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股权融资地图:安全引入投资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4 确定合适的融资金额

缺乏融资经验的创始人对自己该融多少资金,通常没有概念。

有的创始人会和投资人说:“融资金额多少都行,100万元不嫌少,1000万元不嫌多”;或者对比其他公司的融资情况,“某某公司还不如我,都融资了1000万元,我最少也要融资800万元”。有的创始人总是拘泥于项目估值,通过能接受的释放的股权比例来倒推决定融多少资金。

如果你还处于这种状态,那融资可能就艰难了,投资人一般会认为你还处于非常“小白”的阶段,对公司的发展规划及财务规划还不清楚。想让投资人觉得你是位成熟、有准备的创始人,你需要定一个合理的融资金额,并且准备好你的理由。

可以融多少资金,不是由估值决定的,估值低,融到的资金不一定就少,估值高,也不一定能融得多。真正决定融资规模的是你的核心业务需求。融资不是单纯为了满足业务上的开支,还要考虑最坏的局面,要预见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尤其是来自竞争对手的进攻。融不融得到是能力问题,但融资的方案和目标应该为最坏的局面做准备,哪怕多出让一些股权也是可以的。

融资金额至少要从两个层面来判断,首先,确保融资金额足够,其次,在金额足够的基础上,不要轻易融过多资金。

融足够的资金

判断融资金额是否足够,要看你需要多少资金才能达到公司的下一个里程碑,也就是可以支撑你完成下一轮融资。里程碑是公司取得的重要阶段性进展,比如研发达到新的程度,推出新产品,产生收入,实现营收平衡等。只有达到新的里程碑,你才可能获得下一轮融资或者迎来公司经营的转折点。

虽然达到里程碑是目标,但融资金额不能刚好够达到里程碑,因为你随时可能遇到各种意外,需要更多资金应对风险。比如,产品开发延误导致产品不能按时上市销售,公司实现收入时点晚于预期;或者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导致市场销售状况不如预期;或者核心员工离职,人才跟不上发展需求;或者竞争对手发动猛烈攻击,你不得不花成本反击等。

■案例11*

融资金额太少不抗风险

深圳的美牛公司曾打算融资5000万元建一家工厂,投资人已经基本确定,就差拿着协议和投资人进一步确认签署。在准备协议的过程中,我和创始人聊到公司的商业规划,我询问5000万元的融资金额是怎么算出来的,创始人说自己估算了一下,建完工厂刚好需要5000万元,所以就定了这个数。

我提示道:建完工厂刚好需要5000万元,如果中间出什么岔子,5000万元花完,工厂还没建起来怎么办?他说:那我继续融资不就行了。

我接着分析:工厂建到一半没有资金了,那就是烂尾了,如果你是新投资人,会愿意接盘投资这个烂尾项目吗?你会怎样看待这位创始人的能力,居然让自己的项目烂尾?即使最后投资人真的愿意投,这个烂尾楼估值几何,还值5000万元吗?是不是应该折价?而且,你的老投资人会怎么看这个问题?你一开始告诉他们5000万元投进来能把工厂建好,现在资金花完了,工厂却还没建好,这个漏洞是怎么产生的?原来他们期待的是投资5000万元占这家工厂多少股权,现在你要引进新投资人,稀释老投资人的股权比例,老投资人会不会找你麻烦?会不会要求撤资呢?

