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特色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青海省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区域经济学是在区位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微观、中观、宏观经济理论以及多学科综合分析的方法,并吸收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

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包括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的思想、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区际分工与协作的思想等(安虎森,2018)。中国特色区域经济理论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指导我国区域经济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初步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区域经济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逐渐增多,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区域经济研究也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踪家峰,2008;安树伟,2008)。国内知名区域经济学专家团队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区域经济学》,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和中国特色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和区域经济学理论进展。这部教材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区域经济学处于萌芽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为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不平衡的弊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该理论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指导原则,也是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为广大内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改变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的局面。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是我国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阶段。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由前一时期的平衡发展转向不平衡发展,学术界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由向内地倾斜转向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并提倡以东部地区的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到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是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实践蓬勃发展的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为了解决区域发展差距扩大问题,学术界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我国布局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研究重点转移到区域经济协调与协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实施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阶段。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进入21世纪以后,以人民为中心的区域平衡发展、充分发展理论框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快速发展,生态文明思想植入区域经济发展各领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区域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虽然较短,但中国特色区域经济研究已经成为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资源禀赋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极大,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和中国特色区域经济理论来指导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并从不同区域的发展实践中归纳新的经验,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青海大学丁生喜教授及“区域经济学”创新团队成员基于近几年“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情况,结合“马工程”教材《区域经济学》相关区域经济理论与青海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完成的科研成果。全书共六章内容,即生产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产业发展、区域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发展、县域经济与乡村振兴发展、区域绿色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本书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资料翔实,可作为高等院校应用经济学与地理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资料和案例教材,也可作为区域产业开发规划、区域经济管理等方面决策者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和中国特色区域经济理论体系完整,理论内容丰富,各地实践成果丰硕。本书仅就其中的生产要素、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统筹城乡理论、绿色发展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结合青海省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在此,衷心感谢“马工程”《区域经济学》教材及相关人员提供的理论支持,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引用均在文中标注。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理论把握与实践分析难免有疏漏,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丁生喜

2022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