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尚在,继续前行
——2021年度广东省广播影视奖广播新闻一组作品综述
李键
一、广播新闻一组的复评工作情况
(一)特殊的评选方式和特殊的评选过程
根据广东省广播影视奖评选委员会的安排,2021年广东省广播影视奖广播新闻一组的七位评委对全省各地选送的111件作品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听、审看和评选。
与往届相比,这次评选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部内容都要与线上评委逐一确认,耗费时间比较长。尽管如此,全体评委依然不辞辛苦,连续工作,认真负责。
(二)一等奖作品及评选的有关情况
每年的广播新闻一等奖奖项都是各广播媒体竞争的焦点,也是评选关注的重点。一等奖作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创优大户”依然领先
广东台、珠海台、佛山台、东莞台等,作为近年来的全省广播新闻“创优大户”2021年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创优势头。
2021年,广播新闻一组评选出来的一等奖作品就有:河源台的广播短消息《赣深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河源进入“高铁时代” 广东实现“市市通高铁”》;东莞台的广播短消息《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谱仪成功出束》;广东台的广播长消息《两个人的考场 一群人的守护——新冠隔离病房里的特殊高考侧记》;珠海台的广播长消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今天正式成立 合作区建设火热开局》;佛山台的广播系列、连续及组合报道《从“寥若晨星”到“繁星满天”——佛山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纪实》。
“创优大户”为何能够依旧领先?究其原因,一是这些送评单位对广播新闻创优高度重视;二是节目制作部门和主创人员对广播新闻创优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热情。
2.重大题材依然出彩
2021年,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依然肆虐,抗击疫情依然是2021年的重大新闻题材,受到各送评单位的高度重视,广播长消息《两个人的考场 一群人的守护——新冠隔离病房里的特殊高考侧记》就是关于这类题材。
2021年中的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热点新闻,同样也是具有很高新闻价值的重大题材,广播长消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今天正式成立 合作区建设火热开局》就是其中之一。《从“寥若晨星”到“繁星满天”——佛山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纪实》虽然可以不归入“重大题材”,但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并不亚于重大题材。
3.不同作品各有亮点
2021年,广播短消息、广播长消息、广播系列连续及组合报道类别的5个一等奖作品各有亮点:
广播短消息《赣深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河源进入“高铁时代” 广东实现“市市通高铁”》不仅讲述了赣深高铁的通车如何结束河源不通高铁的历史,而且还突显了赣深高铁的开通对河源加快步伐全面融入大湾区的深远意义。
广播短消息《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谱仪成功出束》介绍了多物理谱仪建设团队在国外工程师受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影响不能抵达现场安装关键设备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高质量、高精度完成关键设备的安装工作,使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谱仪成功出束,表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勇于战胜困难、勇攀科技高峰的胆量和气概。
