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方、话七情,不可不知百合病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新志
河南中医药大学 宋研博
百合病首见于《金匮要略》,2018年被收录于《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中文版)》(the 11th revi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1),历来多数学者认为百合病在伤寒之后,现已空有其名。笔者根据临床经验及古今文献研究发现,百合病确有其证,非独在伤寒之后,并对百合病病名提出新观点,认为百合病乃百脉闭合,痹阻不通。总结出百合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要点,指出百合病的病位在心肺,延及百脉,累及百骸,病机总属心肺阴虚、虚热内扰、百脉合闭,提出临床应从脏腑关系入手辨治百合病。结合百合病起病特点与脏腑发展的关系,将百合病分为肺虚肝郁证、心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三型,指出其治疗的关键在于“肺朝百脉”功能的恢复,对百合的运用及用量提出新见解,仲景以百合七枚治疗七情,强调治疗期间应全程顾护脾胃之气。
《金匮要略·卷上·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三》首提百合病名,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历代医家对百合病的病名多有注解和论述,总归四类,“因百合一味而瘳此疾,因得名”“百合病,谓周身百脉皆病”“百合者,百骸合一致病之义也”“百合病乃房事过度所致”。百合,“百”者言经脉之多,“合”者言“和睦”。《说文·亼部》曰“合,合口也”,亦为闭合,用于百合病可为百脉皆闭,痹阻不通之意。“百合病”的命名与中医药发展亦有关,因百合治疗这种病有效,故以百合来命名。百合病属伤寒,《中医内科学》中并未列出百合病之辨证论治。2019年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中文版》明确将百合病列为一个独立的疾病(编码:SD80)。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百合狐惑阴阳毒脉证并治第三》曰:“此病最多,而医者不识耳。”本文从百合病之临床诊断、鉴别及辨证论治方面论述,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参考。
一、百合病真实存在,非独在伤寒之后
近现代医家陆渊雷认为,百合病出现在伤寒热病之后,为神经衰弱症。梁丙楠从病名、病因、病机三个方面考证百合病源流,认为是宋代林亿、孙奇等人把百合病归类于杂病并收录在《金匮要略》中,百合病从此被称为杂病流传至今。百合病本属伤寒,是伤寒不愈所变生,相当于西医之蜱传出血热恢复期。据《金匮要略》记载,百合病患者表现为“如有神灵”,而又“身形如和”,即症状多而又无他病。临床上,各科医生皆遇到过类似患者,有诸多躯体症状,但无相应的器质性病变,常称之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等。西医学以“医学难以解释的症状”(medically unexplained symptoms,MUS)来描述此类现象,其含义是不能用生物医学的生理、病理异常和病理结构改变来合理予以解释的躯体症状,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是精神心理因素,也可以是躯体因素,抑或兼而有之,故患或不患有躯体疾病均可存在MUS。三十余年来,MUS在生物医学领域以“功能性疾病”术语居多,如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等;在精神心理医学领域,则以“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躯体症状障碍”等为主;在ICD-11中属于躯体体验障碍范畴(编码L1-6C2)。百合病虽不能与MUS一一对应,但从临床来看,不论是其临床特点,还是西医学的逐渐深入认识,百合病都是真实存在的,不只是一个古老的病名,也非独在伤寒之后才出现。现在国际、国内普遍采用的ICD-11中,更赋予了百合病特定的疾病分类代码,百合病真实存在愈被承认。
二、张仲景百合用法的探讨
《伤寒杂病论》二百余方,其中不乏以单药成方者,百合病亦体现了仲景专病专方的理念。历代医家皆知百合病需用百合,但仲景在百合病治疗中对于百合的用法其实深藏奥妙。百合病七个条文中六方用百合,且各有讲究,不可不察(表1)。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四方所用百合,仲景皆明言“百合七枚(擘)……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百合洗方言“上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百合滑石散方言“百合一两(炙)……为散”。从用药上看,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皆用生(鲜)百合,百合滑石散用炙百合,百合洗方用渍百合水。仲景治疗情志病多用生、鲜之品,中药得太阳及火炮制之后药性有转热之势,凉性药物鲜品较干品更偏凉润,百合病为治疗阴虚内热者,故用鲜品。从药量看,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用百合七枚,百合洗方用一升,百合滑石散用一两。