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巩固关中
李渊大军安定长安之后不久,由于他废除了隋朝的暴政,与民约法十二条,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很快,榆林郡、灵武郡、平凉郡、安定郡、河池郡、扶风郡的长官先后前来归附。
此时的李渊,兵多将广,他于是派出数路兵马攻城略地:
其一,詹俊、李仲衮军从云阳出发,越过秦岭,经汉川郡,再过米仓山进占巴蜀;
其二,李孝恭军从长安城出发,越过秦岭,经西城郡,绕过大巴山,进占巴蜀;
其三,马元规军从渭北大营出发,经商洛,过武关,南下襄阳郡,并进占安陆郡;
其四,郑元寿军从渭北大营出发,经商洛,过武关,进占南阳郡;
其五,刘文静军东出潼关,经弘农郡,进抵新安。
数路兵马派出之后,加上前后陆续归附的州郡,直至大业十三年年末,李渊的势力范围已经开始延伸到了榆林、晋阳、陇右、关中、巴蜀、襄阳等地,俨然成为了当时天下数一数二的一方势力。
而此时,李渊不过刚刚起兵半年时间。
再加上,入主长安之后不久,刘文静向东收服了河东城的屈突通,李世民又向西打败了进攻扶风的薛举。李渊主政的长安政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面对如此大好形势,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二人建议,趁着兵强马壮东取洛阳城,之后以东西两京号令天下,成就霸业。
兄弟二人的建言,得到了李渊的大力支持,他先是在渭北大营中抽调二十万兵马交给了兄弟二人,然后让他们东出潼关,行至新安一带,将大军驻扎下来,静观时变。
因为此时,杨广诏命由王世充统帅前往中原镇压瓦岗军的诸路兵马已经在洛阳城下汇合,这些兵马都是隋朝的精锐力量,他们势必要与李密的瓦岗军恶战一场。
李渊的打算是,王世充与李密大战之后,再由李建成和李世民带领二十万兵马入主洛阳城,来他个渔翁得利。
而作为觊觎者,驻跸定襄城的始毕可汗得知李渊派大军驻扎在离洛阳西面只有百余里的新安一带,心中就已经明白了李渊的打算。
虽然,李渊一直以来谨守与始毕可汗的盟约,源源不断地将财宝、丝帛、茶叶、食盐等重要物资送往始毕可汗处。可李渊的势力骤然膨胀,也引起了始毕可汗极度的妒忌和不满。
碍于李渊与始毕可汗存在盟约关系,始毕可汗不便于对李渊指手画脚,但他也不愿意看到李渊的谋划得逞,于是将遏制李渊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幼弟,南面可汗阿史那咄苾。
在始毕可汗的暗中授意下,阿史那咄苾答应了薛举派来的使节联兵谋取李渊的请求。由于薛举此人勇武过人,而且为人豪爽,豁达大度,因此很得人心。
为了挽回颜面,回报李世民在扶风大败自己的儿子薛仁杲一战之仇,薛举率领大军积极东进。
在散关以西的长道,唐将姜谟、窦轨被薛举击败,只好撤了回来。很快,唐将刘世让又在礼泉被薛举战败,而且还被薛举俘虏。
对于始毕可汗的阴谋,李渊一开始并未觉察。直到唐将接连败于薛举,李渊才意识到其中必有蹊跷,于是派出谍报人员详细调查了此事的原委。
得知真相以后,李渊心中惊骇不已。原来,始毕可汗已经对他产生了极度的妒忌和不满。这也可以说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吧!
