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地区抗日战争回忆录序
这是一部革命斗争的回忆录。涉及的地区主要是以淮阴为中心的陇海路以南,淮河、洪泽湖以北,运河东西岸。涉及的历史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五年的抗日战争和一九四六到一九四九年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涉及的武装是当时新四军的第三师、第四师和第一师、第二师的一部分,后期是第三野战军的一部分。涉及的地方行政区域,是淮北地区,苏北地区——淮海地区和淮南地区、盐阜地区的一部分。
这是一部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内容的回忆录。关于党的建设,关于地方群众工作,关于减租减息和土改,关于根据地的形成和坚持,则涉及较少。
回忆录无非是:(一)替当时留下一段历史纪录,虽然不是系统的,但可供党史和抗日战争史,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的参考;(二)本地区的后人可以了解和学习到那些年代的创业之艰难,胜利来之不易。可是,无论如何,总是过去,而不是未来。当时这一代人为之而承担的困苦和牺牲,为之而奋斗的,不单是为了当时,而是为了替未来扫清道路。我们现在亦有一个未来。从一九三八到现在四十年过去了,从一九四九到现在三十年过去了。这个一九四九以后的三十年,作为一九三八到一九四九的未来,是不是一个真正实现的一个理想的未来?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了。虽然有牺牲又有勇敢,有困苦又有快乐,有挫折更有胜利。我们纪录它,但不留恋它。一九三八到一九七八一概属于过去。让它过去罢。我们的希望是未来,更值得赞颂的是未来。
当这本纪录的群众革命活动在这个地区艰苦进行的时候,他们为的是什么?理论上说是为了社会主义。赶走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无非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创造条件。社会主义不是一句空话,不是一纸符咒,它必须是一个现实的东西,一个生产手段公有的,没有剥削的,工农业生产极大发展,人民群众有相当高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社会。这多年我们只解决了一个问题,生产手段的公有,但这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当社会生产水平还很低下的时候。现在我们有条件搞四个现代化了,搞建设和发展的社会主义了,我们不要辜负这个时代。
我想这个我们曾经为之奋斗过的地区是能够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我们不是在这里打过游击吗?我们不是在这里有过多少次可歌可泣的战斗吗?我们不是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吗?我们不是种了粮食来供给了新四军的抗日武装吗?我们不是把我们的子弟都动员到这些武装中去成了英勇的革命战士吗?我们不是进行过减租减息吗?我们后来不也搞了土地改革吗?搞了农业合作化吗?不也进行了道路、桥梁、土地、水利的基本建设吗?不也是扩大了水浇地的面积吗?不也是有了那么一点儿工业吗?搞这些,当年都有那么一股子勇气,那么一股子精神。
现在就要拿这股勇气和精神来搞四个现代化。当然这也不是一句空话,一纸符咒,要实际的搞起来。
这个地区,从交通,资源来讲,我不能设想怎么去工业现代化。至于现代化的国防,那是全国性的事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和教育事业的发达有关,也和本地区的现代化到什么程度有关,这也不好凭空提。这个地区,是一个大面积的淮海平原,农业现代化的责任,无法推诿。我们预祝这个地区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
这个地区,在我记忆中,是小麦、水稻、玉米、花生、棉花的产地。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会还是。农业现代化,就是把种小麦、种水稻、种玉米、种花生、种棉花现代化起来。不是吗?还有什么别的?
一讲现代化,要农业机械,要化肥,是对的。一讲现代化,要好种子,是对的。我想本地区的领导机关定会想到、安排。
我想介绍一个世界先进数字:
水稻亩产,全国平均:西班牙八百三十五斤,日本八百二十五斤;
小麦亩产,全国平均:荷兰七百六十四斤;
玉米亩产,全国平均:美国八百一十二斤;
棉花亩产,全国平均:危地马拉一百六十四斤,苏联一百二十七斤,墨西哥一百一十三斤。
我不了解这个地区的平均亩产量现在是怎么样的。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是要把这些农作物的平均亩产量搞上去。试验田的产量高,不作数。这个小队,或那个小队的产量高,不作数。高产量必须是全地区亩产的平均数。这是可以达到的,只要我们下决心搞农业现代化。
此外,在这样一个平原地区,淮海平原,要求单位面积的高产是有现实意义的,不要要求个人的劳动生产率怎么怎么,这是没有多大现实意义的。个人的劳动生产率怎么高,假如是解决个人的问题,那是可以的,而且是可能的。一个中国农民,只要条件和美国朋友韩丁的条件相似,照样可以生产那么多粮食,一天一万斤。但是这不解决我们的问题。美国农民的生产是为了自己,个人劳动生产率越高,自己所得越多;至于他以外的人,他就不必负责了。我们的农民,个人也好,集体也好,他的生产不单纯只是为了自己,而是为的中国人全体。中国条件下,不可能给一个人种上千亩土地,而收获又归他自己;还有些耕作方法,如坡地,如免耕,如秸秆还田,如大施除草剂,以及使用大型农机具,这正是一个农民担负大面积耕地的种植的必然需要。不然,他就种不了这么多土地。其实所谓“坡地”“免耕”“除草剂”等,都是不得已的偷懒的办法。在淮海平原上,在我们有这么多农业人口的条件下,对农业现代化方面,这些都是要认真考虑的。譬如秸秆还田罢,淮海平原的农民在燃料问题没有用别的方法解决以前,这点就办不到。大寨搞秸秆还田,正因为有一个阳泉煤矿在它的旁边。淮海平原的阳泉在那里?