广播长消息《两个人的考场 一群人的守护——新冠隔离病房里的特殊高考侧记》抓住了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反映出广州在抗击疫情中的科学精准和从容应对,彰显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广播长消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今天正式成立 合作区建设火热开局》抓住重要的时间节点,注重每一个新闻细节,通过翔实的描述和丰富的采访,表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相关部门工作的高效有序,令人对合作区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广播系列、连续及组合报道《从“寥若晨星”到“繁星满天”——佛山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纪实》分别从渴求人才、打造平台、呵护人才以及储备人才四方面展示佛山人才工作成果,从而说明“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伟大意义。
这些作品无论是立意、构思,还是采录、制作,都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二、参评作品情况分析
1.求新是参评作品的趋向
发现新事物,发掘新题材,选择新角度,运用新手法是新闻报道永恒的目标。在2021年的送评作品中,求新的特点也非常明显。其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有:广东台的长消息《快递员、外卖小哥、实习生等8类人员可参加工伤保险 广东出台新政填补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障空白》,《未来医院来了!全国首家全场景智能医院落户广东》,深圳台的长消息《中国科学家培育出全球第一代通过基因组设计的杂交马铃薯》,佛山台的长消息《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示范基地落户佛山三水》,东莞台的长消息《东莞4800余台科研仪器上架“共享设备超市”》,中山台的长消息《港商进军大湾区内地城市 可先到中山找“保姆”》,云浮台的长消息《创新邻里互助模式 打造农村养老“云浮样板”》,高州台的广播系列、连续及组合报道《丁堂村的“四小银行”》。这些“求新”的作品在评选中获奖的等次也相对比较高。
2.传递正能量是送评作品的主流
肇庆台的长消息《当年你为国效力,如今为你纾忧解困》报道的是肇庆鼎湖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关怀退役军人的事迹,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一封感谢信背后的生命“接力”》通过一封感谢信带出一个义务捐献骨髓的故事,很暖心。
云浮台的长消息《教师节:特教老师的别样感动》以教师节为引子,介绍特教老师这个教师队伍中尤其令人尊敬的群体,彰显出可贵的奉献精神。
深圳台的广播系列、连续及组合报道《勇敢的“雨燕”张莹莹》讲述一个残疾人从受人关爱到关爱别人的故事,十分励志。
3.接地气、有人情味的作品不少
接地气的新闻,人们习惯把它叫作社会新闻,在今年送评的作品中,这类关注社会变化,关心群众生活,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不在少数。如:
佛山台送评的短消息《全省首个!老旧小区有了“专业管家”》关注的是老城区改造的问题,反映了对老城区如何跟上城市新发展的一种探索。
中山台送评的短消息《中山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打造一批共享文化馆和共享阅读空间》讲的是如何借助社会力量,改善基层文化设施,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是发展基层文化事业的有益尝试。
肇庆台送评的短消息《蓝塘社区:“大喇叭”耳边响,党史教育入人心》介绍了基层社区如何利用人们熟悉的传统方式,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党史教育,对在新形势下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很有指导意义。
番禺台送评的长消息《番禺区已落实“躺平睡” 让学生舒适午休》讲的是许多家庭都关注的小学生午休问题,说明群众生活无小事。
汕头台送评的长消息《汕头:抗旱应急引水工程通水,秋冬春三连旱之后的福音》关注的是当地政府如何克服困难,从根本上解决干旱缺水问题,表明民生大事必须重视。
