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特色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青海省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我国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城镇化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如何确保在农业人口非农转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重要课题。

一、马克思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理论

(一)劳动力由农业向现代工业、服务业转移具有必然性

马克思主要从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角度阐述了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原因。他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城市聚集了大量的手工业和服务业,这些行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这些行业能提供相对较高的工资,且城市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能满足人们的众多需求,吸引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工作。随着转移的劳动力越来越多,城市经济得到更快的发展,基础设施也更加完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吸引更多的人到城市,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马克思还认为,社会的二元经济结构只是一个过渡,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会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与城市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最后形成城乡一体化(时景,2012)。

(二)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作用显著

马克思认为,政府在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其工业化的初期会面临以社会化生产为主的城市经济与以小生产为主的农村经济并行的情况:城市工业部门生产效率高,发展迅速,以社会化生产为主,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而农村部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资源。二者的不匹配造成了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并行的现状,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则是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因此,政府应该废除妨碍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推进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的实施,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有利的条件。”在处于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刁治,2012)。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业人口呈递减趋势,并且劳动力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1999—2019年我国三次产业经济发展情况和从业人数见表1-1和表1-2。

表1-1 1999—2019年我国三次产业产值 单位:亿元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

从表1-1可以看出,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规模都在不断增加,其中第二产业的产值在2012年被第三产业超越。总体来看,第三产业的产值增长幅度最大,第一产业的产值增长相对较慢。

表1-2 1999—2019年我国三次产业年末从业人数 单位:万人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

从表1-2可以看出,1999—2019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不断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缓慢增加。但是,从2013年开始,第二产业就业人数逐年减少,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始终处于增长状态。可见,我国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总体来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都有所变化,农业已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逐年下降,劳动力不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引起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和技术进步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

三、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实证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

我们以第一产业产值(见表1-1)为因变量,反映我国第一产业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以农村中农业劳动力比重(见表1-3)为自变量,反映我国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水平。

表1-3 1999—2019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业劳动力统计

资料来源:2000—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1=a1+b1x1+c1。其中,y1代表第一产业生产总值,x1代表农村中农业劳动力比重,a1b1为待估计的参数(常数和x1y1的边际贡献率),c1为随机干扰项。

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从表1-4至表1-6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方程调整后R2=0.951,整个方程拟合度良好,F统计量显著,p<0.005,各项指标统计值均显著,说明回归方程的结果是有效的。由此得到回归方程:y1=241536.335-3020.838x1

表1-4 模型摘要a

注:a.因变量: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亿元)。
b.预测变量:常量,农村中农业劳动力比重(%)。

表1-5 ANOVAa

注:a.因变量: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亿元)。

表1-6 系数a

注:a.因变量: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亿元)。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农村中农业劳动力比重每降低1个百分点,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转移增加农业的生产总值为3020.838亿元。这说明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平均劳动生产率上升了,从而带动农业生产总值的上升。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增长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2=a2+b2x2+c2。其中,y2代表农民人均纯收入,反映我国农民收入情况;x2代表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a2b2为待估计的参数(常数和x2y2的边际贡献率);c2为随机干扰项。

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从表1-7至表1-9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方程调整后R2=0.938,整个方程拟合度良好,F统计量显著,p<0.005,各项指标统计值均显著,说明回归方程的结果是有效的。由此得到回归方程y2=43540.194-554.301x2,由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农村中农业劳动力比重每降低1个百分点,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能够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554.301元。这充分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纯收入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驱动就业结构转化,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一种持续现象。模型结果证实了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对农民纯收入的增加具有积极作用,促进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表1-7 模型摘要a

注:a.因变量:农民人均纯收入(亿元)。
b.预测变量:常量,农村中农业劳动力比重(%)。

表1-8 ANOVAa

注:a.因变量:农民人均纯收入(亿元)。

表1-9 系数a

注:a.因变量:农民人均纯收入(亿元)。

四、结论

由前文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第一,对农村中农业劳动力比重、第一产业产值和农民纯收入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能够有效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业总产值的提高,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具有持续性。

第二,劳动力转移使工资性收入增加,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值有正向作用。劳动力转移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推进城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农民收入会增加,从而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可见,适时适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