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为什么需要“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伦理性和科学性颠覆了传统的经济理性,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和治理范式。这意味着,治理范式转变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新的可持续市场经济模式将取代旧的纯市场经济模式。
在此背景下,现行经济学已经不能完全解释现在的经济现象,也不能为有效指导经济系统的运行提供相应的原理、工具和方法。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则有必要补充现行经济学的不足或纠正不可持续的原理,有必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以提供必要的理论、工具和方法。主要观点如下:
——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和方法已无法解决可持续发展提出的多维度的、动态的系统性问题,特别需要构建新的基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领域的“多学科集成”的经济学,以支持既创造经济财富,又造福于社会繁荣和生态环境的健康的目标。
——纯市场经济强调供需平衡、自由竞争,追求效率、利润,但忽视了自然资源的存量有限、大自然的承受力有限,没有把企业及其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外部性纳入价格和市场交易,例如环境污染、碳排放等;没有考虑经济活动对社会产生的负外部性,例如关闭或转移产能造成失业等。
——随着经济发展和治理范式的改变,衡量经济发展、企业发展的标准也就必须改变。迄今采用的以单一经济指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准则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新的衡量经济发展、企业发展的准则和指标。这些准则和指标通常被称为“ESG”。ESG既包括经济维度,也包括环境、社会和治理维度。
——随着经济发展、经济活动和企业的评价准则和指标超越经济维度、扩大到ESG维度,相关的监管政策、投资决策、风险控制、信息披露、供应链等方面采用的标准和准则也会相应地向ESG延伸。
——企业的成功或价值不仅表现在财务方面,也表现在非财务(ESG)方面。评价企业不仅看当前的表现,也注重长远的成功。考虑到非财务(ESG)因素的实质性影响,企业短期思维、急功近利预示着对企业的巨大风险,而长线思维、着眼长远则代表企业的韧性和安全性。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可持续(ESG)投资和融资、企业可持续(ESG)治理、人力资源和组织管理,以及企业可持续(ESG)文化等各种主题范围。
——总之,按照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将公共经济政策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即更好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这显然与现行经济学的原理大有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