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法国为什么会失败
劳的刺激政策
1715年,路易十四驾崩,年仅5岁的路易十五即位。
这时候的法国,在常年经历争霸战后,已经库藏如洗。皇室信用急剧贬值,摄政王奥尔良公爵和巴黎最高法院之间的斗争导致人心惶惶,人们对皇室心如死灰。而不合时宜的货币紧缩、畸高的税率和不公平的税赋制度,也使国家陷入严重危机: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商业停顿、农业萧条……
为了挽救濒临破产的法国财政,奥尔良公爵邀请苏格兰天才约翰·劳奔赴巴黎,担当改革重任。劳是一位理论家,他于1705年出版了《论货币和贸易:兼向国家供应货币的建议》。他认为货币只是一种交换媒介,完全没有价值的纸币也可以与真正的货币一样流通,甚至取代后者。他主张,国家可以发行更多的货币,以弥补金银货币的不足。劳提出了“真实票据理论”,只要这些货币以生产性的土地资产作为抵押,通货膨胀就不会产生。简言之,只要银行通过贴现有真实商品交易背景的短期商业汇票来发放贷款,那么,货币供应量就会随着实际的产出自动变动,不存在纸币发行过量的问题。
劳还是一个专业赌徒,他凭借高超的数学才能和被上帝眷顾的好运气,驾驭各种赌博游戏,获得了巨额财富。这一点似乎隐喻了资本主义体系与其他体系不同,它把赌徒当作其运作的核心部分供奉起来。
在苏格兰,劳关于银行的建议未被采纳。现在,法国给了他检验理论的机会。在法国,劳脑洞大开,做了两件划时代的大事:
第一,建立皇家银行,发行纸币。这些纸币可兑换成硬币,也可以用来缴税。
第二,成立密西西比公司,垄断海外殖民地的开发和贸易,向公众发行股票。
劳的想法很完美,通过皇家银行发行纸币解决财政危机,再通过卖出密西西比公司股票回购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这样既能扩大消费需求,增加产出,刺激经济发展,也不会产生恶性通胀。他的思路和现代中央银行做法相似,各国中央银行经常通过增加货币供应化解经济萧条,然后又卖出国库券对冲流通中的货币,比如中国人民银行购买不良贷款的专项票据,就直接卖给银行,回收人民币。
在今天,这种用货币替代政府债务的手段很常见,即政府债务货币化[1],指一国政府通过各种方式,经由不同机构,将政府背负的债务和公共支出转化为各种形式的货币,包括纸币、证券(股票、债券),甚至金属铸币的机制。
纸币系统的崩溃
理论之树常青,而现实则是灰色的。劳显然低估了人性的贪婪。
在尝到纸币的甜头后,法国王室一发不可收拾,发行的纸币从1719年6月的1.6亿里弗增加到1719年底的10亿里弗。面值500里弗的密西西比公司股票,从1719年6月的550里弗,一路狂涨到12月的10000多里弗。
精明一点的投机者开始逃顶。
孔蒂亲王带着满满三马车纸币到皇家银行,要求银行将其兑换成硬币。
银行家布尔东和理查迭赫私底下将纸币一点点兑换成硬币并运到国外。他们还买了许多便于携带的金银器皿和稀有珠宝,秘密运往英格兰和荷兰。
投机商韦尔马莱购买了价值超过100万里弗的金银币,并将其装到一辆普通的农村马车上,盖上干草和牛粪。他自己则伪装成农夫,将这些金银转运到荷兰。
黑云压城,一场暴风骤雨狂卷而来。
1720年2月,议会宣布皇家银行转为国家机构,不再由劳掌控,其全部利润由摄政王转给密西西比公司,国家依然对纸币提供信用担保,但不经议会同意,皇家银行不能擅自发行纸币。在劳的建议下,政府将相同面值的硬币贬为同面值纸币的95%,在没有发挥作用后,又将硬币贬值到纸币的90%,并规定每次兑换硬币的额度为金币100里弗、银币10里弗。
这些措施毫无效果,人们对纸币的信心开始崩溃。
大批贵金属源源不断地流向英国和荷兰。
万分危急之际,劳祭出昏招:禁止任何硬币流通。
政府法令规定,任何人不得持有超过500里弗的硬币,违法者将被没收全部硬币并处以巨额罚款。法令还禁止所有收购金银首饰、器皿和珍贵宝石的行为,并承诺告密者可以得到其告发的违法数额的一半报酬。后来,政府竟然进一步颁布命令,对家具中的贵金属含量都做出明确限制,任何器物中的金子含量不得超过5盎司,餐具中银子的含量不能超过10马克,否则也要重罚。
法令摧毁了人们对纸币残存的一点信心,也把法国推到了暴乱的边缘。
在前所未有的暴政下,迫害案件每天都在发生,许多人被逮捕,许多财产被没收,以至于法庭都难以及时处理如此多突然出现的案子。
万般无奈之下,人们不得不找一个替罪羊。5月27日,劳被赶出了内阁。
6月1日,内阁发布新法令:任何人都可以拥有任意数目的硬币。为了收回旧钞,政府用巴黎赋税作为担保,发行25万份收益率为2.5%的债券,每张债券价值10里弗。市政府还在办公大楼前将出售债券回收的旧钞公开销毁。
6月10日,银行重新营业,允许人们将纸币兑换成硬币。
这些措施缓解了人们的愤怒情绪。
人们争先恐后地到银行将他们的小面值纸币兑换成硬币,几乎每天都有人因为拥挤而丢掉性命。由于硬币数量有限,后来人们只好将纸币换成铜币。
限制性措施
在银行发生挤兑的同时,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价格也在急剧下跌。
