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与产业发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包容性城市更新理论

1.现实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一系列制度改革下,我国城市更新开始摒弃以往的福利性更新方式,采用增长主义的更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更新价值不再注重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而是强调经济增长;二是地方政府在更新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三是市场更新(房地产)成为主要手段;四是居民在整个更新过程中处于被动妥协的状态。当然,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城市空间,改善了城市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然而,这种增长逻辑下的更新行为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如居民空间漂移、更新成本的转移和剥夺,以及居住空间分化加剧等。特别是在2004年后,受到基本农田保护、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内外制约,城市更新成为取代城市空间扩张的又一重要发展方式。伴随着大规模拆除重建带来的历史文化丧失、弱势群体权益保护困难、利益分配不均引发的拆迁冲突等社会问题,城市更新成为该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

当前,城市更新的内在矛盾可以概括为在当前更新机制下更新主体之间权利和利益分配不当。困境的根源在于,当前城市更新的理论依据是伦理学的功利主义,利用对经济增长的要求来规范更新的具体运行机制,这也成为当前更新运行机制在具体更新过程中出现偏差的根源。包容性增长理念强调增长过程中的公正逻辑应优先于经济增长的认识,形成对功利增长的理论应对。包容性增长的要点包括对增长结果(目标)的可持续要求(增长的综合性),对增长行为的正当性要求(在增长中落实政治权利、实现经济利益共享、保障弱势群体)。在此基础上,本书将包容性增长理论的操作性要点应用于城市更新的过程分析中,重构与更新实施过程密切相关的行为逻辑,如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更新实施的组织模式、更新收益的分配与保障模式等,从而提出包容性城市更新的概念,构建其理论框架。

2.理念提出

亚洲开发银行于2007年提出“包容性增长”理念,该理念侧重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城市更新应从根本上改变其“增长主义”逻辑,向更具包容性的增长模式转变,即城市更新主体之间权益分配应当更加公平。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和基于社会解决方案(Society-Based Solutions,SBS)的概念可以为包容性城市更新提供理念支持,并为构建包容性城市更新的理论框架提供理论基础。世界银行于2008年提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一系列符合自然生态运行规律、利用自然手段进行建设的行动。它旨在通过协调经济和生态发展,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增强气候适应力以及增强风险防控能力来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社会解决方案是从个人或集体角度直接解决城市更新中的社会问题的一系列行动。它侧重于城市更新中的社会公平,最终目标是提高社会凝聚力,创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3.理论框架

城市更新这一系统工程由生态、人口、经济等多个既相对独立又协调共生的子系统组成,向鹏成、吴柏廷(2020)从中寻求共性,以包含资源、生态等客观环境要素在内的自然维度与包含人口、经济等人类活动要素在内的社会维度刻画城市更新的二维视角。在此基础上,包容性城市更新的理论框架试图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基于社会的解决方案和城市更新有机地结合。现有文献在包容性增长、城中村改造等方面的理论框架构建中,涉及对改造目标、参与主体、协作机制等要素的考量。

由向鹏成、吴柏廷(2020)共同构建的包容性城市更新理论框架同样强调更新目标的重要性。包容性城市更新目标体系将体现城市更新过程中对自然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包容。在目标体系的指导下,包容性城市更新实践体系整合了一系列基于自然和社会解决方案的更新实践模式。建立集技术、经济、制度于一体的包容性城市更新保障体系,是保证更新工作顺利进行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基于自然和社会二维视角的包容性城市更新理论框架由目标体系、实践体系和保障体系三部分组成。

4.目标体系

(1)自然包容目标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包容性城市更新应实现生态稳定性和环境宜居性两大目标。一是完成包容性城市更新后,应提高城市自然生态的抗干扰性,对于调节城市温湿度、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能起到有效作用。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城市可以通过修复受损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建设有效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来应对气候变化等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好处使得人们忽视了发展背后的隐患,导致交通、生活和工业污染事件层出不穷,对城市自然生态造成巨大破坏。二是包容性城市更新将在更新过程中充分防控城市污染源,从根本上减少城市污染,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社会包容目标

包容性城市更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开展以人为本的城市更新工作。从目前众多的城市更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更新工作中,群众利益被忽视的事件时有发生。从浅层次的暴力驱逐到深层次的社会网络破坏,非包容性城市更新影响着更新区域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包容目标的生命保障维度旨在加强对城市更新工作中群众的利益分配、居住空间、健康状况等要素的考虑,要科学民主地推动城市更新,真正实现民生所系、民心所向。城市更新是城市物质空间更替的过程,也是城市精神文化演进的过程。相比之下,在当下的城市更新工作中,承载城市历史的老城、老工业区的改造往往倾向于直接拆除重建或改造成现代旅游景点,使老建筑群成了失去精神内涵的文化空壳。“整旧如旧”“旧瓶装新酒”的更新概念试图在商业发展与文脉留存之间找到平衡点,但更深层次的文化传递却需要更鲜活的文化载体来承担。因此,包容性城市更新不仅要保留城市文化的外形,还要保留城市文化的内涵,以达到真正意义上文化传承的目的。城市更新也影响更新区域的经济发展,改变城市的物理环境。城市的第三产业结构可能随城市更新前后更新区功能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在兼顾自然包容和社会包容的前提下,包容性城市更新促进了城市经济的良好稳定运行,并通过更优化的产业结构和业态选择,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城市更新理论框架如图2-1所示。

图2-1 包容性城市更新理论框架

资料来源:向鹏成、吴柏廷(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