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攻心为上
萧太后和隋王屏蔽左右后,在后堂接见忠于他们的商贾密探。
“太后、隋王,我在定襄往返大唐的商路已经安排妥当,具体的路线画在羊皮衣上,中间休息、餐饮、更换马匹衣物等都已经妥善安排了,现在大唐那边的商路仍然保持畅通。”商贾一一汇报道。
“现在的情况不同以往,颉利可汗等一行到达,我们没有一起离开的条件了。突厥要我们一同北归,是拿我们当做最后的挡箭牌,如果战场失利,可以拿我们赠送给对手。”萧太后听了后心急如焚,但又无计可施。
“太后。”隋王望着太后,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在得到萧太后默许后说道“既然我们是筹码,为何不主动押注,不再受制于人,商路都已经勘探好了,不如找到大唐边军,告知颉利可汗在这里并且要离开的消息,引大唐来战。另外,尽管目前我们离开不了,但其他皇族可以先行离去,以避免兵祸和提前打理前站为理由,在忠于我们的士兵陪同下,缓慢向北前行。这时,如果大唐和突厥在定襄开战,突厥胜,就北归;大唐胜,就南归。我们也能保全皇族。”
萧太后看着这面孔年轻,而思虑敏捷的隋王,感慨自己有个好孙儿,当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就按照这样安排下去。
萧太后细致告知了商贾,关于定襄城内的布局、大致的防御情况、突厥主要战将姓名,隋王宫殿的位置等,让他前往大唐找到将领奏报,说得越细致,越能增加对方信任。同样为了避免引祸上身,没有给商贾任何信物来证明身份。
长安城内,为了让同突厥国战的准备万无一失,皇帝召见了郑元璹和张太原。两人前往面见皇帝时,令人意外的是旁边还有唐俭在场。
皇帝直说唐俭尚书建议在军事的同时,能派出使者,以战促和,以和助战,确保在减少大唐士卒伤亡的情况下,尽早同突厥达成和平的意思。因此,特意召见郑元璹和张太原,听听他们的意思。
张太原作为鸿胪寺丞,且之前接待了突利可汗,掌握了一些情况。特别是在这几位上级面前,因此就率先开口,持中秉正地表明了相关情况,留作皇帝和大臣商议。
“禀报皇帝,在突厥期间以及同突利可汗沟通时,臣将从属颉利可汗且可能反正的将领均一一记录在册,如本次以大军兵锋直指突厥,可派遣使者前往军中,便于招降敌将,瓦解突厥。”
郑元璹随后接着奏请皇帝,希望派遣自己和张太原一同出使,毕竟较为熟悉突厥的情况,也有相应的配合。皇帝听完后,没有表态。看了看唐俭这边,等着唐俭开口。
“陛下,此次大唐以中国之力攻取突厥,此次国战,如派遣郑大人前往,届时颉利可汗念在之前大唐行使用间,必定恼羞成怒,恐有害于郑大人。我曾拜访郑大人,对突厥情况也比较了解。”唐俭开口一派为郑元璹安全考虑,中间又是表明自己见过郑元璹,模棱两可地向皇帝暗示,郑元璹告知自己突厥情况。
郑元璹听闻后立刻下跪,表明自己愿意以身相许的话。这刚好落入唐俭的判断,回到了这次出使,先礼后兵,或者兵后再礼,如果为国捐躯,又何必出使,将郑元璹的心思想法全部猜到。
皇帝听完后,也是为了消除郑元璹、张太原的尴尬,决定让唐俭代表大唐出使,不过理由有三。一是唐俭是从龙旧臣,也同颉利可汗相识,选择唐俭出使,显示大唐对颉利可汗的重视。二是唐俭同郑元璹有沟通,相信对最近突厥情况有所掌握。三是唐俭是大唐的一名福将,口才出众并有危机逃脱经验。
郑元璹一时语塞,想要辩白自己并无泄露。皇帝笑着说,自是知道郑元璹长于战阵,对事急从权并不擅长,不置可否。
张太原看到了这个状况,想到了之前郑元璹未曾言明的那次谈话,今天的状况无论是郑元璹配合唐俭,还是反对唐俭,都会让旁人认为郑元璹同唐俭是一致的意见,只是争取出使的主使位置而已。
不过,为了更好地劝说颉利可汗归降,必须在战场上用刀剑认识大唐的实力。皇帝决定先行派遣张太原轻装简行,前往前线助战张公瑾。
领命后,张太原回家收拾行囊并同四郎告别。对于即将到来的出使,张太原闭口不谈,仅是关心四郎的情况。
“四郎,近期同鸿胪寺下安排突利可汗的招待一切顺利吗?”