那些从美洲回来的矿工告诉人们,密西西比那里除了沼泽荒山,根本没有什么金山银矿,到那边的员工不是被蚊子咬死,就是被印第安人杀死。
为了恢复人们对密西西比计划的信心,政府进行了最后的努力。
政府发布了征兵计划,要求巴黎所有流浪汉都参与征兵。大约6000名地痞流氓穿上工装,成群结队地扛着镐和锹在大街上招摇过市,装作即将要去密西西比的样子。事实上,他们中2/3的人并没有上船,过几天后就回家了。
政府对纸币流通范围做出强制性规定。由于利息只有2.5%,以巴黎赋税做担保的债券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为尽快完成兑换,1720年8月,政府下令,规定所有面值在1000到10000里弗的钞票,只能在3个领域中流通:购买年金债券、存入银行和购买股票。10月,新命令规定,所有面值的纸币将不能在市场流通。随后,密西西比公司的造币权、赋税权被一一剥夺,纸币系统完全崩溃。
政府强迫股东和公司一道持有股票。那些已经同意购买公司新股票的人,被要求按照几乎是当时市场估价30倍的价格购买股票。当大量股东不愿意做这种赔本买卖,试图逃到国外时,政府立即封锁所有港口和边境,逮捕那些试图离开法国的人,并宣布在弄清楚他们是否带有金银珠宝或是否参与过股票投机前不得释放。有几个试图逃跑的人被判了死刑,而那些不愿意履约的人也受到了严厉处置。
政府试图将股价限制在900里拉。眼看禁令无效后,法国政府干脆下令不准在路边和公共场所进行股票交易,股票交易只能局限于许可经纪商之间。为此,1724年法国还建立了巴黎官方交易所,要求交易所经纪人不得在交易所之外的地方交易,也不得与场外合作。这样的结果是:巴黎的证券市场被一分为二。英国金融史学家拉纳德·米切教授认为,法国政府的这些强制行动,旨在防止投机活动进一步爆发,却使巴黎失去了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证券市场。
所有被怀疑在股票投机中牟取非法利益的人都被找了出来,并处以重罚。为此,政府设立了专门法庭,以审理政府这段时期内发生的营私舞弊行为。
但法国的这次拯救行动基本以失败告终。1721年,纸币已经形同废纸,密西西比公司股价跌到了500里拉以下,法国债务超过了31亿里弗。同时,大量家庭破产,很多人因为不堪重负自杀身亡,工商业陷入停滞,全国经济陷入萧条。像皇家银行等金融机构,它们导致泡沫出现,最终也与泡沫同归于尽。
划时代的危机
今天看来,约翰·劳创造的这个体系,通过金融先行的原则,以信贷扩张作为经济扩张的驱动因素,包含了凯恩斯经济学、供应学派经济学、货币主义等经济学理论的要素。但是,利用这一原则来解决经济萧条乃至国家债务问题,必须有一定的约束条件,否则只会适得其反,产生严重的后果。
正因如此,在现代经济中,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有了纸币、股票、银行等现代金融元素,1720年的法国密西西比泡沫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具有现代意义的金融危机。
纸币本质上是一种记账工具,记录债务的转让流通,是一张信用欠条。从1720年开始,政府融资越来越依赖纸币这种信用经济。政府债券、银行券和纸币的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认为,以前,货币是民众对超自然力量无尽债务的度量。在人世间,货币转化为民众对政府、王室和教会的税收——无尽债务的利息;现在,政府居然主动向民众借债,还承诺给付利息,于是逐渐演变出以纸币为基础的现代信用经济。
伴随新型债务关系的出现,现代货币体系不断健全,国王和政府走下神坛,与民众平起平坐。显然,18世纪20年代的法国国王和政府还没有为这个新型债务和货币体系做好准备。法国官方采取的救市措施充满强制、暴力、谎言,完全蔑视人们对自己财富的所有权和处置权,与赤裸的掠夺无异。
强者拥有很多权力,却承担更少的责任,这必将导致风险共担机制失衡。
强制手段最终使法国人民对整个金融系统失去信心,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法国一谈起银行、证券,人们就不免流露出怀疑的神色。无论路易十五推行怎样的信贷政策,法国民众都不再买账,使得法国政府不仅贷款困难,还要付出高额利息。法国金融业发展放慢,减缓了法国的海外扩张,降低了法国经济恢复和增长的速度。危机过后,不但密西西比公司股票从此无人问津,北美密西西比的开发计划也被搁置。40年后,密西西比河的大片殖民地被迫割让给了英国。
至于劳,他成为替罪羊,成天生活在恐惧之中,成了法国人最憎恨的人。
他的马车被愤怒的民众砸得粉碎,他的财产被查封,他的妻子和女儿的年金被收缴。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在6名士兵的保护下,劳匆匆逃离了巴黎,先是去了布鲁塞尔,然后辗转到了威尼斯。
1729年,劳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人们为他写下了这样的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