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PREFACE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一带一路”根植于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融入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这一重大倡议得到了全球2/3的国家和几十个国际组织响应,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为新型全球化发展积聚了新的力量和新的发展动能,能够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跨区域经济合作进程。
共建“一带一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共建“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九年前,以开放、包容、可持续为底色的“一带一路”应运而生。近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指引,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重点,以共建“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建设为引领,秉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目标,推动各参与方实现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成为世界上跨度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合作区域。
“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大势,共建“一带一路”伙伴关系持续拓展,已由亚欧大陆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平洋等区域,“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进一步展现出强大韧性。当前,尽管逆全球化、保护主义叠加世纪疫情依旧深刻影响着世界,但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没有按下“暂停键”,反而逆势前行。截至2023年2月,我国已与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切愿意参与新型全球化的国家,均可借此机会展开合作,更有助于实现全球性的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共促发展。
与内向型、封闭式的跨区域合作不同,共建“一带一路”所倡导的是外向型、开放式的国际合作。“一带一路”作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目前,中国已是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场,中国在促进“一带一路”、提升全球贸易地位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与共建国家不断深化的合作中,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越来越多,成为越来越开放的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集散的巨大引力场。
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一书中指出,良好的道路、航线等可以缩小国家内部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发展差异,互联互通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全球战略家、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顾问、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高级研究员帕拉格·康纳在其所著的《超级版图:全球供应链、超级城市与新商业文明的崛起》一书中指出:“互联互通是当今时代的元模式。现在我们还仅仅处于地球工程再造的初期,世界需要更多的设施来服务于飞速增长的人口、商品、货物、数据和资金流动。”城市、经济走廊、产业园区、道路、交通设施、通信设施、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发展的首要需求和基础需求,对人们的生活和企业的发展会产生变革性影响。在发达或者更为成熟的经济体中,为完善和满足需求而建设和更新基础设施,也是维持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经济走廊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支柱,是互联互通的重要依托,也是区域经济合作网络的重要框架。经济走廊通过互通互联发挥经济集聚与辐射带动作用,连接带动不同等级规模的通道、节点、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从而汇聚商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人员流,形成一条点状密集、以点带面辐射、线状延伸的生产和流通一体化的走廊状经济区域,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
2015年3月公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框架思路”中明确提出,根据“一带一路”走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简称“六廊”)。有了“一带一路”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就有了铁路和公路建设,就有了发展的可能。如中老经济走廊以及中老铁路的建设使老挝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实现了修建贯通南北的铁路网络、打造中南半岛的陆上交通枢纽的梦想。原来地缘政治视野中所谓的边缘地带,如今正在成为连接东西的枢纽中心、互联互通的要冲。
回顾八年多的发展历程,六大经济走廊建设各有侧重、各有亮点,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管网等为依托的互联互通网络,正在成为提升共建国家地缘优势、促进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平台。其中,中巴经济走廊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旗舰项目,很多早期项目已经竣工完成,能源合作成效明显;中蒙俄经济走廊顶层设计出台早,政治互信度较高,侧重于口岸建设与能源合作;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以能源合作为依托,产业园区合作是新亮点;新亚欧大陆经济带侧重点是陆上铁路货运,主打的中欧班列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品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虽然推进速度缓慢,但“人字形”中缅经济走廊进展良好,呈后来者居上的发展态势;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在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八年多来,在共建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已基本形成。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等六大经济走廊将亚欧经济圈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建立和加强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共建“一带一路”、构建高效畅通的亚欧大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大经济走廊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基石。六大经济走廊建设涉及贸易、金融、投资、能源、产业、交通和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一带一路”经济走廊的产业聚集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将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参与和构建区域或全球价值链带来新的机遇。“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的六大经济走廊建设正在引发新的贸易增长模式的调整,如贸易与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的融合与互动,从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的转变,贸易结构与贸易条件的重新调整,以及进出口结构、投资结构的竞争关系变化等。
从全球贸易链、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角度看,六大经济走廊将会创造巨大的增长效应。“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将充分激发中国以及西亚、中亚、东南亚、中东欧等不同区域的体量优势、资源禀赋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协同优势,通过贸易创造效应、投资促进效应、产业聚集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将对共建国家区域生产网络的完善与重构、价值链的延伸、贸易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全面深化延展,共建六大经济走廊既面临历史性发展机遇,也面临长期结构性问题,以及大国博弈、世纪疫情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等巨变带来的新挑战。六大经济走廊部分地区政治社会缺乏稳定性,经济沿线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信任赤字,政策协调难度大,硬联通软联通仍存诸多障碍等,高质量共建经济走廊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面对来自大国地缘博弈的围堵压力,中国须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坚守“一带一路”促进共同发展、合作发展、共赢发展的初心,针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等复杂形势演变,进一步完善并深化对“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建设的战略框架与合作机制,将六大经济走廊真正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的战略大通道。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一直深耕“一带一路”战略与政策研究,2013年以来,在中心理事长曾培炎先生的亲自设计构想,王春正、张晓强、魏建国等中心领导的悉心指导下,中心执行局副主任、总经济师陈文玲教授带领课题组对“一带一路”及其相关理论战略问题进行了多年的持续探索,先后完成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研究》《“一带一路”系列研究丛书(上中下册)》《“一带一路”:倡议与构想——“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总体构想研究》《“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视角下的重点布局》《“一带一路”:合作与互鉴——“一带一路”视角下的地缘关系》《“一带一路”理论框架与实践研究》等系列专著与研究成果,其中一批成果已转化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和政策,并多次斩获部委一、二、三等奖。
此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对外经贸大学等国家高端智库、知名大学和全球领先数据公司Refinitiv(前汤森路透金融与风险业务部)等权威机构进行战略合作,研究并提出了数字化、指数化和体系化的《“一带一路”贸易投资指数》报告。该指数连续多次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发布,成为全面动态反映“一带一路”建设成果的“晴雨表”和科学研判“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发展动向的“风向标”。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专项的最终成果(1)。本书作为六大经济走廊的研究专著,为全面科学研判六大经济走廊合作发展动向,打造六大经济走廊战略通道、战略支点,探索构建六大经济走廊国际合作及其政策框架提供了新的视角。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研究命题,本书仍是持续性研究成果,如有疏漏与不当之处敬请谅解,同时也要对给予课题指导的专家表示谢意,感谢各位的鼎力支持!
陈文玲
2022年12月
(1) 项目名称:“‘一带一路’框架下六大经济走廊建设研究”(批准号:17VDL014)。陈文玲任课题组组长,张茉楠任课题组副组长。课题组成员:张茉楠、徐占忱、宁留甫、李峰、梅冠群、颜少君、任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