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六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

“国际政治”(international politics)作为学科名称,与“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通常同义,并且与“国际研究”(international studies)相通。1在国际学术界,这几个概念的使用在许多情况下是可以互换的,但它们的含义也是存在差别的。“国际关系”比较侧重于国家间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国家间关系”(interstate relations),而“世界政治”则含义更宽泛,既涉及国家行为体,又涉及各种非国家行为体,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全球政治”(global politics)。2“国际研究”强调的是对各种国际问题的研究,其中不但包括与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相关的研究内容,而且还包括对其他国际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各种理论问题以及跨学科问题的研究。3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a social science discipline),国际政治学产生于人们希望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国家间政治的需求。面对纷繁的国际关系现象,特别是国家间不断发生的各种冲突与战争,人们迫切需要找出认识国际行为模式的工具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确立一种国际秩序4,维护各自国家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国际政治或国际关系作为一种现象有久远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存在国家,就存在“国际关系”,不论这种国家是古代的城邦国家还是现代的民族国家。如果把古代学者的研究,诸如修昔底德(Thucydides)研究古希腊城邦国家间关系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The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和中国记述春秋战国历史的典籍《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视为某种“国际关系”文献的话,那么这种研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然而,有“研究”并不等于有“学科”。学科的正式产生是有一定标准的,这就是在大学要设相关的专业(要有讲座教授和博士教程),有相应的学术团体,特别是要有专门的学术期刊。

人们通常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并且最早出现于讲英语的国家,即英国和美国。这样一个学科的产生,是现实国际关系发展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也是人们对国际关系认识日益深化的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世界范围内错综复杂的国家间矛盾的第一次总爆发。这场惨烈的战争使得学者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国际关系。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戴维斯(David Davies)在阿伯里斯特威斯(Aberystwyth)的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The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les),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Woodrow Wilson Chair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这种设置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尽管许多政治学领域的学者把国际政治学看作是政治学的子学科,但是国际政治研究却伴随着一系列特定刊物的出现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科领域和知识体系。这些刊物包括:《外交》(Foreign Affairs,1922年)、《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47年)、《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1947年)、《冲突解决杂志》(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1956年)、《国际研究季刊》(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1963年)、《和平研究杂志》(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1964年)等。在这个时期,国际政治学的发展在教育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在英国和美国都出现了国际关系专业的独立的博士教程,例如耶鲁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就确立了这样的培养计划,而伦敦经济学院则设立了国际关系系。

与政治学所研究的一般政治现象特别是国内政治现象相比,国际政治学所研究的现象要复杂和广泛得多,因为这些现象的背景是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及其他行为体共同构成的一个特殊“社会”。这个社会在本质上是“无政府”的,即没有高居于所有行为体之上的中央权威和世界政府。作为其中主要行为体的主权国家,都是拥有垄断权力的自治的和自助的单元。由于在国家行为体之间存在极其复杂的互动,每个国家的行为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的影响,因此国际政治就成了一个结构和问题都非常复杂的研究领域。它不仅涉及政治因素,而且涉及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生态、法律、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国际关系的复杂特性使得国际政治学一产生就表现出了鲜明的跨学科特点。无论是作为一个知识体系还是研究领域,它都比政治学要宽泛得多。这个领域的学者认为,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等,对于国际政治学都具有特别的相关性。因此,他们力求使这个学科具有包容性。这一点从最初的国际关系课程设置中也可以看出来。在美国、英国等最早设立国际政治专业的国家,无论是大学课程、硕士课程还是博士课程,都强调了该学科的跨学科特点与包容性。5

在现代国际政治学产生的同时,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也产生了。例如,理想主义(idealism)与现实主义(realism)就是两种非常有代表性的学说。不过,这两种不同的学说在争论中是有共同的前提的,即国际政治主要涉及的是国家,而国家又是运作于一个无政府环境中的单元。说得确切些,尽管这两种理论有不同的视角和对国际问题的不同解释,但都坚持一种以国家为中心的观点,都认为国际政治的支配性特征是以领土为基础的主权国家组成的威斯特伐里亚体系。6

国际政治学从产生到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经历了一个较长过程。与外交史、国际法、政治学这样的学科相比,国际政治学在20世纪上半叶还不能说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磨难、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实践,以及冷战和各种国际冲突的检验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它才有了比较像样的可称为一门学科的轮廓。

国际政治学迟迟未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跨学科特点。这门学科在形成的过程中结合并吸收了其他许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而这些学科都是各具特色的。由于涉及历史学、法学、经济学、哲学、伦理学、统计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生态学等众多学科,因此它的发展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十分庞杂的。把如此众多的知识融为一体,使之形成具有清晰的体系、概念与方法的学科,显然是一项困难的任务。

实际上,直至今天,仍然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学”还不能说已成为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7尽管人们都承认这个研究领域,承认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这个学科的理论体系、主要概念、主要方法和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人们却始终有不同意见。在该研究领域,陆续出现了现实主义(realism)与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传统制度主义与新制度主义(traditional and neo-institutionalism)、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实证主义(post-positivism)、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 theory)、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英国学派(English school)、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世界体系论(world system theory)、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feminist IR)、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等流派。在一个研究领域出现众多学派本是一件好事,但正如迈克尔·布雷彻(Michael Brecher)在国际研究协会1999年年会的主席致词中所指出的,由于一些人在研究中追求时髦和新奇时尚,结果划分出许多不必要的学派,提出了许多不适当的两分法。尤其是,这些学派缺乏相互的宽容,有时在争论中甚至诋毁对方。由于不注意学术研究的继承性和知识的积累性,使整个学科的发展受到影响。8

当然,不管这个学科有多少缺点,它毕竟已成为国际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带给人们的疑惑恰恰为广大国际关系研究者提供了探索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