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夜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范仲淹童年十分不幸。两岁时,他的父亲范墉不幸亡故,两年后,母亲谢氏因为家贫,不得不改嫁给时任苏州推官的朱文翰,并将他的名字改为朱说。范仲淹长大后见朱氏兄弟浪费钱财,便上前劝阻。谁知,朱氏兄弟十分不悦地说道:“我用我朱家的钱,和你有什么关系?”范仲淹不解。母亲便告诉了他的身世。范仲淹听后,感愤不已,决定自立门户,便毅然辞别母亲,去应天府学习。
范仲淹在应天书院求学期间,十分刻苦。他经常昼夜苦读,有四五年时间,常常因读书到深夜,不脱衣服就睡觉了。冬天,十分寒冷,他为了驱逐疲倦,便以冷水浇脸,继续苦读。他的食物经常不够吃,他就每天煮一锅粥,用刀子割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切碎的咸菜吃。他常年如此生活,别人都不能忍受,但范仲淹却不以为苦。
范仲淹的一位同学是应天府留守的儿子,看到他的境况,十分同情,就回去告诉了自己的父亲。于是,范仲淹收到了同学父亲送来的美食,可他却没有动,直到把它放到发馊了。这个同学感到十分奇怪,就问他缘故。范仲淹说:“我的胃已经适应吃粥了,如今突然吃这么好的食物,我以后怎么再能吃粥呢?”
二十七岁时,范仲淹终于考中进士,并被授予广德军司理参军事。范仲淹刚一上任,就把母亲接到府中奉养。后来,他奉母命上表朝廷,奏请归宗复姓,改回了自己的姓,因倾慕大诗人江淹,便取名为范仲淹。
范仲淹为母守丧期间,晏殊时任应天府知府,他听说范仲淹学识渊博,就召请范仲淹来应天书院任教。范仲淹任教期间,手捧经典,诲人不倦,每每谈起国家大事,常常奋不顾身,言辞激烈,很是动情。当时士大夫之风,蔚然为之一变,皆由范仲淹以身作则而起。
范仲淹丁忧期满后,经晏殊推荐任秘阁校理一职,成了一名京官。范仲淹任京官时,秉公直言,不留情面。西夏进犯北宋边境时,宋仁宗任命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使、缘边招讨使,韩琦和范仲淹做他的副手。范仲淹到任后,实施积极防御、固本安民的政策,增设城堡,安抚诸羌,抓住敌人的弱点,适时出击,深为西夏元昊所忌惮,以至于当地有传言说“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民谣也唱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范仲淹固守边关时,曾写过许多边塞词,其中,以组词《渔家傲》最为出名。这组词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风格悲凉,语多酸苦,流传至今的,只有这首《渔家傲·秋思》。
北宋魏泰在《东轩笔录》里记载,欧阳修认为范仲淹的《渔家傲》过于反映边塞军旅生活之苦,称其为“穷塞主之词”。后来,尚书王素镇守平凉,欧阳修也填了一首《渔家傲》,其末尾曰:“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欧阳修颇为得意,并对人说:“此真元帅之事也。”
后来,宋仁宗见范仲淹守边有功,便提拔他为参知政事。此时,北宋王朝内忧外困,宋仁宗遂有锐意革新之意,多次向范仲淹询问中兴之策。范仲淹诚惶诚恐,退而上疏“变法十事”,宋仁宗一一采纳,史称“庆历新政”。新政实施后,权贵们的利益大为受损,于是群起而攻击。范仲淹招架不住,只好请求外放,出任邓州知州。
后来,范仲淹还出任过杭州知州、青州知州,但在去颍州的路上,不幸病逝!范仲淹去世后,宋仁宗哀悼不已,数日都不愿上朝。西北羌族部落聚集数百人,像是丧父一样,痛哭流涕,并设立灵牌,整整斋戒了三日,这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