情志为病,常七情相兼、夹杂交互,用百合七枚以疗七情。马柯曾称湖北神农架的野生百合1枚约70g,仲景用百合以“枚”为量,原方百合七枚约490g;百合洗方用百合一升,据傅延龄等考证,汉代每升约为现代的200mL,可知原方百合一升并非百合汁,而是生百合,笔者于市场随机取十次百合(擘)200mL,称重取平均数约为64g(表2)。从炮制和剂型上看,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之百合须擘、洗、渍一宿,白沫出,去其水,留用洗后之百合;百合洗方用渍百合之水;百合滑石散用炙百合,做散剂。原方载“百合七枚(擘)”,至宋代演化为“劈”,范希然等研究发现,古籍记载百合炮制法有36处,共3种方法,即“擘”“劈”和“制法如前”。“擘”“劈”皆有分开、剖裂之意,“百合七枚(擘)”即将百合掰开成瓣。施民法等认为“擘”百合是为了让水与百合充分接触,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百合“擘”后,还要“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有研究认为“去上沫”是为了去除百合中的有害物质或杂质,如生物碱。有学者从中医角度取类比象、推演络绎,言沫性轻浮,易使人烦躁,故百合病内治而不用;沫上浮于表,与肌表皮肤最合,故百合洗方独用百合水以洗身。徐忠可《金匮要略论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三》言:“以百合洗其皮毛,使皮毛阳分得其平,而通气于阴,即是肺朝百脉,输精皮毛,使毛脉合精,行气于腑之理。”原文载百合方煎煮“以泉水”,天性阳,地性阴,泉水乃地下经泉眼所出之水,含大地清凉甘润之性,以煎诸药,必使相须增效。范永升即认为用泉水煎药,是取其清凉甘润之性味,以清润心肺,下热气,利小便,增强百合等药物的作用;亦有人认为泉水中含丰富的矿物质盐,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
表1 张仲景百合病方中百合之用法用量比较
表2 随机称取200mL生百合(掰)10次重量统计()
三、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
百合病以“症状极多”为临床特征,以“欲而不能”为症状表现特点,即原文所说:“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常默默”是张仲景为描述“欲言不能言”的状态。患者存在明确的躯体症状,却难以准确表述自己的症状,欲言不能,久则淡漠无言,导致“默默”状态。百合病未明言患者的言语状态,以“常默默”一词概之,精准辑要,令人感叹。结合仲景原文和临证经验,百合病诊断要点归纳为:①躯体不适,症状极多,表现为“欲而不能”,纳眠、二便异常。欲而不能,即如有神灵者,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食不能食,欲言不能言,周身不适,无所适从。饮食异常,意欲食复不能食;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闻食臭时;二便异常,小便赤,伴排尿淅然或快然,大便无常。②莫可名状,表现为如热无热、如寒无寒,如有神灵者而又身形如和,或症状极多,表述困难,欲言不能,导致其人“常默默”。③诸药无效,提示难治。④或伴头眩、头痛。⑤伴或不伴器质性病变。⑥口苦、舌赤、脉微数可作为凭证。百合病的病因、症状极多,患者难以描述,故临床可参仲景柴胡证所言“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即满足以上诊断要点①~③条中的任何一条,加上舌脉,无其他躯体疾病,即可诊断百合病,并以百合病法治之。仲景言“诸药无效”而非“诸医无效”,其一:足见仲景医德之高尚,当为医者之楷模;其二:“诸药无效”即“诸法无效”,应知“诸药”乃单用“八法”及解郁、和中、安神、活血等诸法、诸药皆于此无效。
(二)鉴别诊断
1.郁证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笔者将郁证的临床表现总结为“六化、九的,十二状”,“六化”即躯体化、隐匿化、领袖化、高端化、微笑化、决不认可化;“九的”即医学难以解释的、五花八门的、千奇百怪的、千变万化的、痛苦万状的、莫可名状的、变化莫测的、诸医无法处理的、诸药无效的。充分说明了郁证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可累及全身不同脏器、各个部位。西医学的抑郁症亦属中医学之郁证范畴,其与百合病的症状有许多类似之处,2020年版《抑郁症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中抑郁症的症状诊断标准为:以心境低落为主(感到悲伤、空虚、无望、流泪),以兴趣丧失、精力减退、欲望低下等为主要特点,“行”“卧”“食”的欲望减退,情绪低落,情欲低迷,寝食不思。百合病患者以有欲望,但欲而不能为特点,即原文所言:“欲行而不能行,欲卧不能卧,欲食不能食。”百合病症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反映了患者自觉身体不适,但苦于莫可名状的状态;而抑郁症患者常不承认自己有病。所以,百合病体现的是在病态之下,患者将个人欲望放大而得不到满足,或由于不适而难以实现,或欲望与目的难以统一的表现;抑郁症更侧重于欲望低下或没有欲望。二者症状虽杂,但区别之大有据可查。
2.脏躁
