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三 我的“40分”
“一个小时了,你第一句话还没写出来?”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写学术论文时,坐在一旁工作的导师(易莉老师)对我说的话。“如果满分是100分,你写的这篇文章只能得40分。”这是我完成第一篇学术论文初稿时导师给我的评价。一个雅思、托福、GRE都考过,本科专业课读的都是全英文教材,并且读过很多学术文献的保送生,学术写作竟然只能得40分?质疑归质疑,可事实就是如此让人心虚:动笔写文章时,觉得自己脑袋空空,连第一句要写什么都要纠结很久;描述实验材料时,啰啰唆唆写了三大段还觉得缺点什么;终于写到讨论部分了,又不知道要讨论什么。
为什么我写不出让人满意的学术文章呢?是因为我英文不够好吗?正在阅读本序的你,是否和当初的我有一样的疑问呢?
写不出来?“死线”(deadline)要到了啊!好不容易“憋”出来了,还得硬着头皮接受导师的灵魂发问:“你这个词用得不够准确,到底是什么意思?让人读起来费劲。这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不要强行加连词,加了连词逻辑上也不通。这段话的核心内容又是什么?”慢慢地,我发现,导师指出的我文章中的问题大多数都与英文词汇、语法无关,主要是写作思路和写作逻辑的问题,这让我感觉找到了点“门道”。于是等导师修改完,我就认真研究她的改法,小到句子衔接,大到谋篇布局。就这样,在导师的反复修改和我一点点的摸索中,我陆续发表了几篇学术论文。其间,导师没怎么提过我写的文章能拿多少分这件事,我也不知道我的论文写作水平到底有多少长进,但是“40分”这个梗始终在我心里。
真正让我明显体会到自己在论文写作上的进步的是导师开设的“心理学论文写作”课程,也就是本书主要内容的来源。导师从写作的障碍、学术写作的原则、写作逻辑、句子和段落结构、谋篇布局等方面系统地讲解了学术论文写作的方法。我惊奇地发现,课程中讲述的各种写作问题我几乎都遇到过!导师还给我们展示了大量的例子,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引导大家思考,然后指出错误所在,最后再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当看到自己写的一些搞笑的句子作为例子呈现时,我也忍不住偷笑:“天呐,我以前写的都是什么啊!”当导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某个问题时,我会忍不住想拍桌子:“原来如此!对对对!”那种畅快,就好像自己的任督二脉被打通了。
课程结束后,我开始动笔写第四篇学术论文。正值即将出国交换,时间紧任务重,我在几天之内写完并修改了文章的方法和结果部分(这两部分在学术写作中一般优先写,本书中会有详细讲解)。邮件发出10分钟之后,导师把我叫到了办公室。她非常开心地说:“你现在的写作水平很有长进啊!这都是你写的?”我有点懵。难道……不是我写的?我说:“是啊,我上交之前自己修改过几遍。”得到了导师的肯定,我士气大增,开始动笔写引言和讨论。很神奇的是,这一次我的思路清晰多了,写得很快,而且心情也很好,我好像有点开始享受写作了。一天后,我收到了导师的回复:“这次写得不错,你现在的写作可以得80分!”我的写作终于不只能得“40分”了?我竟然进步了“40分”!那时,大洋彼岸,黑着眼圈,忍受着时差的煎熬,我高兴得想“起飞”。
提高这质变的“40分”,我用了三年。这三年来,在我的实际写作中,导师不断教授我学术写作的方法。现在,她多年的写作方法和指导心得凝结在这本书中,字字读来,实在亲切。
我真诚地将本书推荐给和当初的我一样想要写出好的学术论文的你。
李天碧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16级直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