花都台送评的广播系列、连续及组合报道《回家之路》介绍了基层医院如何既尊重生命,又帮助患者家庭解决困难,让“弃婴”回家,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中山台送评的广播系列、连续及组合报道《我为群众办实事——中山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故事》讲的是基层党委政府从一件件小事入手,将为群众办实事的口号落到实处,展示人民公仆心系人民的情怀。
由此可见,我们广播记者的触角依然没有脱离基层,没有脱离生活,这在现今相对浮夸的行业环境中,是非常难得的。
但我们也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这类作品获奖的等次都不高,究其原因,并不在题材本身,而是这些作品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4.有深度、有特色的作品闪现
这类型的作品如肇庆台的广播系列、连续及组合报道《守好中国人的饭碗——2021·肇庆粮食生产纪实》。
肇庆是一个农业大市,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事关重要。这篇作品突出了肇庆如何从土地、种子、人才等方面稳定粮食生产,守好中国人自己的饭碗,很有地方特色。这篇作品有点有面、有人有事,很有说服力,而且讲的都是“今年”的新鲜事,极具新闻性。
5.不少作品显示出明确的策划意识
新闻不可以策划,但新闻报道是可以策划的,对新闻报道是否有策划,报道的效果截然不同。在2021年的送评作品中,有些作品就显示出了策划的优势和效果。
珠海台短消息《歼-20,用上了“中国心”!》的采制过程就是一次成功的策划。珠海航展上,中国空军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歼-20战机用上了国产发动机,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新闻。
汕尾台的长消息《守望海疆铸重器 魂归大海存丹心——彭士禄海葬仪式在葫芦岛举行》也是一篇精心策划的报道。彭士禄逝世,海葬仪式因为涉及保密规定,不允许记者随团采访。汕尾台记者通过努力,在海葬仪式当天一边与彭士禄家属保持密切联系,一边与彭士禄生前所在的中核集团保持良好沟通,最终合法取得了中核集团对外可公开的视频资料,并想方设法通过电话采访到了参加海葬仪式的彭士禄家属,形成了独家拥有彭士禄家人录音素材的广播新闻。
6.县(区)台送评积极性较高,作品质量提高较快
与往年相比,2021年县(区)台送评稿件的数量明显增多,其中惠东、龙门、台山、信宜、化州、德庆、增城、番禺、南雄、始兴、电白、怀集、佛冈、花都、高州、连山等十六个县(区)台有作品选送参评,这说明县(区)电台越来越注重创优。
更可喜的是,2021年区县台送评的作品中,被推选为二等奖的作品就有两件:增城台送评的长消息《增城丝苗米航天育种成功》和佛冈台送评的长消息《“幸福积分”撬动农村基层“大治理”》。
三、从送评作品看广播新闻的现状
(一)广播新闻仍然保持较高水平
2021年的送评稿件中,有竞争力的作品不少,只是受限于评选奖项的名额要求未能一一获选,其中有:广州台的短消息《〈民法典〉首案宣判:高空抛物被判赔9万!》,珠海台的短消息《珠海启动外籍人士新冠病毒疫苗预约接种在珠“巴铁”首针体验感觉良好》,广东台的长消息《快递员、外卖小哥、实习生等8类人员可参加工伤保险 广东出台新政填补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障空白》,佛山台的长消息《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示范基地落户佛山三水》,广东台的广播系列、连续及组合报道《广东“十四五”开局亮点》。
此外,还有不少送评稿件的质量都不错,例如:广东台的短消息《广州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创三项国内第一》,深圳台的短消息《“港澳药械通”项目全国首个药品在深圳启用!》,揭阳台的短消息《引韩供水工程通水 惠及100多万揭阳民众》,广东台的长消息《未来医院来了!全国首家全场景智能医院落户广东》,深圳台的长消息《我国首条自主研制的新型超导电缆在深圳投运》,深圳台的广播系列、连续及组合报道《勇敢的“雨燕”张莹莹》。
从以上作品可以看出,尽管近年来广播市场的不景气直接影响到广播新闻的生产和发展,但广播新闻工作者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依然没有放弃,继续探索前行,这是值得欣慰的。
(二)存在的问题不可回避
既然我们还是要在广播新闻这条路上走下去,要继续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奉献给听众,有些存在的问题就不能回避,应该引起重视。
