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以崇祯之名再造山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8章 此物一亩可产十石!震惊吗?

朱由检的话语落下,转向韩爌,诚挚的问道:

“韩爱卿,朕所忧虑之事,你是否也有同感?”

韩爌听罢,深深叹了口气,躬身行礼道:

“陛下所言,并非危言耸听,臣心中亦有同感。”

朱由检闻言点了点头,扫过满朝文武,沉声道:

“诸位爱卿,你们是否也有同样的忧虑?”

话音刚落,田尔耕率先躬身行礼,赞道:

“陛下圣明,有此英明君主,我大明中兴指日可待!”

随着田尔耕的赞颂,吴淳夫等朝臣纷纷走出班列,齐声附和,一时间朝堂上尽是歌功颂德的呼声。

朱由检看着一个比一个激动的朝臣,心中忽然有了新的感悟。

像田尔耕这样的人,尽管常被视为奸佞,但在朝堂之上,他们的存在也有其独特价值。

一个朝堂不可能全部由清流组成,即便是唐太宗、高祖朱元璋这样的明君在位时,也无法确保朝中全是能臣清吏。

作为皇上,关键在于如何驾驭这些朝臣,将他们为己所用!

这些奸臣如果用得恰到好处,在关键时刻发挥的作用远比清流好得多!

待朝堂上的喧嚣渐息,朱由检轻轻抬手,整个殿堂再次归于肃静。

朱由检清了清嗓音,朗声道:

“既如此,内阁与户部协理此事,朕提数点要务,望诸位作为参考!”

顿了顿,朱由检继续道:

“其一,农部主事者,必得是熟稔农桑、深知稼穑之道的能人。专业之事必须由专业之人担当。其二,诏令全国,广纳贤才。无论是在地头耕耘的高手,还是对作物培育有独到见解的老农,皆在征召之列。朕要的是真才实学,而非虚名。”

说完,朱由检双手背后看着来宗道续言:

“其三,组建一支特使,与邻邦交流,搜寻高产且适应性强的作物。不仅要引进,更要学习其栽培技术。”

顿了顿,朱由检加重了语气:

“其四,亦是最重要的一点!推广新作物,需因地制宜,不可一概而论。稻米富足之地,仍以稻为主;灾情严重省份,则全力推广抗旱高产作物。其余区域,择优试点,循序渐进,切忌本末倒置,影响麦稻等主粮作物的地位。”

闻言,户部尚书来宗道步出班列,对着朱由检躬身一拜道:

“陛下所提四要点,臣无半分异议。只是臣斗胆一问,陛下心中是否已有属意的试种作物?若能先行选定,无疑将为此次革新指明方向!”

朱由检赞许道:

“来爱卿问得好,朕既然倡议农业革新,心中自是有备而来。”

话音刚落,不待他吩咐,一名小太监便从后殿快步而出,手中端着一个覆盖红布的托盘!

见朱由检点头示意,小太监小心翼翼地揭开了红布,满朝文武的目光瞬间被吸引,纷纷投向托盘中之物。

朱由检自托盘拿起一枚番薯,缓缓说道:

“这便是朕心中属意的作物——番薯。说实话,它的来历并不光彩。最初,是我大明商人在吕宋岛经商时,福建人陈振龙与其子陈经纶发现当地人种植的一种作物,其根茎肥大,口感甘甜,生熟皆可食用,且产量极高,适应性强。然而,吕宋人视之为珍稀之物,严禁外流。于是,陈氏父子冒着极大的风险,将番薯偷偷带回了大明。”

说到这里,朱由检略微停顿继续道:

“列位爱卿,你们或许会觉得这种做法不够光彩,但正是这‘不光彩’之举,才使得这宝贵的作物得以进入我朝,成为解决饥荒、改善民生的希望之源。你们可知,这看似普通的番薯,其产量究竟有多惊人?”

周道登接过话茬,急切地催促道:

“陛下,可别卖关子了,还请您明示这番薯的产量。”

朱由检闻言,轻笑一声,似乎早料到朝臣们的反应:

“这番薯的产量嘛,大约一亩可收获八石左右。”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

如果不是顾忌着朱由检的帝王身份,恐怕早已有人站出来质疑这近乎天方夜谭的数字了。

朱由检望着满朝震惊、满脸怀疑的朝臣,笑道:

“看来是朕表述得不够严谨,让诸位误会了。”

朝臣们闻言,脸色顿时放松下来,心中暗道这才是常理,这番薯怎能与稻米相比,产量高出数倍,简直是匪夷所思。

朱由检待朝臣们的反应渐渐平息,再次开口笑道:

“刚才朕的表述确实有些不严谨,应该说,番薯的产量通常在一亩八至十五石之间,而在江南那些富庶之地,甚至有可能达到一亩十八石之多。”

朱由检的话音刚落,朝臣们面面相觑,震惊之情溢于言表!

有的人忍不住小声嘀咕:

“怎么可能?湖广今年的第一茬稻米才收了三石,这已经是历年中最好的收成了,而这番薯竟然能达到一亩十八石?”

“若真如陛下所说,这番薯的产量如此之高,那岂不是饥荒之难将迎刃而解!”

一位年长的朝臣忍不住站出,向朱由检拱手道:

“陛下,臣等虽敬佩陛下之远见卓识,但此事实在太过匪夷所思。我大明历来重视稻米生产,一亩三石已是丰收,而番薯之产量竟高达一亩十八石,这与臣等所知相差甚远,实在难以置信。还望陛下能赐教,此番薯之种植技术,以及如何确保如此高产?”

另一人出列附和道:

“是啊,陛下,臣等虽知陛下英明,但此事确实过于惊人。我大明幅员辽阔,各地气候条件迥异,如何保证番薯能在不同环境下均能获得如此高产?”

朱由检闻言,嘴角微扬,笑容中带着几分自信:

“诸位爱卿,朕适才已提及,番薯之来历颇为传奇。或许诸位尚未得知,这神奇作物早已在福建沿海一带扎根生长,且确有高产之实绩。不妨设想,福建沿海之地,常年遭受酷暑与洪涝之苦,然番薯竟能在如此恶劣环境中茁壮成长,丰产之景,实为罕见。试问,若将此作物移栽至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的地区,岂非更能彰显其高产之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