《金匮要略》言:“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张仲景以“情绪异常”“如神灵所作”和“数欠伸”三大特点描述脏躁的主要临床表现。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范化教材(第十版)《中医内科学》中脏躁为郁证-心神失养证,其“心烦不得眠,坐卧不安,状如神灵所作,脉虚数”症状类似百合病,但脏躁以悲伤欲哭等情绪改变为主,百合病以欲而不能、症状极多、莫可名状为特点;脏躁之不得卧乃心烦所致,即“心烦不得眠”,百合病之不得卧乃欲卧而不能,二者判然有别。脏躁治以甘麦大枣汤之类,与百合病治法用药皆有所别,临床应特别注意。
3.不寐
不寐在西医学中称作失眠,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不足,常伴头晕、头痛、心悸、乏力等躯体症状,2016年版《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中按照临床特点将失眠分为3种类型:Ⅰ型入睡困难型、Ⅱ型睡眠易醒型、Ⅲ型睡眠短暂型,即睡眠过程的障碍和睡眠结果的不理想,患者在睡觉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难以入睡,或已入眠但眠浅易醒,或容易早醒等。百合病的失眠以入睡困难居多,即“欲卧不得卧”,除有不寐症状,还伴有多种躯体症状,单以不寐治之无果。不寐之心脾两虚者,多以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健忘心悸为特点;心胆气虚证,以虚烦不寐、处事易惊、终日惕惕为特点;心肾不交者,以入睡困难、心烦多梦为特点;酸枣仁汤证,以虚劳虚烦不得眠、不思卧、不想睡为特点。故临床上二者不难鉴别。
四、辨证论治
百合病的病因病机目前尚无统一说法,多数医家认为病后体虚、情志所伤、失治误治是其主要病机,其病因责之于外感热病(伤寒、温病)、伤于情志、他病误治、房劳所致、遗毒所变等。笔者认为,百合病的病位在心肺,延及百脉,累及百骸。心为君主之官,藏神主神志,心之为病则神无所主;肺为相傅之官,朝百脉,主治节,百脉导神气至百骸,肺之为病则延及百脉,百脉痹阻、导气不利则累及百骸。其病机总属心肺阴虚内热,神明失主。心阴虚,则神失所养,阴虚内热;肺阴虚,则百脉失朝,传导不利,四肢百骸不得养。百合之如百脉,生于地下,有清凉滋润之性,味甘滋阴亏,性寒清余热,蒂养肺形,瓣充百脉,诚如吴谦所言:“百合,百瓣一蒂,如人百脉一宗,命名取治,皆此义也。”故百合可养阴润肺、和谐百脉,为治百合病之要药。诸多医家对百合病的临床症状分型不一,综前人之经验,本研究将百合病分为三型,即肺虚肝郁证、心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
(一)肺虚肝郁证
肝气升于右、肺气降于左,龙虎回环,调节一身气机之升降,百合病多起于情志,源出于肝,故临床上百合病多伴肝郁症状,治以疏肝联合百合法。百合病见周身不适,或麻,或痛,或热,或凉,时发时止,头晕、头痛,心烦急躁,纳食不佳,口干、口苦,眠差,大便时干时稀,小便赤,舌红,脉弦细数。治宜润肺疏肝,养阴清热,方选百合地黄汤合滋水清肝饮加减:百合30g,生地黄30g,柴胡6g,栀子10g,当归10g,白芍10g,酸枣仁10g,茯神30g,酒萸肉10g,山药10g,牡丹皮10g。悲喜无常,神志混乱,情志症状严重者加浮小麦、甘草,取甘麦大枣汤养心神之意;脾虚大便偏溏者去生地黄,易山药为炒山药养脾气;烦躁、口干明显者加知母生津清热、天花粉生津止渴、郁金解忧疏郁;头晕、头痛严重者加谷精草、川芎,轻清走上,疏利头目。百合病非短期可愈,虽百合地黄汤原方中载“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然赵天才认为“中病,勿更服”并非停药之意。因此,效不更方,慢病守方。
(二)心肾阴虚证
心肾水火本当相济,肾阴不足不能济润心火,心火独亢于上,肾精自亏于下,心肾不交,故百合病有起于肾而延及心肺之说,治之不可独滋阴于肾,须守百合法使君相位安,精神互用,水火既济。百合病症见周身不适,或麻,或痛,或温,或凉,头晕,头痛,烘热,腰痛,眼干目涩,纳食不佳,眠差,便干,尿赤,舌红,脉细数。治宜滋肾济心,清热润肺,方选百合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百合30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桂枝3g。二至丸方精药简,被誉为“清上补下第一方”,临床上常代六味地黄丸使用,与桂枝相伍,既有交泰丸之意,又寓阳中求阴之法,临证加减变化无穷;脾虚或脾虚伴失眠者加灵芝以顾脾补虚、养心安神;阴虚燥热、虚火上炎者加黄柏、砂仁、甘草,取封髓丹之意。
(三)气阴两伤证
心肺阴虚内热,久日失治,必耗津伤气,症见周身乏力,烘热,汗出,懒言,头晕、头痛,纳食不佳,眠差,大便偏干,舌红,脉细数。治宜益气养阴,方选百合地黄汤合生脉散加减:百合30g,地黄30g,麦冬12g,五味子6g,人参9g,桂枝3g,甘草6g。本方于益气养阴之药中加桂枝少许以法阳中求阴,此即仲景“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之观点。
五、讨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增加,百合病患者日渐增多。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认真学习并运用张仲景学术思想治疗百合病,对其病名提出了新见解,论证了百合病存在的真实性,论述了仲景临床应用百合的不同方法,总结了现代百合病的诊断及鉴别要点,便于同道鉴讨与运用。本研究强调,治疗百合病应擅于抓住其主要矛盾,治在当下。百合病分为肺虚肝郁证、心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三型,治疗上总体注重“肺朝百脉”功能的恢复,谨守心肺阴虚、虚热内扰、百脉合闭的病机,从肝、肾入手,顾护脾气,抓住病理改变特点,以百合贯穿治疗始终。本研究为百合病的临床诊断、鉴别及辨证论治提供了新的思路,望同道鉴讨指正。