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倭寇夜袭
大年初六之夜,格外的冷。
半夜时分,还飘起雪粒子,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被李朝北部连绵的大山阻挡后,愤怒如刀剑。
平壤城西北的药山大明中军大营,天黑前才建好的木栅栏树皮都没剥。
营门紧闭,唯有门后两座木哨塔上悬挂的灯笼,在风中摇曳。
一千倭寇悄无声息的摸了过来,沙沙的脚步声,在呼啸的寒风中几不可闻。
居然能如此轻易的摸到大营门口,领兵的倭将没觉得自己运气好,反而越接近越害怕。
渐渐地主将已经躲在了后方,身边一圈亲信武士,顶盔披甲护住自家将主。
小西行长经历过倭岛战国时代,尸山血海的无数场大战。
既然不能确定明军的攻击发起时间,那么就尽可能的予以骚扰。
成了当然是意外之喜,即使失败,也能闹得主帅鸡犬不宁。
此时,小西就裹着裘皮大氅,冻的哆哆嗦嗦,在普通门城楼观战。
原本漆黑一片,只有数点红光闪烁,死寂一般的明军大营,突然一处处篝火被点燃。
“砰砰砰砰!”
爆豆似的排铳声连绵响起,顷刻间犹如热油锅里泼了瓢冷水,嘶吼声、金铁交鸣声轰然响起。
小西皱了皱眉,扭头就下了城楼,头也不回,明军有备,夜袭就跟送死一样。
算了算了,赶紧回去睡觉,明天更紧张不是?
……
秦逸今晚就开了一枪,天冷冻手,他也不想再装填。
这种小打小闹,没必要使多大劲,明天没准就要攻城,还是省点体力。
再说了,大营内外大半夜不睡觉,全身甲胄持兵埋伏的人,又不是他一个哨。
三千多兵马,就这千把头倭寇,脑袋都不够分的。
谁也不想白忙一晚,现在加到二两银子一个的倭寇首级,换成后世红票子两千块只多不少。
营兵中普通大头兵一年才十八两饷银,出国征战加到四十三两。
也就是说,即使一仗不打,过江后明军近五万人,一年光军饷就要支出三百万两以上。
就这还没算人吃马嚼的粮食、易损的兵器、火药铅弹等等,各项成本加上民夫运送的费用。
明军满饷不可敌,可不是说说而已。
抢一个倭寇人头,就顶上大半月的薪水,今夜值守的兵将们眼睛都瞪得铜铃一样。
逸哥这边最省事,开场听令打一顿排枪,黑灯瞎火的轰死多少都没看清。
接着大营门一开,铁骑挥舞刀枪冲散了慌乱的倭寇夜袭兵,三面埋伏的兵将们围上去就是一顿砍杀。
溃逃的倭军身后,辽东骑兵像赶兔子一样,一刀挥去,斗大的月代头砍得飞起。
出城偷袭的千余倭寇,逃回去的也就三成而已。
六七百倭尸在雪地上东一个西一群,抢人头的大兵们,互相间没少拳打脚踢。
徐海峰带着重装冷兵队,人型坦克一样护住一小堆倭尸,其他两队拉开横阵护着不让别人过来。
大伙儿像过节似的,嘻嘻哈哈割着倭寇首级,翻着倭寇身上的好东西。
逸哥儿很喜欢这样的场景。
一帮“姥姥不亲、舅舅不疼”的汉人难民,原本只会卑微的哀求,在他的捶打下,全变成了杀人机器。
“哐哐哐哐!”
大营鸣金收兵了,秦逸带着人去上官营寨交令,主要是把首级交上去点验记功。
“秦字哨首级二十七,有三个都成漏勺了,不算不算!扔了扔了!”
老徐不干了,上前争辩。
“督抚大人,小的还特意挑过,脑袋碎了的都没割”。
“滚滚滚!赶紧回去睡觉去,下一哨!”
秦逸一拉徐海峰衣服,拖了就走,这傻大个,人家只“漂没”三个脑袋,那是相当滴给自己面子。
可不能不知道好歹!
“都有了啊!弟兄们回去吃点干粮,喝点姜汤,赶紧休息,城中倭寇脑袋多呢,够咱们割的!”
“大人说的在理!”
“走了走了!”
习惯于守志岛上,一是一、二是二,功赏过罚,从来没含糊的纪律。
像老徐这种死心眼的家伙,对辽东军已经积重难返的“陋习”格格不入。
秦逸比谁都清楚这一点。
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绝对不会是蝇营狗苟,只谈关系、不谈实绩的不公平模样。
有功不赏,为善失其望;
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
千年前咱们迷人的老祖宗,就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上位者的放纵注定极难落实到位。
即使一时的严刑苛律能管上一段时间,只要上面换了人,立马就恢复原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洪武大帝骇人听闻的“剥皮充草”,都吓不住那些伸手的官,还津津自喜的引为“常例”。
秦逸也不敢保证自己的手下,日后会不会也变成自己讨厌的模样。
起码现在的团队很不错!
……
正月初七,一场罕见的大雾持续到天近午时才散去,高度戒备的双方,都松了一口气。
尤其是小西行长,生怕明军乘着大雾强行攻城,城墙上每隔五十步就点上篝火照明。
白紧张了半天,啥事没有,连昨日哪种佯攻都没有。
李如松也着急,派了几波信使去后面催运,把负责“后勤保障”的袁黄骂的狗血淋头。
全军三百多门大炮,到现在运到阵前不到百门,要是在国内,立马就要摘了乌纱帽下狱。
可惜这里是李朝,狗啃一样的“官道”,地基烂成这种鸟样子,李朝也不修补。
也就是冬天还盖上雪冻结实了,看起来也算平整。
要是夏季,下了雨,“官道”就是“官河”你信不?
袁黄都要气疯了,不是怪李大帅说话难听,他比谁都委屈。
这李朝君臣说话跟放屁一样,一开始说国小民贫,负担不起明军的军饷。
好吧!大明自己出钱替你们打仗,粮食总该供应得上吧?
李朝君臣当时拍着胸脯说一定一定。
结果搜刮完整个残存的平安道官仓,连种子粮都算上,也就够供应五十天明军人吃马嚼。
幸亏经略宋应昌有先见之明,知道李朝人不靠谱,从关内调集了充裕的粮草。
咱们自带干粮,总不能让前线奋战的兵将们饿着肚子打仗。
问题来了!没钱没粮,安排人力运输总不会再有困难了吧?
李朝君臣再次拍胸脯保证:
一定一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