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之路续编(卷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读研究生 入名医之室

1979年10月,我考取了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研究生班班主任为岳美中教授,副主任为方药中教授。方老为我们逐篇讲解《黄帝内经》,并有临床专题讲座。唐代王冰《黄帝内经素问序》称《内经》“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此即“医学以经为师,明经而神其用者”之谓。汉代王充《论衡·实知篇》尝云:“人有知学,则有力矣。”故而我结合各家注释,通读原文,精研《内经》,进行专题探索,并与同学们讨论,确下了一番功夫。专题如摄生、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治未病、神明等。从《五十二病方》阴阳、手臂十一脉灸经到《灵枢·经脉》篇,展示了古人对经脉的认识和发展;《黄帝内经》有关睡眠的精辟论述,触发了我的关注。我们同样学习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此即宋代欧阳修“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之谓。研究生班还请全国名老中医来院,进行临床专题讲座。因有了一定的临床积累,再系统反刍理论,聆听名家高论,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思想升华,似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此时,我方悟汉代杨雄《法言·学行》“务学不如务求师”之论。

1980年开始,我有幸随导师路志正主任医师临床学习,成为路老的入室弟子。路老是国医大师,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精通经典,崇尚脾胃学说和温病学说,临床博采众长,治病重视调理脾胃,辨证注重湿邪为患,用药轻灵活泼,提倡中医综合治疗。唐代孙思邈尝云:“知针知药,固是良医。”路老乃良医也。老师擅长内科、针灸,对妇科、儿科、外科亦很有造诣。常针药并施,内外同治,圆机活法,因证而施,并特别重视食疗,对眩晕、风湿病、胸痹、萎缩性胃炎、白塞病、干燥综合征、胆石症、失眠、嗜睡、消渴,以及不孕症等,均有独到的见解,疗效显著,屡起沉疴。

民国医学大家恽铁樵尝云:“医学深处,实与儒家道家之言多相通者,故欲中医之真正改革者,治医者必须选读几种古书。”《古文观止》选取了先秦至明末文章222篇,是清朝康熙年间供学塾之用的,入选之文作者,多为有影响的大家,故老师指导我认真阅读以加强文学素养。内科列《金匮翼》《证治汇补》《杂病源流犀烛》《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供我选读,以开阔视野,夯实内科基础。医案则指定读《寓意草》《临证指南医案》《柳选四家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等,以提高临床辨析能力。要求我多做临床,勤学、勤思、勤问、勤记、勤用,切忌骄傲浮躁,浅尝辄止,并书“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以勉励。此即清代赵晴初“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返约”之谓。撰写论文,老师多是给以思路,交代方法,或指出不足,退回修改,绝不越俎代庖,代为修饰,以培养我的写作能力。老师可谓具“教人治人”“皆以正直为先”之师德。记得《路志正对狐惑病的认识与治疗》一文,我前后修改了7次,才得老师首肯,从此我也学会了写文章。毕业后老师一如既往,耳提面命,多所指教。后来我们之间则多是思想上的交流、学术上的讨论、临床上的切磋和事业上的合作,我深深体验到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之理。我们出版了《中医内科急症》《路志正医林集腋》《中医湿病证治学》等著作;“路志正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经验的继承整理研究”课题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二等奖;共同完成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路志正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研究”。28年来,我一直在老师的指导下,继承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