“阿耶,一切顺利。”四郎年轻,带着自己的认识一五一十地道出,安排突利可汗在长安的起居,安保等事宜,并且担当翻译,向突利可汗介绍长安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等等,尽全力化解突厥和汉人之间生活不便利的情况。
“四郎,这件事做得很好,未来说不定还要派上大用场,了解突厥以及其他游牧民族的习惯。我同王朝聊过,我们心中的大唐,不仅是汉人口中的荣耀,更要努力成为这片土地上所有的人,汉人,鲜卑,突厥等等共同的荣耀。”
四郎听懂了父亲的话,这样的理想——他的老师王朝曾经说过,大唐要寻找一条新路,有别于强悍的秦汉,以长城守卫作为中原与草原之间的结界,因为这条路走下去,或者穷兵黩武,或者耗尽国力。
“阿耶,王朝老师曾教授我心目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载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他还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是如此。自强不息,建立兵强马壮的军队。厚德载物,以诚战胜敌对的势力。”
张太原语重心长地表示,希望我们这代人为这样的未来,创造机会,让你们能够实现。同时,张太原未曾言明的,还有寻找办法尽早离开这个权谋之地的长安。
次日,张太原及几位鸿胪寺同僚,轻骑出长安,一路向北,前往雁门关,至雁门关方知张公瑾前往马邑,至马邑时方知张公瑾向定襄城出击。为避免路遇突厥士兵,张太原等换装成商贾,伪装后向定襄出发。当时,大唐与突厥商贸尚未完全断绝,一来麻痹突厥,二来收集突厥情报,因此这样的装扮并不引人注意。
经过风尘仆仆地赶路,张太原一行至定襄城外已经傍晚,这时行军总管和张公瑾的部队已经在城外扎营。张太原随后禀报自己的身份后,前去见张公瑾。
“将军,我是张太原,从长安赶来特在军前效力。”张太原面见时,张公瑾正在审问自称商贾的细作。
张公瑾知道太原曾经在突厥出使,因此将他一同引入审问场所。这个商贾细作,不知道张太原是谁,但看打扮是商贾的样子,以为是大唐派往定襄的细作。总之是有同类人,更加焦急地将情况说明一遍,颉利可汗在城中,且要带走所有汉人,城中布防的大将是康苏密,自己是萧太后和隋王所派的人。
张太原听后,让商贾不用着急,冷静下来,细细回忆,从康苏密受到赵德言告状,到萧太后和隋王维稳汉人,且之前想离开突厥现在情况有变等等全盘托出,串联了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
随后,张公瑾命人带下去商贾,同张太原前往面见行军总管。路上说起,这次在行军总管仅有骑兵到此,如攻城兵力不足。行军总管已经命令,趁着夜色,让骑兵分批次熄灭火把出营,再点亮一字阵容入营。营中多设置篝火,实行疑兵之计。
不过,如果到了第二天白天,就难以欺骗对手,看到实际人数并未增长。今天晚上一定要定下策略。
在行军总管大帐,两人汇报后行军总管略一沉思,并不迟疑,便询问张太原之前出使突厥,是否见过康苏密,是否愿意以商贾的打扮,前往康苏密处劝降。
张太原凛然大义,明白这次大军至此,一定要有所斩获,如果能首战威慑对手,对之后战役必然有所裨益,便应下这一军务。
在旁的张公瑾有点诧异,心中所想这是长安来的鸿胪寺丞,本是文职且只是助战,怎么就立刻派遣而出。转念一想,行军总管用兵出神入化,是最为纯粹的将军,以正合,以奇胜。
行军总管面授机宜,让张太原告知康苏密,本次大军目的在于前隋朝旧人,如若能携带萧太后、隋王归降,可保有荣华富贵,就同归顺大唐的突利可汗一样。
介绍完后,行军总管顿了一下,说到给张太原半个时辰时间,如时间到,无论对方是否愿意投降,我都将率领军队出战,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张太原一怔,转瞬之间明白了此次任务,行礼出帐,翻身骑马前去。在这个时间段,这个军营中每个人都非常金贵,做好攻城准备,做好牺牲的准备,没有更合适的人来尝试劝降,哪怕这是一个提前牺牲的任务。
趁着夜色向着突厥在城外的康苏密营地飞驰而去。张太原心中细想,做好了万全准备。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北方寒夜,一人一骑,踏尘而去,胸中燃燃热血,额头汗水蒸发,手捏缰绳,微微颤抖——对事成的兴奋,对直面的激动,对失败的担忧——张太原摇摇头,甩掉所有的幻象,恢复脑中的一片空白,来吧,见了再说。
“是谁?下马?”