但是,转念一想,始毕可汗并没有与李渊公开撕毁盟约。这说明,始毕可汗只是不想看到李渊的势力过度膨胀,出于妒忌心理,薛举只是他发泄情绪的一枚棋子罢了。否则,始毕可汗定会与李渊决裂,转而与薛举结盟。
之所以让南面可汗阿史那咄苾帮助薛举来攻打李渊,一方面阿史那咄苾对中原的土地早就垂涎三尺,另一方面始毕可汗想借此敲打一下李渊。
可以说,始毕可汗授意阿史那咄苾暗中扶持薛举来敲打李渊,此举有一石二鸟之功效。
经过与谋臣们一番仔细的商量,李渊认为,应当撤回前往东都洛阳的兵马,并借此巩固关中,徐图发展。毕竟,此时的李渊虽然实力有所增长,但还没有增长到足以和始毕可汗叫板的地步。
但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二人似乎意犹未尽,他们接到父亲要求他们撤兵的信件,回信说前次薛举的军队在扶风是大败而归,而如今薛举在陇西只是小胜,无关大局,撤回大军并没有那个必要。
李渊斟酌了一番,暂时同意了两个儿子的意见。
虽然在用兵方面,李渊的势力暂时受到了遏制;但在招揽人才方面,李渊依然是不遗余力。
首先,作为隋朝大贵族的李渊,自然会启用大批的隋朝勋贵。此时,被杨广贬抑的许多前隋旧臣开始被李渊提拔到了比较显要的位置上。
其中,萧瑀是杨广的皇后萧皇后族弟、陈叔达是南朝陈朝的宗室子弟、李纲是隋文帝旧太子杨勇的太子洗马、裴寂许劭是隋朝官员又是李渊的故人兼好友、窦轨窦琎是李渊发妻窦氏的族兄、任寰韦挺是李建成的故旧、长孙顺德长孙无忌是李世民妻子长孙氏的族亲……
除此之外,李渊深感乱世天下需要更多的人才加盟,才能撑持起这煌煌大业。为此,李渊整日端坐大兴殿,给各郡县长官写亲笔书信,每天发出的信函多达数百份。
东到商洛、南到巴蜀,各地的郡县长官、义军首领以及氐族羌族的酋长,收到李渊的书信,争相派遣子弟前来长安,请求归降。李渊的书案上回收的信件堆积如山,每天也都有数百份。
当此时,许多隐士高才也从隐居的终南深山中走下来,开始为李渊效力。
后来的大唐第一名相房玄龄,此时四十出头,已经在终南山隐居数年。
他出身于清河房氏,十八岁举进士,被授予羽骑尉、隰城县尉。房玄龄的父亲,就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经学大家。他自小受家学熏陶,耳濡目染,渐渐地也成长为远近闻名的年轻学子,在家乡一带很有名气。
据说房玄龄十四岁那年,随父亲来到长安。适逢隋文帝刚刚平定了南陈,海内混一,整个王朝一片升平气象。而小小的房玄龄居然对隋文帝分封诸王的举措予以否定,认为这是取祸之道,虽然后来果然如他所料,但当时乃父立刻制止了他的言论,因为此等言论会惹来杀身之祸。
杨玄感兵变以后,房玄龄眼见天下即将大乱,于是辞官归隐,住在终南山读书参禅,静观时变。这期间,他潜心于学术,锐意兵籍史册,遍观历代人事兴替和眼下的世事变化,学业大有所成,终成为一代王佐之才。
李渊进入关中后,鉴于归附者兵源复杂,且缺乏训练,于是命李世民在渭河北岸建立大营,将归附的士兵整编裁汰之后加紧训练,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房玄龄认为李渊父子能成就大业,于是下山徒步拜谒李世民于渭北军营。二人初次见面,相谈甚是投机,李世民于是将他留在身边,引为谋主。
名相王珪,也在此时应李纲的邀请下山。与前两位不同,王珪原本就在隋朝任职,其祖父是南梁尚书令王僧辩。
仁寿四年,因其叔父王頍参与汉王杨谅谋反,受到牵连,逃遁于终南山。因为王珪生性淡泊,不重名利,志向深沉,德行操守俱佳,为世人称道。
李渊进入关中后,近臣李纲就举荐他为李建成的属臣。
据说,王珪下山之前,曾经和著名的相面大师袁天罡在终南山上会晤。袁天罡预言,王珪与好友杜淹、韦挺三人,在十年之内就可以官至五品,后来果然应验。
但此事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王珪的才干是很突出的,否则他不可能很快受到李建成的赏识,并成为他的心腹大臣。
药王孙思邈,此时已经七十余岁,隐居终南山数十年。他本生在西魏年间,年幼时便有神童之誉,精通老庄之学,无心仕途,一心求医问道。
西魏大司马独孤信非常赏识他,曾数次邀请他出来做官,他都坚辞不受,隐居山林,潜心研究《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终有大成。
隋文帝杨坚立隋之后,数次延请他来太医院任职,他因做官常常受制于人,不愿出仕。
再者,孙思邈认为,医者之本分在于悬壶济世,而非于仕途中追名逐利,因此终其一生都不肯做官。
李渊平定长安之后,孙思邈认为,天下予以明主,于是从终南山中走出,往来关中各处行医,所过皆可药到病除。
上天有好生之德,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祛除病痛,孙思邈走出杏林,给苦难深重的乱世百姓带去了生的希望。
数十年来,孙思邈不知医好了多少病人,而他依然四处问诊、悬壶济世。渐渐地,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药王”。
李渊敬重孙思邈,知道他淡泊仕途,因此也就不勉强于他。但孙思邈行走李渊治下的所有州郡都不需要任何凭据,所过州县但有行医,必定药到病除,造福一方。这不能不说是李渊给予药王孙思邈的最大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