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虚心求教
辛永宗正与关胜说着话,却被辛叔献差人给唤了过去。
“九郎,见你一面可还真的不容易。”
辛叔献打趣着说道。
辛永宗是昨天回到的东京,直到今天黄昏时候,辛叔献这才见着了他。
父子二人久别重逢,倒不似与许婉容一般,有着说不完的贴心话,三言两语之后,便谈起了公事。
“我听说你今日在面圣时,得到了官家的夸赞?”
“都是父亲教导有方。”
辛叔献点点头,笑道:
“我还没有来得及祝贺你,辛正将。”
以辛叔献与童贯之间的关系,他当然已经知道了童贯对辛永宗的安排。
辛永宗闻言,一拍脑门:
“哎呀!孩儿正有事情要向父亲请教。”
辛叔献颇为疑惑,不知辛永宗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他不自觉的挺直了腰背:
“吾儿尽管道来。”
辛永宗也不客套,便向辛叔献请教起了统兵方面的问题。
作为一名部将,麾下只有一百人,而如今成了一名正将,麾下足有二千五百人。
要知道,在前世,辛永宗当过最大的领导,也只是学生时代的班长。
让他统率第五部,不过百人而已,倒是显得游刃有余,但如今身为正将,面对的挑战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辛永宗不打无准备的仗,他让关胜抓紧时间练习骑马,自己也要学习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统兵大将。
好在,辛永宗的面前就有一个最好的老师,也就是他的父亲辛叔献。
辛叔献曾作为统制官,节制数万兵马,一战收复洮州。
能够让一心追求军功的童贯视为心腹,辛叔献又怎么可能是一个酒囊饭袋。
辛永宗与辛叔献一直相处到了夜深之际,期间,对于辛永宗所提出的问题,辛叔献一一仔细作答。
父子之间,岂会有所保留,辛叔献恨不得搜肠刮肚,把自己四十多年的为将心得一股脑地灌输给辛永宗。
可他毕竟年过六旬,年纪大了,精力不济,辛叔献的脸上难掩疲态,但还是欣慰道:
“九郎,你如今立下大功,还能虚心向我请教,为父真的很高兴。”
他最害怕的是辛永宗得志便骄狂,如今看来,辛叔献也算是放下了心。
辛永宗知道父亲此刻已经累了,自己往后有的是机会向他请教,当然也不会急于一时。
“父亲,你早些歇息,孩儿先告辞了。”
辛叔献颔首道:
“嗯,你去吧。”
辛永宗推开门,只见许婉容就坐在了回廊里等候。
一见到辛永宗,她便忍不住埋怨道:
“你们父子俩可算是说完了话。”
许婉容自从知道辛永宗回府,就赶来要见他,只是他们父子二人在屋里说话,许婉容不便进门打扰,就在回廊里等候,一直待到了现在。
嘴上虽然是在埋怨,但许婉容心里却是高兴的,父子之间有话说,总比没话讲要好。
辛永宗笑道:
“母亲是在等孩儿,还是在等父亲?”
许婉容哼道:
“我与你父亲朝夕相处,等他作甚,还不是在盼望着多见你一面。”
走到门口的辛叔献闻言,不禁摇头苦笑,当然了,他六十多岁的人了,也不至于跟十八岁的儿子争宠。
翌日,辛叔献早早去了皇城当差。
侍卫亲军司与殿前司合称两司,其下属机构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与殿前司下属机构殿前都指挥使司合称三衙。
两司三衙便是禁军的最高指挥机构,衙署就在皇城。
辛叔献作为侍卫亲军马军都虞侯,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童贯让他在东京城里颐养天年。
以辛兴宗、辛昌宗为首的辛家二代已经在西军中冒头,无需年过六旬的辛叔献再去上战场。
况且辛叔献戎马半生,不知留下多少暗伤,身体一直都不好,这也是许婉容此前再三告诫辛永宗,不可以身犯险的原因之一。
大宋开国之初,沿袭五代制度,设马步军都指挥使、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为侍卫亲军司的主官与副官。
宋太宗雍熙二年(985),罢马步军都指挥使一职,此后不复见置。
宋仁宗时,又罢副都指挥使,此后亦不复置。
自此,侍卫亲军司彻底分家,不再有人兼领侍卫亲军马步军,而以马军司都指挥使单独领马军,为马帅,以步军都指挥使单独领步军,为步帅。
辛叔献的侍卫亲军马军都虞侯,则可以被视作是大宋禁军的骑兵副帅。
而辛永宗将要就职的泾源路第二将,就是一支骑兵部队,当然,不可能像第五部一样是一支重骑兵。
骑兵有很多种类,但在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
其一是轻骑兵,这一类型的骑兵只着纸甲,或者干脆不穿甲,一般是用作侦查骑兵,作为军中斥候,强调机动性,偶尔也在战场上完成迂回、穿插、侧击等任务,但绝不会与敌军的大规模部队进行正面碰撞。
纸甲是用陈年账簿,即废纸制造,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就曾下诏,命江南、淮南州军造纸甲三万,给陕西防城弓手。
其二是中骑兵,顾名思义,他们的防御力要强于轻骑兵,一般都是披着甲的,至少也得是皮甲,这一类型的骑兵有着不俗的防御力与攻击力,可以说是军队里的主力骑兵,主要用于与敌方骑兵的正面厮杀。
其三则是重骑兵,譬如第五部的一百骑卒,人马皆披重甲,拥有着比中骑兵更强的攻防能力,但因为对战马与骑士的要求极高,以及成本昂贵等原因,注定只能作为奇兵使用,在两军苦战之际,负责冲散对方的阵型,引发敌军的混乱。
第四种类便是弓骑兵。
弓骑兵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轻骑兵,既有轻骑兵的机动性,也具备弓箭手的远程打击能力,但其孱弱的防御能力与近战能力,也注定他们一旦被近身,很容易就会被敌军杀溃。
泾源路第二将的二千五百将士,绝大部分便是中骑兵,其中夹杂着少量作为斥候的轻骑兵。
至于西军之中,符合重骑兵要求的魁梧之士,以及符合弓骑兵要求的精于骑射之士,其实大部分都已被选入了胜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