创始人听完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决定再多融一点儿资金,而且同时和银行谈好授信条件,确保工厂能在这个阶段顺利完成建设。

即使你顺利达到里程碑,融资窗口也不一定随时开着。比如2019年前后国家政策不断降杠杆,且经2016年资本热后,很多被投公司破产导致不少投资人无法顺利退出,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影响,很多投资人在投资项目时非常谨慎,担心自己是最后一手。而且,投资人自己的投资人也意识到风险,不太愿意将资金交给投资人管理了,导致一些机构投资人募不到资金,没钱投资。

因此,一般建议融资金额至少为你推算的达到下一轮融资里程碑所需金额的2倍左右,同时参考1.3节的内容,尽可能确保公司现金在下一轮融资款到账前不会过于紧张。

融资金额不是多多益善

既然现金在手如此重要,为什么不建议融资金额越高越好?原因是,融资金额过多也会带来很多问题。

第一个问题,容易导致急功近利。

首先,融到的资金太多,公司很难把预算和规划做细,而且容易导致部分创始人开始浮躁,公司花钱大手大脚,或者索性靠烧钱抢占市场。你不能因为滴滴、美团这样的公司靠烧钱抢占市场成功,就认为烧钱是创业成功的必经之路,这是幸存者偏差心理。烧钱抢占市场的风险是很大的,一旦遇到市场环境改变,烧钱的公司就是最先倒下的,2017年前后大量靠烧钱起家的互联网公司纷纷关门。

其次,如果公司早期融资太多,公司管理也容易出现问题,有句俗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放到这里是很合适的。

■案例12*

融资过度带来的危机

深圳的万联公司是一家互联网营销公司,它经营两年就宣告失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融资过度。

背景

一开始,万联公司发展势头不错,第一次融资就融到了一大笔资金。创始人非常欣喜,觉得创业不就这么回事,没有想象中难,于是马上把公司迁到一个高档的写字楼,开始疯狂招人,扩张业务。那时创始人很享受这种“成功”的感觉,看着员工越来越多,自己似乎已经是成功企业家了。

冲突

但没多久,各种问题就来了。首先,公司的投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正比。盲目扩张业务,再加上不断招人,导致公司成本猛增,钱花出去了,却没看到明显效果。

其次,虽然招了不少优秀的人才,但由于业务尚不成熟,内部管理也不规范,新来的人才并不清楚自己的职责是什么,不知道公司的目标是什么,久了就觉得没什么意思,开始陆陆续续离职。

更重要的是,由于公司扩张过快,原有的企业文化受到了猛烈的冲击,踏实稳重的氛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浮躁和务虚。

结局

投资人很快也发现了问题,开始频繁找创始人谈话,要求做出整改,但这个时候再去控制业务和裁员已经很艰难了,这个过程导致整个公司元气大伤。最后投资人也放弃了,找创始人协商把公司解散清算了。

刚创业没两年就融到大量资金,风险确实会比较大,大多数创业公司此时还没经历过考验,商业模式也尚未成熟,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有待磨炼。但是资金到了手上,总要想办法花出去,要不然怎么和投资人解释融到资金又不用。怎么用呢?没有更好的去处那就扩张,扩张就要招人,招人容易,裁员难,扩张不见得涨士气,裁员一定伤士气,一进一出,最后发现还不如没有那笔资金。

如果公司已经度过初创期,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有了稳定的发展势头,这种情况下融资额度大一点儿的风险相对会小很多。

因此,融资金额需要和公司的发展情况及你的管理能力匹配,不是越多越好。当然,如果你是很理性、很有管理能力的人,能控制住自己乱花钱的冲动,能安抚住躁动的创业伙伴,能把资金用在刀刃上,那么多融一点儿资金是更保险的做法。

第二个问题,你会被稀释更多股权。

投资人投资金额越高,他的股权比例就越大。公司初期估值一般不会太高,过早大量融资会将创始人的股权比例稀释得过低,不但经济上不划算,还可能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本书案例02就属于这种情况,该公司第一次融了过多资金,释放过多股权,迫使新一轮融资估值必须明显提升,否则创始人的股权比例会低于创始人的心理预期,但是高估值又得不到新一轮投资人的认可,导致最终只能放弃新的融资。

如果你很难把握融资金额的度,我倾向于建议你融多一点儿资金。管理能力可以提升,估值稍微低一点儿也可以,只要不是让你的股权比例低得无法挽回就行,反正后面还有B轮、C轮或D轮,或者还能向投资人争取激励股权,有资金能让公司活得更久,没什么太需要犹豫的。