到了城外的突厥营地,此刻突遭大唐军队驻军定襄城外,自颉利可汗以下,突厥全军都神情紧张,一方面让城中做好备战准备,之前要进行的转移暂且停下,另一方面让嫡系康苏密城外备战,护卫定襄城的周全。
突厥游牧骑兵擅长野战机动寻找战机,并不喜欢守城,没有必救之兵,则必守之城,对于突厥而言,同中原汉人不同,一城一地的得失并不重要,人口、牲畜更为重要。
张太原被押送至军中大帐,看到首座将领并不慌张,首先用突厥语问道“这是颉利可汗麾下大将康苏密大营,还是隋王杨政道麾下将军?”
康苏密左右将领,看到这身打扮的汉人,幸灾乐祸地觉得这次要开战前拿此人祭旗了,待张太原说出这句话后,觉得此人并不简单。望着中军。
“我正是康苏密。”
“两军对战之前,我特来救康苏密及麾下各位突厥勇士。”张太原明白机会难得,直奔主题吸引康苏密和在帐中的其他将领。
康苏密知道今天晚上事出紧急,必须有所决断,但现在将领太多,又不便判断,便让全军戒备,各将在帐中候命,命令左右没有自己的军令,任何人不得走动,让亲兵将张太原送到另外帐中,自己独自审问。
“康苏密将军,我是张太原,之前在突厥突利可汗牙帐,曾经有过几面之缘。本次大唐调兵遣将包围定襄城,另外几路大军分别前往定襄左右通道,因行军总管同你有联系,加上我曾陪同突利可汗等归顺大唐突厥部落,特将实情告知将军。本次大唐只为捉拿隋王、萧太后而已,能够助力此项任务必定重赏。”
张太原整理了头发露出真容,熟人沟通以诚相告,大军封锁近在眼前,突利可汗归顺平安,献城俘获人质重赏,一一击中康苏密的内心,不过狡猾的康苏密,听完后没有开腔,盯着张太原,意思是还需加码。
张太原明白了,转而不紧不慢地整理下衣服,用肢体语言表明,这是所有的条件,缓缓地说道“我还听说赵德言诬陷将军,手下各位将领颇为不忿,这种事赵德言已经差人告知我军了,不知道他那一条线上对接得怎么样,是赵德言先献城,还是康苏密将军先归于大义?”
张太原声音不大,康苏密却听得如同五雷轰顶,刚发生的事情,张太原如何得知,言之凿凿,一分不差。康苏密没有细想“诬陷”一词并不符合实际,但内心深处早已认定这就是赵德言的诬陷,特向张太原表示自己归顺的情况。
张太原笑着说为了保证大唐军队的诚意,自己就在他军中作为人质,并在帐中要来羊皮及墨笔,记录各将领姓名及功绩,准备向行军总管乃至皇帝奏请,康苏密等突厥将领,顺应天命归顺的诚意。。
这番表态下来,康苏密颇为感慨张太原有情有义。个人前往通知各将领情况。康苏密决定拿国师赵德言说事,姓赵的卖主求荣,将突厥人卖给了大唐。这时候,一不做二不休,不如我们先归顺大唐,张太原立刻登记咱们的功劳,事后到大唐均分赏赐。对于带头大哥的康苏密投降,麾下的将领没有二话,跟着谁都是求个安稳和发财,这样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