总结2021年各台参评的作品,存在的问题有:
1.没有错误但有硬伤
2021年的参评作品中有原则错误的作品基本没有,但有明显硬伤的作品依然存在。
如《受惠于我国疫情防控得力 广州白云机场客运量首次问鼎全球第一》。机场的客运量受很多因素影响,将防疫措施得力作为客运量问鼎全球第一的原因,这种说法有些片面。这样的命题还会给人以错觉,好像是因为有疫情,白云机场的客运量才问鼎全球第一。
又如《广东省首次!珍稀植物龙虾花在麻陂镇人工栽培成功》。珍稀植物龙虾花对环境的要求很苛刻,惠州市林科所的研究人员曾经多次尝试移植栽培都没有成功。而鸡笼山村村民邓少华执着要自己干,说“我就怕它都灭绝了,我就说不要听那些什么专家,不如我自己亲身经历过,我们自己干”。这句话乍听起来似乎很有担当,很有骨气,但仔细分析,这是不对的,一是对专家的不尊重,二是对科学的不尊重。科学实验遇到失败是很正常的,相信村民邓少华也不例外。所以不能把移植栽培龙虾花不成功的气都撒在研究人员身上。
2.不像新闻的新闻
一种是将工作报告当作新闻报道,例如短消息《施行地方管理条例 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管控》。这明显是一份工作报告,这个地方管理条例已经是当地的第四个地方法规了,不是什么新东西,本来就不是什么新闻。况且,作品只是对法规进行解读,没有与法规实施有关的内容。这样的作品很难和新闻搭上关系。另一种是将成就总结当作新闻报道。“成就总结”是不是新闻?如何将“成就总结”做成新闻?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也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近几年,以“成就总结”作为好新闻送评的作品不少,2021年也是如此。其中就有:广播系列、连续及组合报道《广东“十四五”开局亮点》,广播系列、连续及组合报道《这五年》,广播系列、连续及组合报道《云浮,创建美丽圩镇推进乡村振兴》。
既然是新闻奖,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新闻性,有些“成就总结”类的稿件在这方面明显不足。
3.不是新闻的新闻
在2021年的送评作品中,有一类作品和新闻根本谈不上关系,但往往都被人戴上一顶很大的“帽子”。例如广播系列、连续及组合报道《红色记忆——揭阳市获省、市关工委命名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展示》,作品通篇讲述的是党史教育基地里介绍的红色故事,并没有什么新闻性,倒像是纪念馆里的解说词。
4.新闻不新,内容不真
新闻不新,主要表现在题材不新、内容不新、角度不新。例如长消息《新闻特写:远程“云对接”跨洋谈生意》《黄某豪获“附条件不起诉”,佛山“检察+”机制帮扶涉罪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广东梅州柚号”空客今日首航!》《中山10万户家庭结对异地务工人员过新年》《香港创业青年喜获500多亩流转土地 携手村民发展现代农业》。
类似的内容过去已经报道过,有的甚至是多次报道,并不是什么新闻。这些新闻事件有的可能在当地是“第一次”,但作为全省新闻奖的送评作品,就应该从全省的角度去考虑这个新闻到底新在哪里。
在2021年的送评作品中,有的明显缺乏真实性。例如长消息《骄傲!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专用太空笔始兴造》讲到,在央视的直播画面中,航天员汤洪波在玩着一支笔,体验失重状态,而汤洪波玩的太空专用笔正是盛怡公司研发制造的。
作者的意图是想以航天员“玩”太空笔这个动作作为新闻眼来引出盛怡公司研发太空笔的过程,这个想法可以理解,不过这个关联太牵强了。盛怡公司研发太空笔,这可能不假,但只凭航天员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能判断出是谁生产的?这更像是记者的杜撰。“借题发挥”可以,但也要合情、合理、合逻辑。
5.以“第一”做新闻
现在,不少新闻作品都喜欢以“第一”“首次”“首个”等来强调新闻的“新”,以此吸引受众,有的甚至随意冠以“全国首个”“全省第一”等,而这些所谓的“第一”,有的根本无法求证,有的根本就不可能有“第二”。这种情况在我们的送评作品中也有存在,例如短消息《全省首宗地理标志质押融资签约 新会陈皮企业拟获贷超6亿元创全国新高》。这种用地标作抵押的做法,在其他地方有可能复制吗?
又如长消息《全省首例一级公路双连拱变截面隧道 连平内莞隧道今天全线贯通》。“双连拱变截面隧道”是根据特殊的地质环境创造出来的,全省一级公路还打算建第二个吗?
还有长消息《广东省首次!珍稀植物龙虾花在麻陂镇人工栽培成功》。龙虾花有很明显的地理特征,而且广东也并没有计划在其他地方开展人工栽培,那为什么非要强调广东省首次呢?