如果你只想引入自由投资人或战略投资人,也没有非上市不可的目标,或者自有资金原本就比较充足,那么你的融资金额空间会相对灵活,参考本节对你有用的建议即可。

第1章特别提示

认清“我是谁”的三个层面:

● “我要做什么”。

● “我打算怎么做”。

● “我能做成什么样”。

在理清商业战略前不要急着到处找投资人推销自己。

股权融资的优势:

● 第一,正常情况下,融到的资金是不用还的。

● 第二,即使你现在一无所有,也可能获得股权融资。

● 第三,在资本的加持下,你可能获得飞速发展。

● 第四,股权融资后你可能就有了导师。

● 第五,股权融资后通常会获得投资人在资源上的倾斜。

● 第六,股权融资会产生明显的背书效应。

● 第七,股权融资后,你的公司就开始有了市场价值。

● 第八,合伙人会更守规矩。

股权融资的劣势:

● 第一,需要让出一部分股权收益。

● 第二,可能导致公司内部产生分歧。

● 第三,需要让出公司的一部分管理权。

● 第四,苛刻的投资协议可能会让你负债累累。

● 第五,信息披露责任大,财务规范成本高。

● 第六,股权融资不确定性大。

● 第七,你可能要彻底和优哉游哉的幸福时光告别了。

尽早启动融资的理由:

● 时机错过不再有。

● 找到认可你的投资人不是件容易的事。

● 股权融资周期较长,不确定性强。

● 资金紧张会导致你在谈判中更弱势。

一般建议融资金额至少为你推算的达到下一轮融资里程碑所需金额的2倍左右。

在确保融资金额充足的基础上,融资金额不能过多:

● 避免急功近利。

● 避免被稀释更多股权。


[1] 本书中每个步骤第一页的指针图均来源于《合伙人动态股权设计:七步打好创业公司股权地基》每个步骤第一页。

[2] 本书中标记“”的案例均为根据作者亲历真实案例改编,涉及公司名称均为化名,已经隐去当事人商业机密。版权所有,转载必须注明作者姓名和书名。

[3] 周航.重新理解创业:一个创业者的途中思考[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

[4] 本内容来自作者对某位投资人的采访,版权所有,转载必须注明作者姓名和书名。

[5] 吴晓波.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6] 布伦南.字节跳动:从0到1的秘密[M].刘勇军,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

[7] 奈雪的茶控股有限公司招股章程》。

[8] 关雪菁,估值飙升至600亿,喜茶配吗。

[9] 喜茶官网。

[10] 优剪官网。

[11] 优剪官网。

[12] 斯特罗斯. YC创业营:硅谷顶级创业孵化器如何改变世界[M].苏健,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13] 李志刚.创京东:刘强东亲述创业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

[14] 高瓴时间,高瓴投后人才服务笔记:找到一起要去远方的人。

[15]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Byers成立于1972年,是美国最大的风险基金,主要承接各大名校的校产投资业务。

[16] 吴军.浪潮之巅[M]. 4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

[17] 胡晓军.马云的互联网创业哲学(图解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18] 俞敏洪.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俞敏洪亲述新东方创业发展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

[19] 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23年修正)》,于2024年7月1日生效,本书中简称《公司法》。

[20] 李志刚.九败一胜:美团创始人王兴创业十年[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

[21] 周航.重新理解创业:一个创业者的途中思考[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

[22] 吴晓波.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23] 布伦南.字节跳动:从0到1的秘密[M].刘勇军,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

[24] Fred Wilson,联合广场投资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25] 加拉格尔.爱彼迎传:打造让用户热爱的产品[M].唐昉,林宇星,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

[26] 吴晓波.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27] 胡晓军.马云的互联网创业哲学(图解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28] 罗永浩.创业在路上[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