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习惯
写作习惯或者叫时间管理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写作几乎是科研过程中最容易产生拖延的一个环节。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拖延症的书,有的人认为拖延症与成人多动症有关,有的人认为拖延症与完美主义倾向有关,而我认为很多人的写作拖延其实与情绪有关。你在写论文的时候,是心情愉悦的还是焦虑烦躁的?
情绪问题在写作指导书中很少被提及,但是非常重要。我对此的认识源于我写博士论文的经历。由于答辩组老师的时间问题,我的博士论文答辩提前了一个多月,这导致我写论文的时间被压缩,有一段时间不得不每天连续写20个小时,只睡4个小时,连吃饭都是在电脑前完成的。有一天在图书馆写到凌晨3点,发现外面下起了大雪,我就写下了这样一句话:“3月的杜村下起了大雪,在图书馆写‘纸’的孩子,迷失了回家的路”,至今我还记得那种心情。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让我把写作体验和压力状态、消极情绪紧紧联系在一起,导致我在之后的很多年中都没有办法再写论文。这种状态很多人都经历过,叫论文创伤后综合征(post-traumatic dissertation syndrome)。
几年后的一天,我读到了《文思泉涌》这本书,书里建议采用每天写一个小时的方法。当时我在写一篇小论文,就采取了每天写一页的方法,大概每天就花一个小时。我在中山大学图书馆找了一个安静的角落,有玻璃屋顶,一下雨就有雨点和落叶落在屋顶上,美极了。这样过了两个多星期,我写完了论文的主体部分,而且心情很愉快。每天在下午一段固定的时间写,写完回家的时候感到非常满足和充实。之后,我就开始享受论文写作,不再惧怕打开电脑,开始写作。很多人坚持做一件事情是因为有奖赏,而写作这件事情的奖赏来得比较迟(通常从投稿到发表会历时一年),很难发挥激励作用。所以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奖赏方式,找到每次写作的小确幸,让自己能坚持长期写作。
我一直都不赞成学生在极端压力状态下写作,因为压力会导致拖延,而拖延又让压力倍增。拖延产生的情绪负担(emotional burden)通常是非拖延状态下的数倍,所以越拖延,付出的心理代价越大,更关键的是完成的论文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最近一篇刚发表在《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研究(Vangsness & Young,2020)依据工作状态将人们分为三类:“海龟”(匀速完成任务)、“忍者”(提前症,尽快完成)以及拖延者,图1-1很形象地呈现了这三种人。拖延者和“忍者”都很难按时完成任务,而平均分配时间的“海龟”更容易按时完成任务。比起他们工作的效率,我更关注这几类人的情绪:只有“海龟”的情绪是正性的,“忍者”的情绪看起来比较紧张,而拖延者则呈现出惊恐的表情。所以我特别推荐“海龟”式,也就是《文思泉涌》里推荐的每天完成一定量的工作,不贪多,关键是保持心情愉悦。如果能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完成,就更好了。
图1-1 “海龟”“忍者”和拖延者的工作状态
当我意识到时间紧迫通常是焦虑的一大来源时,我开始为一项任务预留充足的时间,保证自己最后能在游刃有余的状态下完成。可能有人追求最后一刻的心跳,而我更注重长期持续的效果,不止这一次的完成。保持良好的情绪会让你在将来愿意长期坚持,并且享受写作的过程。
这里说的心情愉悦不是激情满满(passionate)和打鸡血的状态。激情一般不会持久,激情过后会感觉耗竭(burnout),就会导致另一种极端——类似于临床上的“轻躁狂”,我们常说轻躁狂“一时爽”,难过的是之后伴随的情绪低落状态。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心境的平和而不是大起大落。愉悦的状态可能更接近于《心流》一书中描述的状态:“心流在心理学中是一种某人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艺术家在创作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某人在此状态中,通常不愿被打扰,即抗拒中断。其定义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我发现可能每个人都要经历我写博士论文时的那个阶段,之后才能体会到写作之美。正如张爱玲所说,要先“低到尘埃里”,再“从尘埃里开出花”。也如王国维所说,必须经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阶段,才能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所以如果你现在处于这个苦斗(struggling)阶段,不要着急,要知道这是一个必经阶段,而且它会过去,过去以后前路会很美好。这里的关键就是:提前规划好时间,留够充足的时间,不要拖延到最后一刻,不要在高压力下写作。每天不追求大量产出,完成一定的量,不贪多,力图保持愉悦状态。
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说:他从来没有文思枯竭的时候,从来不曾觉得写作是苦差事。“如果不快乐,写小说的意义一开始也不存在了。”其实科研也是一样的道理。
在学术写作中,我觉得需要想清楚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写作,或者说,为什么写作让我们如此痛苦。我觉得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的一段话总结得非常精辟:
一个(写作的秘诀)是找到让你自己真正激动并且愿意与他人分享的发现。这与大多数学者的状态都不同,他们写作的目的要么是抱怨自己做的事情有多难,要么是证明为什么其他学者是错的。
在学术写作的过程中,不要忘了写作的初心。写学术论文,本质上是分享,分享你激动人心的科学发现。如果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为了毕业、找工作、评职称而写论文,那么其过程必定是痛苦的。而如果为了分享而写作,那么写作也可以是个快乐的过程。
一如我写这本书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