在淮海平原搞农业现代化,不能无目的地追求个人劳动生产率的高水平。那么要求什么?我以为应该要求:
一,平均亩产单位的提高。我没有淮海地区耕地面积的具体数字,没有平均亩产量的具体数字,这无关紧要。上面已经介绍了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的世界前列的平均全国亩产的数字,淮海平原既然刚好是这四种农作物的产地,就有理由赶上这个数字,超过这个数字。为了使全国平均亩产量达到世界水平,淮海平原还要补足全国某些低产地区的产量,要大力超过这个世界前列的平均亩产量。用个数学公式:(淮海平原+低产区)÷2=全国平均亩产量,亦即(1200斤+600斤)÷2=900斤。这就是第一个要求。
二,农业产量的人口平均数的提高。据说我们的农业产量的人口平均数是六〇〇斤,这是很低的。这个数字中,扣除工业用粮、种子、饲料,那真正的食用粮数字就很小了。还不要说储备粮了。我们原是大豆出口国,现在进口大豆了,还进口食用植物油,还进口粮食。在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我们这么多人口,靠进口粮食和植物油过活,是不许可的。农业产量的人口平均数达到每人一吨,即每人二〇〇〇斤,这还差不多。我不知道淮海平原的农业产量的具体数字,也不知道现在这个地区的人口总数,但这无关紧要。反正,要是淮海平原的农业总产量除以人口总数,即用这个数学公式:淮海平原农业总产量÷淮海平原人口总数=2000斤,这它就对全国的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贡献了。这样一个平原地区,这样一个土壤不算怎么贫瘠的地区,这样一个农业地区,这样一个既产水稻、小麦、玉米,又产花生、棉花的经济作物的地区,不应该在农业现代化的雄伟号召下作出这么一个贡献吗?
总之,在淮海平原上搞农业现代化,必须根据土壤的自然条件、原来的农作物结构、农业人口的现状,来确定地区平均亩产量和人口平均产量的最好水平。而对于个人劳动生产率则应该放在次要地位,当然这不是说这个个人劳动生产率可以不论、可以低到日产粮一斤,或者生产一斤粮要花一个劳动日。
至于用什么手段来达到平均亩产九〇〇斤、人口平均产量二〇〇〇斤这样一个水平,则不是我要议论的,也不是我所能议论的,因为对于这个地区,我已经很生疏了。我曾经在这个土地上生活和活动了六年,喝了这个地方的水,吃过这个地方的粮食。我也和这个地方的广大农民群众共过命运。当然我也还记得那些村庄、道路、田野、河流;更记得那些淳朴而勇敢的人民。但是究竟已隔了三十几年了。今天,我们大家都来重读这些回忆录的时候,在记忆中可以说恍如昨天,而时间上总是若干、若干前天了。既然能够勇敢的、不疲倦的、付出极大牺牲的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盗武装,也粉碎了国民党反革命军事力量,那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在这个运河东西两岸、洪泽湖和骆马湖畔、陇海铁路以南、东海岸以西的这个地区,把农业现代化,在最近的将来实现起来。拿起勇气来再打一场农业现代化的仗,而且要和一九三八到一九四九那样,打胜仗。
在回忆录中那些已经牺牲的英勇同志们,假如能够看见这个胜利,他们定会万分满意的,高兴的,因为这也是他们当年不惜为之牺牲,所要追求的胜利。一九七八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