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睡眠说 游梦里乾坤
我们根据《内经》的有关论述,总结了中医睡眠学说。中医睡眠学说包括阴阳睡眠学说、营卫睡眠学说和神主睡眠学说。
阴阳睡眠学说认为,人体阴阳消长出入的变化决定了睡眠和觉醒的生理活动。自然界有昼夜晨昏的变化,人体的阳气随之也有日节律运动,人体阳气入里出表的运动,主导了睡眠和觉醒的机制。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阴主静,阳主动;阳气衰,阴气盛,则发生睡眠;阳气盛,阴气衰,则产生觉醒。阴阳睡眠学说解释了睡眠的生理与病理,指导着中医对睡眠障碍的诊断、治疗和调养康复。
营卫睡眠学说认为,人体的睡眠和觉醒是营卫的运行所决定的。人体营卫之气的运行有昼夜变化的规律,夜间卫气与营气相会,运行于阴经和五脏,人睡眠;白天营气行脉中,卫气布体表,人觉醒。卫气通过阴阳跷脉,来司目的闭睁。睡眠和觉醒时,人体营卫之气的不同运动状态,反映了睡眠的运动本质。不论哪一个环节营卫运行失常,都可能发生睡眠障碍,揭示了失眠的多因性。
神主睡眠学说认为,睡眠和觉醒由神的活动来主宰,神安则人能进入睡眠,神不安则人不能入睡。神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随自然界阴阳消长而变化。白天属阳,阳主动,故神营运于外,人寤而活动;夜晚属阴,阴主静,故神归其舍,内藏五脏,人寐而休息。神统摄于心,关乎五脏,也就是说睡眠和人体全身的功能活动状态有关。神主睡眠的整体睡眠观给我们开辟了广泛的研究领域。
中医睡眠的三个学说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了中医睡眠理论。阴阳睡眠学说是中医睡眠理论的总纲领,揭示了睡眠与觉醒的基本原理;营卫睡眠学说是阴阳睡眠学说的具体化,揭示了睡眠的运动本质;神主睡眠学说突出了中医的整体睡眠观,揭示了睡眠是人整体的生命活动形式。
我认为,失眠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其中与心肝胆胃关系最为密切,治疗要调和脏腑阴阳,注重心肝胆胃。从心论治,要清心、养心、宁心。清心常用泻火导热,清心安神;滋阴降火,清心安神;化痰泻浊,清心安神等法。养心常用补益心气,养心安神;滋养心血,养心安神;温补心阳,养心安神;滋补心阴,养心安神等法。宁心常用龙骨、牡蛎等重镇安神药或炒枣仁、柏子仁、夜交藤、远志等滋养安神药,或定志丸等补心定志,宁心安神。从肝论治,则清肝、柔肝、疏肝。清肝泻火,邪热去则魂归;养肝和血,肝血足则魂藏;疏肝理气,肝气和则魂安。从胆论治,则温胆、清胆、利胆。胆属甲木,为清净之府,喜温和而主生发,失其常则木郁不达,胃气不和,进而化热生痰。肝胆气机郁结,脾胃升降失序,木郁化火,土壅湿聚,是为酿痰化热之源,痰与火热合邪,扰动心神,遂致失眠。凡属痰热扰心、心虚胆怯、胆气郁阻、胃气失和之失眠,我喜用温胆汤化裁治疗,每每收到较好效果。温胆汤出于《备急千金要方》,《三因方》中有变通,《证治准绳》有十味温胆汤,《六因条辨》有黄连温胆汤。我认为,温胆汤有清肃胆气、顺降胃气、理气化痰、升清降浊之功能。方中并无峻补猛攻之品,而是以平和中正之剂调理人身阴阳、气血、脏腑之功能,恢复胆腑中正温和之气,具有化痰而不过燥、清热而不过寒之特点,临证可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变通使用温胆汤类方。心虚胆怯失眠,益气温胆,惊恐平则神安;痰热扰心失眠,清热化痰和中,痰热宁则安神。胆气郁阻失眠,利胆疏肝化痰,胆气疏而安神。胃气失和失眠,即《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治疗则视其病机,或益气养胃,或和胃降逆,或消食通腑,或理气化痰。若在肾则滋阴潜阳,交通心肾,泻南补北,火归原则神静。在脾则健脾益气,养血安神。安眠对药,常用黄连、肉桂,半夏、夏枯草,菖蒲、远志,黄连、阿胶,半夏、秫米。
我获得首届“睡眠医学与人类健康生态国际论坛”中国睡眠医学工作者杰出贡献奖;我们的著作《睡眠障碍的中医治疗》,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著作奖优秀奖,《中医睡眠医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著作奖三等奖。
《论语·为政》尝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面对病人,我时常汗颜,常常感叹“六十岁才学会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