚祝福!

这一切的一切,关于人世间和乐安康的幸福画面,都一一演绎在你我记忆里的故乡,还有那些至今依旧活着的乡村,真正的年味和乡愁也都驻扎在这些地方!

那些久远年代里的乡村,代表着一种时代;现实中生活的城市,也代表着一种时代。相比而言,乡土篱笆所代言的时代比钢筋水泥所代言时代,温情了许多!

乡村是柔软的,城市是坚硬的。人情的冷漠,很多时候让你我感到窒息。试想一下,进城的这几年,有几年让你觉得这年过得有年味?有人情味?

过年,过年,是一种节日,更是一种延续了几年前的仪式,是需要用心对待、用情浇灌的。过年过得是日子,过得是真性情!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年味不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