这种肆意强调“首次”“首个”“第一”的做法,不但不能引起听众的关注,甚至还会引起听众的质疑和反感。建议今后类似的作品在送评时,需要提供权威部门关于“首次”“首个”“第一”的认证。
6.事件挖掘不够深
我们所说的“深”,并不单指新闻作品对新闻事件了解的多少,还包括新闻作品中新闻事件的深层次意义。例如短消息《深圳再添4位院士》,深圳人才荟萃,新增院士不足为怪,但这次新增院士为什么是历次最多,而且多是外籍院士,这才是真正应该关注的地方。
又如短消息《引韩供水工程通水 惠及100多万揭阳民众》,引水工程惠及100多万民众,这是效果,而32公里的引水工程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就顺利完成了,这是怎么做到的?这说明了什么?这才是新闻的核心。
还有长消息《湛江建立“百所联百会”合作机制 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百所联百会”本来是一种不错的普法、助法形式,但报道里只关注到了相关部门的表态,没有涉及实际效果,而这则新闻的意义并不只是签约和表态。
7.概念不准,表述不全
在2021年的送评作品中也有一些概念不准确、表述不完整的问题。例如短消息《中国智慧成为世界标准!鼻咽癌联合国际指南发布》,“鼻咽癌联合国际指南”应该是多国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中国是牵头者,但不能简单地说是中国智慧、世界标准,这样的说法不准确。
又如长消息《红色毛毯的故事,跨越时空的精神路标》,“红色毛毯”是难得的革命历史文物,这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应该被简单视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精神路标”又是什么概念?不应该随便下这样的定义。
还有短消息《广州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创三项国内第一》,这是一篇不错的作品,但有些表述不完整、不确定。作品里面提到广州生活垃圾“零填埋”创三项国内第一,这“三项第一”是哪三项呢?作品里没有说明。作品里说广州垃圾处理“基本达到国际最优”,那是否还没有达到呢?这是不同的概念。
8.以“开工”作为新闻眼
例如短消息《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启动全面建设》,类似的新闻还有“投产”“庆典”等,2021年的送评作品中有不少这类作品。
如何利用好“开工”这类新闻眼,如何将这类新闻做成好新闻,又如何突出“开工”的意义所在?这是这类送评作品中最薄弱的地方。
9.贴近性不够
新闻的传播效果好不好,首先是受众能不能听懂。能将难懂的东西说明白,将专业的东西变通俗,这是大众媒体应有的能力。但在我们的新闻中,有些东西却太过专业,晦涩难懂。例如短消息《中国磁浮首个4000吨双幅转体梁实现“无缝对接”》中“双幅转体梁”是否需要解释一下?
又如长消息《全国首笔“绿色碳链通”业务在TCL科技集团财务有限公司顺利落地》中“绿色碳链通”是什么意思?
这都是一些专业术语,我们广播媒体能不能把它解释成大众语言?
10.文不对题
文不对题的情况不多,但也有存在。
例如短消息《国内最大埋深、最大水压的海底隧道工程盾构机下井》,标题是盾构机下井,而内文说的是盾构机的刀盘下井,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盾构机的刀盘只是盾构机的一部分,将盾构机刀盘下井说成是盾构机下井,这是明显的以偏概全。
11.文稿与音频不符
送评作品文字稿与录音稿不匹配的情况久治不愈,虽然这些都是小问题,但也可以看出,有的送评单位和参评者对送评和送评作品不太用心。
(三)从广播新闻奖复评中引发的一点思考
在近年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广播新闻虽然也受到了冲击,但在众多媒体中的地位依然不可替代,各台对广播新闻的生产依然高度重视。
从2021年的送评作品看,如果要在目前的处境和状态下继续将广播新闻做好,继续守护好广播新闻这块阵地,广播新闻工作者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还需要有更多的耐心。
好新闻就出自日常,出自生活。我们广播新闻人,无论是主管领导,还是编辑、记者,对待广播新闻还是要做有心人,做用心人。
(李键,2021年度广东省广播影视奖广播新闻一组组长、广播电视机构退休专家、主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