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多数学习中医者在完成中医系统课程学习,甚至临床工作多年之后,仍有一种面对实际病例,感到中医诊治疾病无从下手、诊断结论恍惚依稀的现象,尤其在辨证论治方面,更觉得随意无定。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通常的中医教学环节中,教学内容相互分割,特别是生理病理、四诊病象、辨证纲领与治法方药之间等基本知识不能贯通一气,缺乏一种直接面对实际病症、指导诊断结论的基本方法,即如何综合运用四诊与辨证知识进行鉴别诊断的逻辑规则-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如果说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医方剂、中医中药是中医的四大基础知识,而辨证论治方法正是中医基础知识与临床各科技能相互对接的关键桥梁,因此,要彻底完成从基础理论向临床各科的过渡、顺利到达实践的彼岸,极有必要补好“辨证论治学”这一课。
“辨证论治学”在以往的《中医诊断学》或《中医内科学》中虽然也有所牵涉,甚至还有诸如《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等专著问世,但大多是对中医症状与证候类型的收集与整理,或只针对具体病种的相关比较,并未能充分反映和展示中医丰富多彩的鉴别诊断方法与技巧,倒是在中医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及相关的后世著作中,更多地闪烁着“辨证论治”的思想火花、蕴含着“辨证论治”的思维法则,但又未得到深入的发掘与全面的总结。因此,时至今日,亟须一本能够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与思路的专业书籍,以填补中医教育,尤其是高层次的教学在这一环节上的空白。
笔者在江西中医学院(现江西中医药大学)跟师读研之后,深感姚荷生老先生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上具有甚为系统的辨证思路与规范的操作过程,堪称中医之“正法眼”,便于1995年专门申报获批省卫生厅中医药科研课题“姚荷生中医诊疗规矩与特色的系统研究”,并在姚荷生老先生的热心指导下,开始了以伤寒学、金匮学、温病学三大经典辨证理论为思想依托,以姚荷生老先生学术经验为实例样板的经典辨证论治学专项研究,经过20多年的潜心积累,在传统辨证论治的整体框架与实操程序方面取得初步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生中医诊断学学科课程和中医临床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编著了这本《实用辨证论治程式通论》,以期作为中医专业者在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和临床经历之后,进一步系统研修中医经典辨证论治方法的辅修资料和提高教材。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在已基本掌握中医四诊方法和辨证八种纲领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学习中医疾病诊断观、中医辨证诊断目标、病证分类框架和相关的鉴别诊断方法,明确辨证论治过程的操作程序,从而学会如何以实际疾病症象为对象,理顺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基本思路,提高中医辨证论治实操的准确性,减少诊治的随意性和误诊率,为中医其他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科研设计与临床工作打下辨证论治的坚实功夫。
本教材主要作为中医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中医临床基础性教材,也可供中医高级进修生选修或自学之用。根据培养实用型和综合型人才的需要,本教材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教学内容在力求知识结构的整体化联系的同时,在专业技能方面强调精深,在相关知识方面注重广博。
本教材撰写分工如下:第一、二、三章,由刘英锋、黄波执笔;第四章,由黄利兴、王伶改执笔;第五章,由李富、龙琼萍、苏搏超执笔;第六章,由李富执笔。另外,李健、钱昭部、李富贵参与了第三章第一节部分内容的修改,丁明、吕雅景、陈臻、卢雪莲参与了第六章有关案例素材的收集整理,贾冬冬、万松承担了全书的排版与校稿。
本教材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创新教材之一,是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等新部署新要求的基础上,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实用辨证论治程式通论》的内容进行调整、修正、充实而成,在保持上版特色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校订和完善。
本教材的撰写也得到姚梅龄先生、姚芷龄女士在提供有关资料与学术借鉴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刘英锋
202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